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麗坤 吳敬茹 路佳
[摘要]自精準扶貧實施以來,成效凸顯。弱勢群體中的農民工返鄉創業,是促進精準扶貧工作的開展,保證扶貧攻堅戰順利完成的重要力量。在“輸血”變“造血”的要求下,本文通過分析目前農民工返鄉創業中存在的問題,探索農民工返鄉創業與精準扶貧相融合的策略,對推動美麗鄉村建設、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農民工返鄉創業;精準扶貧;融合策略
[中圖分類號]D6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918(2018)21-0107-03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8.21.049 [本刊網址]http://www.hhxb.net
自2013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南湘西考察時提出“精準扶貧”,四年多以來,精準扶貧工作取得了階段性的進展。中國的減貧成績令世界矚目,但目前我國仍有4335萬貧困人口,其中河北省現有貧困人口310萬。“十三五”期間,如何使這些貧困人口脫貧致富成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最為艱巨繁重的任務。作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途徑,返鄉農民工創業不僅塑造了新時期農民的新形象,同時義進一步推動了農村經濟的發展。就目的而言,兩者是一致的,精準扶貧政策和農民工返鄉創業都是為了提高農村人口(大部分是農村貧困人口)的自生能力。河北省政府在2015年就印發了《關于支持農民工等人員返鄉創業的實施意見》,該意見從相關政策、制度上給予了農民工返鄉創業明確的支持。本文以河北省2017年“推”出新面貌、“輸”出新路子、“搬”出新天地、“創”出新活力的精準扶貧相關政策為出發點,利用京津冀協同發展、建設雄安新區的大好機遇,構建農民工返鄉創業與精準扶貧政策相融合的良性機制,助推2020年扶貧攻堅戰目標的順利完成。
一、精準扶貧與農民工返鄉創業相融合的現實意義
(一)農民工返鄉創業是建設美麗鄉村的內生發展動力
古人言:“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相對于早期扶貧主要是針對收入貧困,新時代的扶貧更關注貧困人群的心理貧困和能力貧困,考慮更多的是導致貧困的原因和解決的途徑。中國的扶貧工作由救濟式扶貧發展到開發式扶貧,從使貧困群體被動地接受到注重貧困群體的主動參與,更加注重鼓勵除政府外的社會力量的參與。精準扶貧戰略將扶貧的主要方向轉變到增加貧困人口的自我發展能力上,農村人口在貧困人口中占有的很大比例,返鄉農民工通過創業在實現白我價值的同時,也能夠帶給農村新的技術和經驗,一般的農民通過參與返鄉創業農民工的創業項目,自身的知識和能力也有所提高,因此返鄉農民工創業就成為帶動農村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從而避免出現農村貧困人口脫貧后義返貧的可能性。
(二)農民工返鄉創業有助于拉動城鄉經濟協調發展
農民工帶著從城里學到的知識和技術及自己多年的工作經驗返鄉,利用當地資源結合自己的技術專長進行創業,有利于推動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升級。一方面返鄉創業的農民工大多選擇是特色農業、手工業等勞動密集型產業,這就可以帶動農村富余的勞動力參與到共同創業中,根據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百縣農民工回鄉創業調查的資料顯示,一個返鄉農民工平均可以帶動周圍4人就業,從而使這一部分農民群體的收入有保證;另一方面,返鄉農民工創業打破了原有農村單一的以農業生產為主體的產業結構模式,農民不再單靠天、靠地吃飯,促進了農村多元化產業結構的發展,這些農民工創業者為我國拉動城鄉經濟協調發展,促進社會和諧和穩定貢獻了積極的力量。
(三)精準扶貧有助于推動農民工返鄉創業的熱潮
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民工潮將農村的剩余勞動力大大轉移到城市,隨之也就出現了“留守兒童”“留守老人”等現象。據中國留守兒童調查顯示,因為缺少父母的陪伴,留守兒童出現心理抑郁、遭受侵害的可能性大大增加;而留守老人因為缺乏照顧,鄉村醫療條件較差等問題,出現因病致貧的現象也有很多。精準扶貧在政策和制度上給予了農民工返鄉創業一定的支持。例如河北省針對有創業要求、具備一定創業條件但缺乏創業資金的返鄉創業人員,提供最高額度為10萬元的創業擔保貸款,初始投資得到政府資金支持的創業項目比重也大大增加。這些政策有助于吸引農民工返鄉創業,返鄉農民工在家鄉進行創業,增強了其存在感和榮譽感,在保證收入的同時,還可以照顧兒童和老人,這就為解決“留守兒童”“留守老人”等社會問題提出了可行的解決方案。
二、農民工返鄉創業所面臨的困境
精準扶貧的實質就是使精準扶貧資源更好地瞄準貧困目標人群,即注重貧困人口識別和扶貧資源(資金、項目)的瞄準。要想實現精準扶貧對農民工返鄉創業實現精準瞄準,就需要首先對選擇返鄉創業的農民工創業面臨的困境進行分析。
(一)返鄉農民工創業條件的選擇
首先,農民工在進行創業時要選擇創業地點,隨著經濟的發展,創業地點不僅僅是農民工的戶籍所在地,他們更傾向選擇離家較近的鄉鎮,交通便利,發展形勢好的地方。據國家統計局河北調查總隊的調查數據顯示,隨著京津冀協同發展綱要的實施,河北省農民工選擇在京津冀創業的比重有所提高。其次,從創業形式的選擇上,模式比較單一,大多數的農民工會選擇個人經營的方式,這樣不利于創業資金的持久性,抗風險能力不高。最后,盡管近幾年創業農民工群體的學歷層次有所提高,但總體來說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只有一半左右的人接受過高中學歷的文化教育,抗風險能力較差。農民工創業者在創業初期多選擇用自有資金和向親戚朋友借款進行資金的籌措,一旦發生風險,創業資金很難做持續支撐,因此創業失敗的案例也比較多。
(二)創業資金具有不穩定性,難以持久
返鄉農民工創業的初期資金投入大部分來源于其外出務工多年積累的資金,數量有限,在創業初期基本一次性投入到創業的項目中去,缺乏全盤考慮,當創業項目發展到一定階段后,后續資金投入無法保證,難以持久。再者,受到政府政策、金融體制、企業規模等條件的制約,創業者從銀行貸款難度較大且資金規模有限,其中一些農民工創業者轉而靠民間借貸融資,但這樣會出現貸款成本高、負擔重,甚至會拖垮創業項目。創業資金如何持久是返鄉農民工創業項目難以做大做強的最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