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建祥
【摘 要】 由于家庭教育、監管的缺失,對留守兒童的成長造成一定的負面影響,教師要遵循教育規律,關注他們的行為習慣養成。本文主要分析了留守兒童道德行為不佳的原因,以及留守兒童習慣養成的有效策略。
【關鍵詞】 留守兒童;行為習慣;養成;對策
家庭教育的缺失,留守兒童得不到家庭的溫暖,他們的成長會產生扭曲、錯位的現象,對他們的成長造成一定的負面影響,變得自卑、悲觀、孤僻或暴噪、任性、極端。當前學校道德教育脫離學生實際,違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忽視了學生的行為習慣養成,造成“知行脫節”的現象。
一、留守兒童道德行為不佳的成因分析
留守兒童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但與其他兒童相比,他們依然是一個數量龐大的弱勢群體,他們的家庭教育長期處于空白,家長只關心他們是否溫飽,而忽視了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加之他們的是非辨別能力差,在缺乏有監管的情況下,容易產生道德行為習慣的問題。
1.家庭教育的缺失。親情之間交流匱乏。家庭是孩子成長的第一所學校,家庭對子女的責任既有生物意義上的培養,也有社會意義上的培養,因而既有對子女有物質上的撫養,也要有思想上的教育。家庭在培養孩子基本生活技能、基本社會規范、行為習慣養成等方面起至關重要的作用,而且是無法替代的。父母是子女教育的主體,對子女的影響是深刻的,而留守兒童的家長長期在外打工,一年難以與孩子相見幾次面,父母與孩子之間缺少情感的交流,家庭教育的功能逐漸淡化,孩子對親情的渴望難以得到滿足,他們往往表現出內心封閉、情感冷漠,如果交友不當,往往會誤入歧途。父母的榜樣作用受剝奪,監控作用被弱化,對兒童行為習慣的養成造成不良影響。由于父母外出務工,原有穩定的家庭結構被打破,教育環境也隨之發生變化,他們與父母長期分離,寄養在親戚朋友家庭,缺少與監護人之間的深入溝通,不能體會到家庭的關愛,親情關系逐漸淡化,難以形成健康良好的道德品質。留守兒童習慣了單向的接受愛,而不會主動施愛,不懂得知恩圖報,他們對家庭、朋友、社會冷漠,缺少同情心,缺少社會責任感。留守兒童與父母之間長期分離,他們疏于管教,部分留守兒童行為處于放任自流的狀態,會發展成為嚴重的道德行為問題。
留守兒童父母在與子女電話聯系、過節回家溝通中,最關心的是孩子的學習問題,當發現他們的成績不理想時,他們的情緒會變得低落,甚至會大聲訓斥。他們對子女的期望值過高,于是給孩子施加大量的壓力,而較少去關心他們的道德品行,關心他們的習慣養成。父母長期在外奔波,會產生金錢至上的思想,這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的心智。小學階段是學生思維、意識形成的關鍵時期,家庭環境的不良因素不利于良好的道德意識的形成。
家庭教育功能發揮的程度取決于家庭結構的完整程度,良好的家庭環境形成的前提是家庭的完整性,而這種完整性隨著父母外出打工而瞬間被打破,孩子的成長環境隨之惡化。留守兒童主要有單親、隔代、親朋等監護方式,其中隔代監護最為普遍,但這遠遠不能滿足農村留守兒童成長過程中對家庭教育的需求,主要表現在老人年老體弱,文化層次低,他們難以承擔孩子教育的重任,對孩子的閱讀、課外生活管理少,他們之間的舉止言談、日常行為有明顯的差距。單親家庭監護人出于對孩子的補償心理,會盡力滿足對他們的物質需求,對子女縱容溺愛,不利于學生道德行為的養成,易變得放縱、任性。親朋監控大多流于形式,他們只負責孩子的衣食住行,對孩子的其他行為不做過多的干涉。
2.學校家庭脫節。教師的教學任務重,他們無法對每一個留守兒童進行有效的了解,無法與監護人保持日常的聯系,對德育工作無暇顧及,他們只是在違反制度、成績滑坡時溝通,給留守兒童帶來心理壓力,滋生他們的抵觸情緒。學校重智育輕德育,阻礙了學生良好道德意識的形成,沒有作必要的指導,導致不良道德行為的形成也在所難免。
3.社會重視不足。社會對留守兒童的關注大多是表層的關注,沒有對深層次的問題引起足夠的重視。社會的各種不良道德觀念、不正價值觀念,一些不良現象影響了學生道德意識的形成,阻礙了良好道德行為習慣的培養。
二、留守兒童行為養成教育的有效策略
1.根據留守兒童自身特點,引導其走向自律。教師要結合留守兒童的年齡特征,尊重他們的個性發展,因材施教,促進其主動地發展。養成教育不是無條件的遵從既定的道德規范,而是讓他們學會判斷、學會評價、學會選擇,從而抵制來自社會、網絡中的不良思想的侵蝕與影響。
2.創設社會化的道德情境。教師要讓學生通過相應的角色扮演,體驗自己的價值定位,體驗自己與他人之間的人際關系。進行情景模擬,強化學生的實踐活動體驗,喚起他們的社會角色,將情與境交融一起,引發學生的共鳴。學生通過“我做保潔員”“我做班主任”角色扮演,能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從而培養留守兒童對行為的實際操作能力,懂得關心他人,能提高自己的責任意識,使道德認知與道德情感得以內化。
3.加強親子溝通交流。父母與子女的溝通,一般都是講大道理,父母更應該教育孩子怎么做事、如何做人,對孩子的行為進行指導,要留有足夠的時間向學生滲透基本的道德意識,指導他們的道德行為。留守兒童要在教師的指導下,每月與父母視頻通話,滿足他們渴望與父母進行溝通的情感需求。
4.密切家校溝通合作。道德意識的形成需要家長、老師的共同努力,要通過道德激勵、道德講解,并尋找合適的訓練方式,幫助留守兒童養成良好的道德行為。學校要針對留守兒童的實際情況,向臨時監護人宣傳隔代教育、家教指南的有關資料,要讓他們認識到留守兒童道德行為問題的嚴重性。讓他們懂得及時與老師溝通,要讓監護人對留守兒童有深入的了解,從而及時調整家庭教育的思路與方式。留守兒童對家庭缺少依戀感,與監護人存在代溝和心理隔閡,會對監護人的指導產生排斥,學校要定期舉辦臨時監護人培訓,調整監護人的思路,找到適合留守兒童特點的教育方式。
總之,留守兒童行為習慣的養成與父母長期在外務工導致家庭教育缺失有關,而臨時監護人不能彌補原有的家庭教育,導致他們的行為習慣養成不佳,我們要做好德育工作,彌補家庭教育缺失對留守兒童道德行為造成的不良影響,要通過有效疏導,排除不良因素,滋養留守兒童的思想意識,促使他們道德行為的養成。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