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建海++段炳和
摘 要:語文是語言的教學,同時也是思維的教育。在我們苗族地區農村的語文課堂教學中,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不僅只是教給學生善于多角度地思考問題的方法,更應該是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通過更好地培養創新思維能力,在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自信心的基礎上,充分挖掘學生的想象力,使學生的創新思維在“激趣——質疑——求異”中得到培養,進而提高教與學的效率,對課堂的有效教學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關鍵詞:苗族地區學生;小學語文;課堂;創新能力;培養
《新課程標準》強調:教學要構建旨在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學習方式及其對應的教學方式,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批判意識和懷疑精神,鼓勵學生對書本的質疑和對教師的超越,贊賞學生富有個性化的理解和表達。我認為這就是對創新思維的培養。特別是我們苗族地區的學生,由于受地域、習慣和環境的影響,學生思維是固化和機械的,沒有什么創新可言。導致課堂死氣沉沉,學習不主動,教師授課一言堂,學習成績難以提高。那么,如何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本文就結合筆者20多年來一直扎根苗族山區的教學實踐談幾點認識。
一、 巧設課前導入,孕育創新思維的萌芽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也就是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了興趣,學生才有學習的動力。有了興趣,學生才會自主地激發濃厚的創造興趣和求知欲望。學生天性“好奇”,而“好奇心”是發散思維的潛在動力。在課堂教學中,我們只有重視學生的好奇心的培養,學生才能主動地去探索語文知識的奧秘。為此,在教學中,教師要抓住時機,適時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培養創新的興趣,從而誘發創新思維的萌芽。
1. 巧設謎語導入,叩開學生創新的心扉。語文是一門極其生活化的學科,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為此,在課前的導入上老師要下一番功夫,教師要以學科生活化的優勢,以提一些學生感興趣的語言問題入手,通過設疑、提問等一系列活動,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例如,在教學《畫風》一課時,我通過出示“云兒見它讓路,小樹見它招手,禾苗見它彎腰,花兒見它點頭。”謎語導入,引發學生思考的興趣,學生在討論猜想中各抒己見,積極探討,激發了學生的發散思維。接著,我因勢利導地出示了教學內容,取得了良好的導入效果。
2. 善用語文的趣味性故事,創設“新異”情境,誘發創新思維的萌芽。任何孩子都對故事感興趣,我們苗族山區的孩子也一樣。為了激發學生們的探究欲,我經常給他們設置問題懸念,通過問題質疑、故事引導、圖片展示、影視播放和苗族趣味性文化故事等方式,提供能引起觀察和探索的新異情境,然后給他們提出難易適中而富有啟發性的問題,并引導他們自己去發現問題或尋求答案。例如,我在教學《晏子使楚》一課時,我運用了周恩來總理回答西方記者的一個問題:中國人民銀行有多少錢?周恩來的巧妙回答“有18元8角8分”的故事順勢導入新課。學生驚嘆于總理高超的語言藝術和巧妙的回答,對新課產生了濃厚的學習興趣,進而誘發創新思維的萌芽。
二、 創設問題情境,在質疑中激活學生的創新思維
愛因斯坦曾說過:“學源于思,思源于疑”。敢于質疑能激活創新思維的靈魂,而擁有創新和發散思維能力的人必須具有敢于質疑的思維品質。蘇霍姆林斯基也說:“讓學生面臨問題,因為問題能喚起強烈的求知欲。”因此,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創設情境,激發學生質疑問難,以激起探求新知的欲望。
1. 創設情境,促進質疑信心。問題情境的創設是激發學生學習動機的有效方法和手段,成功的教學情境應不斷創設問題情境,激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激發學習的內在動機。例如教學《董存瑞舍身炸暗堡》這一課時,面對他大義凜然的抉擇,可以讓學生展開討論,除了犧牲自己,別無他法了嗎?經過一番互動式的討論,權衡一下利害得失,以及當時的時間和條件限制,董存瑞最后還是得為解放隆化而英勇獻身。這種問題情境的創設,學生不僅激發了學習興趣,而且對烈士的獻身精神有了進一步的感悟,使學生對英雄的敬畏之情油然而生。
2. 培養質疑習慣,激活創新思維。古人云:“疑是思之始,學之端。”“于不疑處有疑,方是進矣。”“大疑則大進,小疑則小進。”因此,養成質疑問難的習慣,培養質疑問難的能力是激活學生創新思維的有效途徑之一。例如:(1)對課文題目提出疑問。如《金色的魚鉤》——魚鉤為什么是金色的呢?(2)對不懂的詞句提出質疑。“四周圍黑洞洞的,還不容易碰壁嗎?”(《我的伯父魯迅先生》)這句話是什么意思?(3)對課文人物的怪異行為提出疑問。如《晏子使楚》一文中,楚王為何關閉城門,讓晏子從城門旁邊開的一個五尺來高的洞入城呢?(4)對課文題目加標點符號提出質疑。如《“打掃”森林》的課題為什么要加上引號呢?等質疑方法。在質疑中,不自覺的就激活了學生的創新思維。
三、 在求異和想象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愛迪生曾經說過:“不下決心培養思考習慣的人,便失去了生活中最大的樂趣。”教學中,教師應善于引導學生憑借自己的智慧和能力,鼓勵學生求異,在求異中培養創新思維能力。在過去的教學中往往過于求同,求同過多,形成“人云亦云,缺少創見”之弊端,所以,訓練學生的創新思維,不止限于求同,更重要的是要啟發學生求異,訓練學生的求異思維。
1. 教師在教學中應鼓勵和啟發學生對同一問題,探求不同的答案。
例如,我在教學《觸摸春天》一課時,我提問:“睜著眼睛的蝴蝶被這個盲女孩神奇的靈性抓住了,這‘神奇的靈性來自哪里?”結果同學們的思維都很活躍起來,大家都發揮出了濃厚的想象。有的說這神奇的靈性來自安靜對大自然的熱愛;有的說這神奇的靈性來自安靜的一雙粘滿花香的雙手;有的說安靜的誠心感動了那只花蝴蝶,花蝴蝶甘愿落入安靜的手掌。通過激發學生們的想象力,各抒己見。在學生進行回答后,我再進行歸納總結。在教學實踐中,通過這樣多向思維的訓練,廣開思路,使學生漸漸形成自覺的求異意識,并日漸發展為穩定的心理傾向,逐步形成創新能力,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思維。
2. 激活想象,在發散思維中培養創新能力。心理學家皮亞杰說過:“教師的任務應該是一個良好的輔導者,激起學生的自創性和探索性。”為了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在教學中,教師要為學生不斷創造思考的機會,讓學生有自由思考的余地,使他們大膽想象,靈活變通。如我教學《觸摸春天》這篇課文后,我讓同學們閉上眼睛,體驗一下盲童的生活,然后讓同學們說說自己的感受和體會。接著我適時引導學生理解盲童安靜如何觸摸春天,進而幫助學生感悟到人生的真諦:誰都有把握春天的權利,只有用心去感受生命的美好,才能創造一個屬于自己的春天。
總之,語文是語言的教學,同時也是思維的教育。在我們苗族地區農村的語文課堂教學中,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不僅只是教給學生善于多角度地思考問題的方法,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更應該是我們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任務之一。通過更好地培養創新思維能力,在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自信心的基礎上,充分挖掘學生的想象力,使學生的創新思維在“激趣——質疑——求異”中得到培養,進而提高教與學的效率,對有效課堂教學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義務教育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
[2]《小學語文教學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12月.
[3]周昌忠編譯.《創造心理學》[M].中國青年出版社,1985年5月.
[4]《略論小學生的學習興趣——由杜威的《民主主義與教育》談開去》[J].小學教學研究:理論版,2011(10).
[5]呂榮好.《論問題意識與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08年10期.
[6]陳瑞芳.《小學生“言語動機”的培養與激發》[A].江蘇省教育學會2006年年會論文集(文科專輯)[C],2006年.
[7]陳國永.《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全面提升學生素質》[J].新課程(小學),2010年10期.
作者簡介:
龍建海,段炳和,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縣平寨鄉六合小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