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生物科學是探究生命的科學,學習生物科學也應該秉承著一顆探究生命奧秘的責任心,因而在學習生物的過程中分數并不是學習的最終目的,切實地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才應當是生物教學的重中之重。生物科學素養包括生物實踐領域的自主創新能力、生物研究領域的合作探究能力、科學知識領域的綜合利用能力等等。對于上述能力的提高,僅僅在課堂上的45分鐘內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在作業練習中加以鞏固。
關鍵詞:高中生物;科學素養;作業練習;優化設計
說到作業,大家腦海中的第一反應一般都是紙質的練習,各種不同的習題,一言以蔽之就是一些需要在紙上作答的內容。沒錯,這就是作業給我們的印象,它把生動的實驗、具體的生物模型、有趣的生物現象統統形成了習題放在了紙上,要同學們去背誦,去記憶,然后再根據出題人既定的思維進行作答。這樣的作業不僅僅無法激發同學們的學習熱情,還打消了學生們學習的積極性,嚴重脫離了時代的發展,限制了學生們思維能力的成長。作為生物老師,我們講解的內容是美麗廣袤的大自然中的知識與奧秘,我們又豈能再把學生們親手禁錮到課桌上來?所以,為了學生的未來,為了生物學科的發展,我們有義務解放思想優化作業,從而激起學生們的學習熱情,解放他們的思想,釋放他們的個性。那么如何在培養科學素養的前提下優化高中生物作業呢?
一、 關注個體發展,加強作業的針對性
傳統的作業基本上是跟著課程學時內容一起制定,只能起到同步復習課上內容的作用,作業的制定應該緊跟每位學生的發展需求,針對于不同層次的學生類型制定不同的作業。可以在制定作業的過程中將傳統的作業條款進行“模塊化分類”,比如將作業內容分為三大模塊:第一大塊為課堂鞏固,在這個模塊中可以針對不同類型的學生按照學習能力強弱進行分組,然后根據不同的組別留出更加具有針對性的A、B、C、D四個習題難度方案,例如在講解激素調節的課程時A方案作業內容可以是一些關于內分泌腺及其分泌的激素和激素調節特點等基本概念和功能辨識方面的內容,難度較低,只需要同學翻看教材加以簡單復習就可以解答,B方案的作業可以結合常見病癥糖尿病以及血糖調節圖解做一些總結題型,可以涵蓋基本的實驗內容讓學生們在復習的過程中開展一些相關思考,C作業方案需要將所學理論知識與考試原題相互結合,聯系已經學習過的神經調節內容布置一些綜合性的大習題,在復習課程內容的同時起到一個提高的作用,而D方案可以結合一些競賽題目、高考易錯題目,以及比較前瞻性的教學成果布置一些難度較深、需要大量思維量的作業內容,幫助尖子生們找到新的挑戰內容,最大程度的鍛煉其聰明才智。這樣的作業布置可確保學生們可以找到更加適合自己學習定位的作業,不會在作業的過程中打擊學生積極性,同時也不會因為過于簡單而浪費時間。第二大塊為興趣提升,可以根據本節課的內容留出不同方向的幾份作業,比如在學習完植物光合作用課程內容后,第二大塊的內容可以為:①依據課上講解植物光合作用的過程制定一個具體的實驗用以論證課上所學內容的真偽(實驗方向);②觀察光合影響植物生長的實例,并且進行拍照對比(觀察方向);③根據光合作用的過程,談一下你個人對于這個知識點相關方面的科學應用的理解(運用方向)等等,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個人興趣在其中選擇一個課題來完成,但是一定要注意三個方向的作業量需要大體相等,不然很容易讓學生們不自主地偏向于更為輕松的課題。第三大塊為課前預習,由于課程內容以及課上重點相同,這個大塊的內容也可以完全相同,老師需要為學生們制定一下預習的大體方向,引導學生們進行更加合理有效的課前預習。這樣的模塊化作業不僅可以更加針對性地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展開更為合理的課后練習,同時也能保證成績優秀與成績較差的學生能有一個更為相近的作業用時,不會讓成績較差的同學因為感覺課后作業難以完成而放棄,也不會讓成績較好的同學因為作業過于簡單而無所事事。
二、 關注新媒體,加強作業的多樣性
紙質作業終究也只是書面上的東西,但是生物領域的知識傳遞以及生物課程所培養的能力并不是通過紙質內容就可以完全實現的。現在課上教學講究多媒體化的教學,為什么作業就不可以引入更加廣泛的各種媒體呢?紙質作業對于學生來說已經很麻木了,各種單元練習、課堂練習、小考、月考、摸底考已經充斥了校園生活的半壁江山,為什么不能換一下思維方式讓學生們也可以通過自己更加喜歡的媒體來完成自己的作業呢?尤其對于假期作業,其本質目的就是為了豐富學生們的假期生活,讓他們在假期中仍可以保證自己的學習熱情,不要將所學知識遺忘,這些目的完全可以通過更多新媒體來實現,比如將自己假期做的生物模型做成視頻上傳到社交媒體上、每日直播記錄自己的假期實驗過程,制作的生態缸并將觀察過程和結果在網上義拍,繪制高中課本中各章節的概念圖做成電子相冊分享給大家等等,這些新媒體作為時下最流行的交流方式受到廣大學生們的熱愛,我們何不利用這些媒體在學生中的優勢讓學生們可以在自己最感興趣的媒體上學習知識,并且還可以通過相互分享相互傳播起到共同進步的作用。在平時的作業中老師們也可以將一些枯燥乏味的紙質作業內容轉變為一些更加生動形象的媒體內容,“實驗講解視頻化”“生物模型可視化”“微觀知識圖像化”已經成為生物教學發展新方向,而相關的作業內容也應該逐步向此靠攏。
三、 關注學生行動能力,加強作業的協作性
傳統教育的作業一直在強調要自己獨立完成,但是反思一下,真正的科研實驗、科學研究、理論探索又有多少是獨自一人就可以完成的呢?現今的中學教學往往只注重了個人能力的培養而忽略了對于學生團隊能力的培養,并且各個學校乃至教學方案上也很少涉及這方面的內容。但是步入社會后學生們將直接面對工作中的團隊任務,因此經常會出現一些成績很好的學生不能融入到工作團隊中的情況,而生物內容的學習研究也少不了團隊的協作,不妨在日常作業中就將團隊合作加入其中,例如在進行實驗內容設計的時候就可以改變過去的個人作業的傳統模式,變為團隊的作業,讓每位學生可以在團隊中找到自己合適的定位,并且練習團隊協作能力,在未來的實驗過程中可以自己發現自己設計的不足,掌握上下游的工作銜接技巧,全方位提升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
正如你我所見,課堂內容的優化提高已經是新課標推行下的改革重心之一,而與此同時作業的優化也是必不可少的。在生物課程中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單靠課堂內容是遠遠不夠的,我們需要把培養的眼光放寬放遠,學生能力的提高絕不可能在45分鐘內完成,還需要在作業中、在日常中的鍛煉與疏導。
參考文獻:
[1]譚燕.高中生物科學素養培養淺議論[J].學科教育讀與算,2014,(9).
[2]張樹虎.高中生物多元化作業的開發[J].教學與管理,2011,(5).
作者簡介:
李愛卿,福建省龍巖市,福建省龍巖市永定區城關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