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怡萍 李娟麗 許向利 成衛寧 仵均祥
【摘要】“豐收的災星——農業害蟲”這門視頻公開課是以“農業昆蟲學”的內容為基礎。視頻公開課為優質教學資源的普及和共享提供平臺,農業昆蟲學是一門實踐性應用型性很強的課程,該門課程的普及推廣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文章從課程教學特點的全面性、代表性、大眾化和新穎性四個方面分析,探討具體教學內容;從講授內容的題材組織和結構設計、主講教師的授課方法、多媒體視頻制作方法和呈現效果三方面對具體方法展開討論;對公開課的前期拍攝和后期制作進行深入分析,探討開發優質課程視頻資源的制作方式和呈現效果,詳細提出了建設的具體方案,為高校視頻教育資源共享的建設提供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農業害蟲 視頻公開課 教學內容 方法探討
【基金項目】1.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5年校級教學改革研究項目,“《豐收的災星——農業害蟲》視頻公開課教學內容和方法的探討”,編號JY1504006。2.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5年校級教學改革研究項目,“心”病難醫——果樹食心蟲發生與防治視頻公開課研究與實踐,編號JY1502008。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50-0214-02
當今世界,人才競爭已經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核心。講什么內容、用什么方法講給人才?已成為21世紀人才培養過程中至關重要且亟待解決的問題,尤其是對于《農業昆蟲學》這門與民生息息相關的實用性課程。農業昆蟲學是一門基礎理論廣泛、實踐應用性很強的學科[1],主要是研究農業害蟲的危害特點、發生規律、預測預報和防治技術的科學[2,3],是農林院校植物保護專業的主干課程之一。該課程的教學對植物保護專業人才的培養起關鍵的作用。植保人才的專業知識技能和業務素質,直接關系到糧食及各種經濟作物的安全高效生產、運輸、儲存等[4]。因此,將“農業昆蟲學”這門課建設成視頻公開課意義重大。
“豐收的災星——農業害蟲”這門視頻公開課是以后申報“國家精品開放課程”的組成部分,以視頻制作的角度來探討視頻公開課的方法,將所要講授的教學內容通過現代化的信息組織、合理的內容設計、有效的表現形式以圖像和聲音為載體的視頻文件傳播出來,從而使“農業昆蟲學”這門課程能夠以視頻公開課的形式做到普及與推廣,使更多的人能夠接觸到農業害蟲的知識,進而達到以教學促進農業的發展,將農業害蟲帶來的損失降到最低,提高糧食的產量和質量,最終使農民獲益,這是我們課程發展所要探討的主要目標。
一、“農業昆蟲學”視頻公開課程教學內容的特點
該門公開課的建設是以專業性強、知識點多、系統性強的“農業昆蟲學”為基礎,必須精煉教學內容,以期在有限的課時內將農業昆蟲學的重點知識講授清楚。課程內容依據學習者的接受能力、知識點的難易程度等組織結構,每個講授時長為30到40分鐘,最后預留10分鐘來回答學習者的各種提問。以講座的形式分不同的教學專題來呈現系統的教學內容,以不同專題之間的系列性來展現“農業昆蟲學”視頻公開課的完整性。
(一)“農業昆蟲學”視頻公開課的全面性
“農業昆蟲學”是以農田生態系統中昆蟲為研究對象的科學,重點研究危害農作物的害蟲危害、發生規律及防治技術。教學內容包括昆蟲形態學、昆蟲生物學基礎知識和各類作物害蟲應用部分,涉及農業生產的各個方面,知識系統性強,內容覆蓋面廣。教學內容既可以做到將農業昆蟲學知識普及到社會各階層人士,也能對農林院校植物保護專業學生起到一定的基礎教育和前沿指導。因此,該門課程的教學將昆蟲基礎部分的“昆蟲形態學”和“昆蟲生物學”各安排一講。各類作物害蟲部分因課時有限,教學內容的選取要突出重點,結合我國作物結構和種植面積,作物害蟲部分主要選取了“小麥害蟲”、“棉花害蟲”、“蔬菜害蟲”、“水稻害蟲”、“雜糧害蟲”和“果樹害蟲”六大類,這部分將以專題形式講授。每個專題以某種作物上具體一到三種主要害蟲為對象,講述該種害蟲的分布與危害、形態特征、生活史與習性、防治要點、預測預報防治技術以及與環境之間的關系,同時結合本地區作物結構與主要害蟲發生規律、預防措施、防治技術同農作物產量、品質及生態環境保護的影響展開具體論述。
(二)“農業昆蟲學”教學內容的代表性
作物害蟲部分的教學內容結合各類作物上害蟲的危害程度,選取我國主要作物上的具有代表性害蟲做以重點專題講解。具體包括:1.小麥作為主要的糧食作物,其上的吸漿蟲以越冬場所隱蔽、滯育周期長和危害造成的產量損失嚴重著稱。2.我國作為世界上棉花產量最大的國家,新疆的棉花種植面積居世界首位,棉花生產過程中由棉鈴蟲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達百億元之多。3.我國蔬菜的種植面積和產量均居全球第一,小菜蛾作為蔬菜上的主要害蟲,在我國南方發生尤為嚴重。4.在仁果類果區上造成經濟損失最嚴重的害蟲主要有食心蟲和葉螨。5.我國水稻種植區危害最為嚴重的害蟲為稻飛虱。6.黏蟲、玉米螟和飛蝗主要危害玉米、高粱、谷子等雜糧。因此,課程把小麥吸漿蟲、棉鈴蟲、小菜蛾、果樹食心蟲、果樹螨類、稻飛虱、黏蟲、玉米螟和飛蝗這些將作為代表性的害蟲來講授。
(三)“農業昆蟲學”視頻公開課的大眾化
1.受眾人群組成的大眾化。“農業昆蟲學”是一門實踐性、應用性很強的綜合性學科,內容涉及基礎的昆蟲學知識和專業的害蟲防治技術。該課程內容具有社會學習者易于接受和能夠在農業實踐中應用并指導實踐的性質,既可以給農林院校植物保護專業的學生作為專業主干課程,也可以對農業生產的基層農民群體講授,因此,作為一門視頻公開課,該課程具有受眾人群組成大眾化的特點。該課程將借助互聯網這個平臺的傳播,服務主體除了高等院校農林植保領域人員,還有潛在的能接觸到互聯網的社會各階層人士。而中國從事農作物種植的人數居世界首位,且大多數農民均沒有機會接觸害蟲防治方面的專業知識,因此,“農業昆蟲學”視頻公開課的普及與推廣有著重要的意義。endprint
2.教學內容的大眾化。該門課程的知識來源于農業生產,經過科學的提煉與總結之后,服務于農業生產。“農業昆蟲學”授課內容將盡可能通俗易懂,貼近農業生產實際,從而易于被社會各階層人士接受。在授課過程中課堂教學語言盡量避免使用生澀難懂的專業詞匯,教學語言盡可能的做到大眾化、通俗化、生活化。教學內容和教學語言與生產實踐緊密結合,力求通俗、簡潔、易于接受,從而達到用大眾化的授課方式引導受眾者將理論知識與實際應用結合,解決農業生產中害蟲防治的問題。
(四)“農業昆蟲學”視頻公開課的新穎性
1.教學方式的新穎性。“農業昆蟲學”這門課程知識面廣,內容多,課時有限,是對主講教師的專業學術造詣和教學傳播技能的雙重考驗。因此,講授重點、以點帶面、用啟發式、案例式、討論式方法,結合豐富多彩的圖片與視頻展示是講好這門課的關鍵。在基礎知識部分,講課前我們一般先將知識內容構成體系介紹給學生,再指出各個部分的重點[5],應用部分是以具體作物為體系,講授該作物上容易成災的常發性害蟲,針對該作物上害蟲的分布區域和危害季節,重點說明具體的防治要點,解決生產中的關鍵問題。
2.教學內容的新穎性。“農業昆蟲學”是一門與實踐緊密相結合的課程,也是一門與最新科研成果緊密聯系的課程。該門課講授的內容既有傳統的農業昆蟲知識,也有前沿的害蟲發生與危害新動態,教學內容集傳統與前沿于一身,能夠將最新的害蟲防治技術介紹給各位學習者。
二、“農業昆蟲學”視頻公開課程建設方法
精品視頻公開課是以普及和共享優質課程資源為目的、體現現代教育思想和教育教學規律、展示教師先進教學理念和方法、服務學習者自主學習、通過網絡傳播的開放課程。是以高校學生及微觀教育領域為服務主體,同時面向社會公眾免費開放的科學。文化素質教育網絡視頻課程與學術講座,可為社會公眾學習者提供專業的知識講解,展示名師教學個性和人格魅力。農業科學類視頻公開課是建設力度最小、關注度最低的一個門類,目前,這也是視頻公開課選題的一個缺口。“農業昆蟲學”這門課是植物保護專業的主干課程之一,因此,探討“農業昆蟲學”視頻公開課程建設的方法,對于完善高校視頻公開課選題的缺口有重要建設性意義。
(一)講授內容的組織和結構設計的方法
“農業昆蟲學”知識系統全面,這要求我們在設計教授內容時要注重內容的邏輯性和結構性,講授要深入淺出。在講授過程中應側重實踐和應用,需將理論知識與培養實踐能力相結合。具體在課堂教學時,要結合基礎知識的講授,通過多媒體及網絡教學資源,播放大量害蟲發生危害的錄像及圖片,使受眾者對講授的害蟲有一個初步印象[5],然后再把專業知識傳播給受眾者。另外,也要根據學科特色來有選擇性的呈現學科前沿性的知識,力求凝練教學內容、避免冗長、繁復的知識點堆積。
(二)主講教師的組織和授課方法的獨特性
精品視頻公開課是高校面向社會大眾的知識推廣,同時也是主講教師展現自己專業知識、教學技能與人格魅力最好的平臺。應精選所要教授的題材,在注重基礎的同時也要抓住重點。由于視頻公開課面向社會大眾開放,使得很多社會人士慕主講教師的“名”而來,通過互聯網來一覽“名師”的風采。在某種程度上,“名師”為視頻公開課吸引更多的在線學習者。該課程組織的授課老師均為我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植物保護學院的教授和部分省級教學名師,從事“農業昆蟲學”教學工作幾十年,教學經驗十分豐富,都具有一套獨特的教學方法和科學的教學理念。該課程獨特的教學方法及理念和先進的手段,加上名師精湛的教學技巧讓課程內容得到了濃縮和升華,為課程注入了生命力,可以吸引更多的受眾者。
(三)多媒體視頻制作方法和呈現效果
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擴大教育規模、提高教育質量、服務公共社會的追求意義重大。視頻公開課為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的改進提供新的思路,將傳統的教學模式與現代互聯網技術相結合,為人才培養提供新的模式。視頻公開課的制作方法主要分為兩部分,視頻的前期拍攝和后期制作。需要的基本設備為:能夠拍攝記錄廣播級或專業級視頻質量信號,實現視頻信號和上課用電腦 VGA 信號之間的現場切換,能夠清晰、全面、無失真地記錄主講教師、學生等現場聲音的專業級的高清或標清設備。錄制視頻公開課,并不是只簡單的把主講教師的課程完整拍攝下來,它是一種藝術創作過程,需要一個熟悉視頻公開課的拍攝方法、藝術表現手法、制作過程以及教學規律和特點的導演,來對作品腳本內容的呈現進行全面設計,力求達到真實、清楚與受眾者更親近的效果。
三、結束語
開放教育資源已成為信息時代的一種趨勢,傳統課堂的教育模式與現代互聯網技術相結合,視頻公開課成為開放教育的富有吸引力的新形式。視頻公開課的典型案例蘊含了豐富的內涵,其意義已經超越了單純的教育學領域。通過實踐研究我們為“豐收的災星——農業害蟲”這門視頻公開課的建設提供了較為完善的建設方法和建設體系。希望以自己的微薄之力為我國教學方式的改進和教學資源的共享起到推動作用,為“農業昆蟲學”這門課程的普及和推廣起到促進作用,同時,希望專業的害蟲防治知識和合理的害蟲治理技術能為我國農業發展提供科學支持,最終,使農民獲益。
參考文獻:
[1]張涪平,毛國斌, 彭岳林,等.農業昆蟲學教學內容與方法改革的實踐和探索[J].西藏教育,005(10):30-31.
[2]洪曉月,丁錦華,主編.農業昆蟲學(第2版)[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7.
[3]丁錦華,蘇建亞,主編.農業昆蟲學(南方本)[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2.
[4]孫麗娟,王思芳.高等農業院校“普通昆蟲學”教學方法探討[J].農產品加工月刊, 2016(4).
[5]李怡萍,仵均祥. “農業昆蟲學”教學內容和方法的改革與成效[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 2014(11):17-18.
作者簡介:
李怡萍,生于1972年9月,女,漢族,陜西省武功縣人,博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為農業昆蟲與害蟲防治。
仵均祥,生于1961年2月,男,漢族,陜西省鳳翔縣人,博士研究生,教授,研究方向為農業昆蟲與害蟲防治。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