田燕
〔摘 要〕本文通過分析通道侗族特色村寨文化產業發展中藝術人才匱乏的現狀,建議大力發展藝術教育,增強侗族人自我發展力,脫貧致富,構建和選擇合適的文化旅游發展模式。
〔關鍵詞〕 通道侗族自治縣; 少數民族特色村寨 ;藝術教育; 文化產業
通道侗族自治縣是全國五個侗族自治縣之一,位于湘、桂、黔三省六縣交界之地,這里居住有侗、漢、苗、瑤等13個民族,其中以侗族為主,占78.3%,歷史上為楚越分界的走廊地帶,素有“南楚極地”“百越襟喉”之稱,是湖南省最早成立的少數民族自治縣。通道縣境內有7個中國傳統村落、12個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3個湖南最美少數民族特色村寨、7個湖南美麗鄉村,且在這25個少數民族特色村鎮中,有2個列入3A、4A景區村鎮。侗族文化保存完好,有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的稱號,侗族建筑包括有侗族特色民居、鼓樓、風雨橋、戲樓、涼亭、寨門等,侗族手工藝有侗帕、侗錦、侗布、銀飾、蘆笙制作、染織工藝等等,侗族文化藝術有侗款、侗族喉路歌、侗族琵琶歌、大戊梁歌會、侗族大歌、哆嘎哆吔、蘆笙舞、侗戲、侗醫等等,特色鮮明,別具一格。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交通越來越便利,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人來通道體驗感受古老優美的侗族文化藝術,通道侗族自治縣發展文化產業前景廣闊。
一、通道發展藝術教育的重要性
湖南省少數民族特色村寨資源非常豐富,現在共有9019個少數民族特色村鎮,其中具有保護和開發價值的達到2000多個。通道侗族村寨如何突出自己的文化藝術特色,在眾多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中脫穎而出,成為鄉村旅游、生態旅游、休閑旅游和民族民俗旅游圈中閃亮的新星?這取決于對侗文化挖掘利用的深度、對旅游業的認知程度和藝術人才的質和量。文化產業的開發需要吸引成千上萬的游客,鮮明的藝術特色和高素質的藝術人才是文化產業發展的核心、亮點、市場引爆點。
而藝術人才是通道侗族文化產業發展的瓶頸。通道侗族自治縣雖然有著豐富的侗族民間文化藝術傳統和資源,但隨著生活方式的改變和大量中青年勞動力外出打工,傳統侗族文化缺乏傳承人,藝術人才日漸凋零,藝術研究匱乏,因為文化水平不高對本民族藝術缺乏保護意識,文化旅游發展緩慢,現在仍是全國重點貧困縣。在通道縣25個少數民族特色村鎮中,就有7個全國鄉村旅游扶貧重點村,占比高達28%。據我們今年5月到芋頭寨、橫嶺村、上湘村、坪坦村四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調研,橫嶺村一共307戶,去年貧困戶70戶,年初脫貧了8戶,今年還有40戶貧困戶。貧困率約為13%。芋頭村總787戶,2482人,貧困戶185戶,貧困率約為24%。坪坦村272戶,1380人,45戶貧困戶,因殘、因病、因災致貧172人,貧困率約為17%。上湘村全村380戶,1600余人,還有88戶享受貧困戶政策,占總人口的28%,貧困率約為23%,貧困戶比例都比較高。從我們的調研情況來看,通道縣侗族特色村寨建設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特色文化產業沒有發展起來,游客稀少,旅游業滯后,導致貧困發生率高。
文化藝術產業是需要人才支撐的,據我們了解通道縣侗族特色村寨農村勞動力實用技能培訓比較薄弱,比如橫嶺村只有少量婦女參加保姆培訓,芋頭村每年到縣城進行電工培訓有20-30人,少量在懷化、安江參加種植培訓,參加勞動技能培訓的約占村勞動力的50%,但沒有藝術類培訓。只有坪坦村有組織蘆笙培訓,上湘村婦女有少量參加懷化學院組織的侗錦培訓活動,藝術類培訓內容單一且參與人數不多,像侗戲面臨著后續無人的困境,侗款、侗族喉路歌、侗族琵琶歌、大戊梁歌會、侗族大歌、哆嘎哆吔、蘆笙舞、染織工藝等等研究不足,完全不能適應和滿足文化旅游產業發展。文化產業是在深入了解消費者需求,無限創造的行業,重點打造方能彰顯特色。現在國家為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建設也投入了不少資金,但要做到在保護中發展,發展中保護,走出一條具有侗族人鮮明特色的科學發展之路,“授人以漁,不如授人以漁”,重中之重是圍繞通道侗族特色村寨自身的文化藝術優勢,大力培養當地藝術研究和制作、表演人才,增強侗族人自我發展力,構建和選擇合適的文化旅游發展模式。
二、大力扶持侗鄉藝術教育事業
1、政府主導
《湖南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發展十三五規劃》中指出:“少數民族特色村鎮保護與發展要把保護傳統文化放在首位,通過挖掘利用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特有的文化生態資源,培育特色產業,促進群眾增收,豐富文化生活,帶動少數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保護、保存和傳承,做到在保護中發展、發展中保護,走出一條具有湖南特色、民族特點的科學發展之路”。政府主導是文化產業規范發展的保障。通道縣政府部門應該充分發揮在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建設中的主導作用,規劃組織有關少數民族特色村寨藝術人才培養工作,把藝術教育納入特色村寨保護與發展總體規劃,投入教育、培訓資金,配備專業師資,協同有關學校和藝術機構開展活動,與高校特別是職業院校聯合開展藝術人才培養計劃,培育藝術特色人才。在黃土鄉的皇都侗族文化村、坪坦鄉的橫嶺村、坪坦村一線“百里侗族文化長廊”基礎上規劃藝術游覽線路。同時需要培育文化產業龍頭企業,鼓勵校企合作,在龍頭企業的帶領下形成文化產業的立體網絡集群發展態勢。
2、培養侗族藝術傳承人
通道侗族村寨大都保留了良好的侗歌、侗戲、蘆笙傳統,以及織布、染布、織錦等工藝,保留了植物染料種植和特色染色技藝,老人大都會侗醫,主要的少數民族特色村寨都有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所等非遺基礎設施,芋頭寨每年開展蘆笙培訓,上湘村、橫嶺村、坪坦村都有侗錦傳習所,但是缺乏市級、省級以上傳承人。為了培養民族藝術傳承人,首先要激發起年輕人對民族文化藝術的熱愛,經常性地組織民族藝術活動和表演,鼓勵老帶青一起參與,通過侗族“款”文化影響年輕人參與到本民族文化保護和傳承事業中。其次提供必要的資金保證和物質獎勵,保障參加培訓的藝術人才有條件留在村寨從事藝術類行業,吸引外出務工和大學生返鄉創業。最后和藝術類院校形成良好的互動機制,提供到藝術院校培訓和學習提升的機會。
3、普及侗族文化藝術素質教育
對民族藝術的熱愛除了耳濡目染的熏陶外,還需要正確的引導和教育。自古以來侗族文化藝術是生活的一部分,口口相傳,隨著現代教育和開放,需要重視侗族文化藝術的宣傳和研究。首先把侗族優秀的文化藝術要寫入本地義務教育鄉土教材,讓侗族兒童從小就了解本民族文化并引以為自豪,具備基本侗族文化素養,珍惜本民族文化、愛護本民族文化,自覺參與到本民族文化藝術保護與傳承中來。在青壯年中定期開展民族文化藝術培訓,提升藝術修養和素質,與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發展項目相對應,有計劃有重點地培養緊缺藝術人才,增強文化產業力量。
4、開展侗族藝術研究
現在通道侗族的藝術研究還遠遠不足,許多古老的藝術形式已經流失,急需加強在本地的原生態的保護和研究。大力培養當地侗族學者和研究人員,在民族文化研究項目中更應該傾向培養本土本民族學者,支助本地學者的研究成果出版、轉化,恢復侗戲等特色文化,對侗文化深入挖掘和利用。
5、發揮藝術人才的輻射帶動作用
藝術教育是推動通道侗族文化產業健康持續發展的保障,為通道侗族地區脫貧致富提供強勁后勁。有人才才能繁榮侗族特色藝術市場,發展通道侗寨文化產業,輻射帶動周邊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在旅游行業“沒有創意就沒有生意,沒有震撼就只有遺憾。”通道芋頭寨、坪坦村、橫嶺村、皇倉村等已形成了坪坦河流域著名的侗文化長廊,如果能進一步推出侗鄉藝術教育服務項目,不僅能吸引游客深入了解侗文化,留住游客體驗侗鄉文化藝術項目,還能形成特色侗文化拳頭品牌。
總之,通道縣侗族特色村寨發展文化產業有著深厚的民間基礎和廣闊的發展前景,而藝術教育和培訓是帶動侗族特色村寨文化產業發展,脫貧致富的重要環節,需要引起政府部門和當地的高度重視。面對文化產業藝術人才匱乏的現狀,應積極采取措施,制定有效的計劃,培養侗族藝術傳承人、普及侗族文化藝術素質教育、開展侗族藝術研究和發揮藝術人才的輻射帶動作用,構建具有侗族特色的文化旅游發展模式,并以自己鮮明的文化藝術特色,在眾多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中脫穎而出,成為鄉村旅游、生態旅游、休閑旅游和民族民俗旅游圈中閃亮的新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