奚天雪
摘要以學生飲食問題為切入口,將傳統驗證性實驗優化為探究性實驗,以問題引領形式引導學生分析現象,幫助學生自動生成重要概念,最后通過回歸生活深化概念。
關鍵詞問題解決 實驗 飲食 營養 概念教學 教學設計
1設計思路
立足“真實世界問題解決”,以學生身邊的飲食問題為切入口,組織學生進行“選購三餐食物”活動,使學生在交流和優化過程中關注飲食的營養全面。教師給予適當提示和回顧,引導學生自動生成鑒定淀粉、蛋白質和脂肪的方法,鼓勵學生針對某種食物運用多種鑒定方法,告別傳統的實驗驗證,發展學生的實驗探究能力。問題引領,教師引導學生分析演示實驗現象,促進學生嘗試判斷常見食物中水、無機鹽和維生素C的存在,自動生成重要概念。回歸生活,實驗驗證收集證據,學生能說出常見食物中的主要營養物質。
2教學分析
2.1教材分析
“飲食與營養”選自蘇科版《生物學》七年級上冊第五章“人體的物質和能量來源于食物”第一節。結合《義務教育生物學課程標準(2011版)》中“說出人體的主要營養物質,設計一份營養合理的食譜”的具體要求,教材立足生活,安排了“選購三餐食物”活動和“鑒定食物的主要成分”驗證實驗,幫助學生“做中學”,形成“人體從食物中獲取營養物質”這一重要概念。
本節課教學重點是“說出食物中含有蛋白質、脂肪、糖類、水分、無機鹽和維生素等營養物質”。教學難點是“鑒定食物的主要成分”。教材安排了小資料、DIY動手做和信息庫的相關內容,為學生突破難點提供支撐。
2.2學情分析
學生在學習了“綠色植物是有機物的生產者”后,知道“淀粉”這種營養物質及其鑒定,己初步具備實驗操作、資料分析和合作探究能力。但是,學生對其他營養物質的鑒定知之甚少,尚不能說出生活中常見食物中富含的營養物質。因此,教師應立足生活給予提示,組織學生進行一系列驗證實驗并收集事實證據。
3教學目標
(1)說出食物中含有糖類、蛋白質、脂肪、水分、無機鹽和維生素等營養物質;舉例說出含糖類、蛋白質、脂肪和維生素較多的常見食物。
(2)通過簡單的實驗,嘗試鑒定常見食物中蛋白質、脂肪和淀粉的存在;通過觀察分析,嘗試判斷常見食物中水、無機鹽和維生素C的存在。
(3)關注家人和自己的飲食與營養,逐步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
4教學過程
4.1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教師組織學生“七嘴八舌”地討論最愛的蘇州美食,并用課件出示蘇式美食圖片。隨后,對比呈現近一周學校光盤率最高和最低的午餐圖片,教師設問:你喜歡這兩份午餐嗎?假如今天由你當家,你會選擇哪些食物安排全家的三餐飲食?
設計意圖:形形色色的蘇州美食勾起學生的濃厚興趣。同時,教師重視學生的生活經歷和體驗,創設真實的問題情境,討論學校固定午餐的不同喜好,激發學生選購三餐食物的熱情和欲望。
4.2搭配三餐,引出概念
小組內部交流,小組代表全班匯報,并說出選購的理由(學生理由可能有個人愛好、飲食習慣、營養全面、色香味俱全、足夠攝入量等)。教師針對性設問:怎樣的一餐才算營養全面呢?食物中究竟有哪些營養物質呢?教師組織學生閱讀教材73頁“小資料”,結合已有知識,說出六大營養物質。
設計意圖:從個人選購到小組交流,再到全班匯報,學生及時修改,開始關注家人和自己的飲食。教師引出“人體從食物中獲取營養物質”的重要概念,學生對“營養物質”有了一定的認識。
4.3分組實驗探究.鑒定食物的主要成分
教師設問:食物中含有糖類、蛋白質、脂肪、水、無機鹽和維生素等營養物質,你如何證明呢?學生回答:通過實驗或觀察。教師引導學生回憶光合作用產物“淀粉”的鑒定方法。學生自主閱讀教材73頁提示,自行描述蛋白質和脂肪的鑒定方法,并和同學分享。教師展示常見饅頭、雞蛋(生雞蛋清、熟雞蛋白)和花生(熟花生和生花生)等食物,設問:食物的主要營養物質是什么呢?教師以饅頭為例,從方法上引導學生探究,提問:假設饅頭的主要營養物質是淀粉,我們該如何驗證假設呢?學生能夠比較容易地說出:將碘酒滴在饅頭上,看是否出現明顯的藍紫色。教師進一步提問:假設饅頭的主要營養物質是脂肪呢?學生思考后回答:將饅頭在紙上按壓,看是否出現油斑。教師提示:同學們可以提前準備食用油油斑和水漬的紙作為對照。教師再提問:蛋白質會不會是饅頭的主要營養物質呢?學生發現饅頭為固體物質,選擇直接燃燒方式,聞一聞是否有燒焦毛發的特殊臭味。教師組織學生分成六小組,選取一種食物進行分組實驗探究,并提醒學生把實驗結果填在對應的實驗單上。指導學生閱讀教材89頁的表1,驗證小組的實驗結果。小組匯報,匯總實驗現象。
設計意圖:教師優化傳統的驗證性實驗,增加了探究環節,以問題來引領,鼓勵學生對某一食物進行多方位鑒定。學生通過實驗獲得證據,形成“人體從食物中獲取營養物質”的重要概念,并知道食物中存在多種營養物質(淀粉、蛋白質、脂肪等),其中主要的營養物質含量相對較高,在鑒定過程中效果顯著。教師以饅頭為例,以問題串的形式從方法上引導學生探究,對于雞蛋、花生或者其他常見的食物,要求學生模仿并自己思考鑒定的方法。學生邊動手嘗試,邊及時思考,鍛煉了科學探究能力。組內交流和組間交流,以生教生,學生能主動調整自己的鑒定方法,對課后的自主探究做鋪墊。
4.4問題引領,分析演示實驗現象
教師設問:我們掌握了鑒定淀粉、蛋白質和脂肪的鑒定方法,那么食物中的其他營養物質(水、無機鹽和維生素)該如何鑒定呢?教師指導學生先閱讀教材74頁DIY動手做的環節。教師進行第一個演示實驗,并設問:①在試管的淀粉溶液中滴一滴的碘酒,你發現了什么?②然后逐滴加入豆芽汁,震蕩試管,你發現了什么?③說明豆芽中含有哪種營養物質?學生描述現象,通過問題串逐層深入思考,能夠說出豆芽汁中含有維生素C。教師進行第二個演示實驗,并設問:在干燥試管中放入幾粒新鮮的玉米種子,放在酒精燈上均勻烘烤,試管內部出現了什么?說明玉米中含有哪種營養物質?學生通過觀察能說出玉米中含有水。教師展示分組實驗中學生對花生進行鑒定時的真實圖片,隨即設問:用解剖針挑起一粒花生種子,放在酒精燈上灼燒,種子燃燒后你看到了什么?學生描述出灰白色灰燼,這便是無機鹽。
設計意圖:本環節基于問題解決,進行了三組演示實驗,通過問題引領形式,組織學生描述現象,并逐層深入思考,鍛煉學生從感性認識發展理性的認識。
4.5總結歸納,形成概念
教師組織學生進行反饋練習,指導學生歸納“營養物質”的相關知識,以SmartArt形式清晰呈現。
設計意圖:幫助學生鞏固所學,自行生成“人體從食物中獲取營養物質”的重要概念。
4.6回歸生活,深化概念
聯系生活案例,教師設問:①賣毛線、賣羊毛衫的小販,在柜臺上都準備有火柴或打火機,你知道它們的用途嗎?②你能從分別包裹油條和饅頭的紙張上判斷出,哪張是包油條的紙?③你能列舉出生活中分別有哪些常見食物富含蛋白質、糖類和脂肪的?
教師展示花生燃燒的圖片,設問:為什么花生種子離開火焰還能自己燃燒呢?這個問題留給課后思考,進行進一步探究。
設計意圖:回歸生活案例,教師指導學生學以致用,深化概念。教師展示實驗中的真實問題,并留給學生課后思考,設疑結課,為下一節課做鋪墊。
5教學反思
本節課充分利用現實生活和課堂實驗中的真實問題,以問題引領的形式引起學生思考。通過解決問題,實現科學的探究,幫助概念的生成和深化。課前,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多種預實驗,課后可以鼓勵學生進行進一步的探究,充分發揮學生的能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