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學生由于初步接觸語文漢字,大部分學生在認識漢字的時候存在一定的困難,部分小學生的文字發音極為不準。認識漢字已成為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中之重,在小學生未來的語文學習中占據關鍵地位。低年級語文教師在教授小學生文字的時候,可以從文字的形狀、語音以及含義三個方面著手,引導小學生對認識漢字產生興趣,在教學的過程中運用多種教學方法,使得低年級的小學生在認識漢字的過程中獲得樂趣。將漢字的認知、閱讀以及寫作完美融合。拓寬小學生認識漢字的渠道,創造漢字認知的環境,培養小學生認知漢字的習慣。使得低年級的小學生漢字儲備量逐年上升,為其將來的語文學習奠定基礎。
關鍵詞:興趣;實踐;渠道;習慣
漢字認知作為低年級學生語文學習的根本,同樣是寫作與文章閱讀的根本。低年級小學生漢字的認知已經成為小學語文教學的核心,占據語文教學的關鍵地位。小學語文教學大綱中對小學生漢字認知提出明確要求:“教會小學生認知漢字的方法,激發小學生認知漢字的欲望,認識漢字數量為2000字以上,會書寫漢字數量在1000字以上。”由于小學生所在區域不同,接觸最多的為方言,因此在學習漢字的時候,經常存在發音不準的現象,無法順暢的朗讀文章。以下對低年級小學生的漢字認知方面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研究。
一、 從漢字含義、形狀以及語音著手
低年級的語文教師在教授小學生漢字的時候,應當從漢字的含義、形狀以及語音著手,教會小學生精準發音,對文字的形狀進行研究,解釋漢字的含義。
1. 教會小學生精準發音
在漢字認知中,小學生對于韻母與聲母進行準確認知,幫助其認識漢字。因此,低年級教師應當側重發音教學,借助學生熟知的事物幫助小學生準確發音。例如,在教授“O”這個字母的時候,引導小學生學習公雞的叫聲“O”;在教授i、u、v的時候,組詞教學,螞蟻、烏鴉、小魚等。在教授聲母的時候,還可以運用兒歌的形式。例如,教授b、p、m、f的時候,編輯的兒歌為爸爸上山坡,摸著石頭上,上面有大佛。小學生在唱兒歌的時候記住了這幾個字母。在教授聲母與韻母的時候還應當教授學生精準發音,注重發音的部位。教師在發音的時候,讓小學生跟讀,并觀察老師發音時嘴的形狀。比如老師在教授“a”的時候,張大嘴用嗓子發音a。
2. 教導小學生按照拼音自主識字
低年級的小學生在認知漢字的過程中,一旦遇到不認識的漢字,就應當看該漢字的拼音,根據該拼音認知漢字,并進行多次閱讀,直到對該漢字完全認識為止。在認識陌生漢字的時候,小學生還需要對該漢字的拼音進行詳細研究,達到準確認知該漢字的目的。低年級語文教師應當教導小學生在學習漢字前,完整拼讀課文。
3. 教授小學生字形分析
在教授小學生認識漢字的過程中,因為陌生漢字認知難易程度存在一定的差異,漢字的結構多種多樣,為降低小學生認知漢字的難度,教師應當教會小學生字形分析。
首先,分析形聲字的結構特征。“飽”的左偏旁是“饣”,“泡”的左偏旁為“氵”,包的左偏旁部首不同,代表的含義不同,右偏旁大多表示字的音調,左偏旁大多表示字的含義。
其次,借助熟知的筆畫與文字對漢字的形狀進行分析。例如,“媽”這個字是由“女”和“馬”組成,“花”是由“草”字頭與“化”結合而成。
最后,借助小學生認識的偏旁部首來分析字的結構。例如,“椅”是一個“木”字旁加一個“奇”字。
4. 加強小學生對于字義的理解
教導小學生理解漢字的含義,使得小學生理解漢字與其表示的事物之間的關系。教師就漢字的含義進行教學分析。
首先,借助圖畫加深學生對于漢字的理解。例如:在教授“看”這個詞語的時候,讓學生對圖片中的小熊進行觀察,用手擋著小學生眼睛就不能看見東西,不用手擋著就可以看到,將看字的意思進行深化,了解手和目共同組成看這個字。在教授“筆”這個字的時候,拿一支毛筆讓學生觀察,首先筆桿的材質是竹子,毛作為下半部分的筆,因此上面竹字頭和下面的毛字就組成了筆這個字。通過實物或者圖片幫助小學生理解字的意思。
其次,分析形聲字幫助學生理解漢字的含義。例如,“提”“題”“堤”表示的含義存在很大差別。“提”指的是用手提著東西;“題”表示在紙頁上寫題;“堤”則表示用土做成的堤壩。小學生由此得知聲旁表示的字的讀音,義則表示字的含義。
最后,將漢字的含義結合學生的實際感受。比如“難受”這個詞,可以讓小學生想象一下生病的時候,就能夠深刻體會難受這個詞的含義。
二、 興趣激發,方法多樣
老師不僅需要從漢字的形狀、含義以及讀音三方面加深對漢字的理解,還應當激發其對于漢字認知的興趣。
1. 興趣激發
興趣激發學生求知的欲望,小學生只有足夠的興趣才能夠主動學習漢字,被動的接受效果過差。漢字認知的源泉是興趣,興趣激發小學生漢字認知的動力。教師在教授漢字之前,首先用故事的形式引導學生求知的欲望,講述漢字的發展過程,使得小學生愛上漢字。其次,小學生在學習漢字的過程中應當通過競賽的方式,激起學生漢字認知的主動性,經過比賽,評選出“漢字天使”。
2. 方法多樣
在漢字的學習過程中,小學生只有掌握漢字認知的方法,才能實現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教師教導的漢字方法主要有三種。第一種方法就是漢字辨識兒歌,在唱兒歌的時候學習漢字。第二種方法就是編順口溜,讀起來郎朗上口,在娛樂的同時認知漢字。第三種方法就是更換偏旁部首記憶漢字,也就是更換不同的偏旁部首,從一個漢字引申出許多漢字,分別解釋其含義。
三、 總結
綜上所述,教師在教授小學生漢字的時候,可以通過各種渠道來實現漢字的認知,從漢字的含義、形狀以及讀音方面讓小學生加深對漢字的理解。教師需要將各種學習方法融入到小學生的漢字學習中,在閱讀過程中加深漢字的認知與理解,在實際生活中,將漢字認知結合閱讀與書寫,在培養小學生漢字認知習慣的同時,豐富了小學生的文字儲備。
參考文獻:
[1]吳積才.漢字認知漫話[M].江西出版社,2014.
[2]費錦昌.現代漢字的特征[N].中國教育報,2015.
[3]紀德裕.漢語言文學應用[M].南開大學出版社,2016.
作者簡介:葉亞紅,福建省泉州市,豐澤區湖心實驗小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