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韜
摘 要:本文主要對高職院校內部審計進行探討,通過對其質量管理的分析,明確了人員配置、職業素養以及管理制度等問題的對策,旨在助力高職院校內部審計工作的高效發展。通過文章的研究得知,建立有效的獎罰機制與人員配置方案,運用科學的審計方式和人才培養方案,應用完善的內部審計制度和業務流程,可實現高職院校建設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最大化。
關鍵詞:高職院校;內部審計;質量管理
內部審計工作的質量管理是審計工作的關鍵,是內部審計存在的基礎。在高職院校內部審計的工作中,只有對其質量管理增加力度,才會使審計工作水平提升,并降低審計的風險,進而實現高職院校內部審計工作的健康發展。
基于此,本文將對高職院校內部審計質量管理的必要性進行簡單概述,分析內部審計質量管理問題及對策,望以此提升高職院校內審的質量管理體系。
高職院校內部審計質量管理的必要性
保障審計效果,防范審計風險
當前國家對高職教育越來越重視,并逐漸增加教育經費的投入,使得高校新的業務范疇不斷擴增,高職院校內部審計也面臨著新的挑戰。隨著國家教育經費逐漸增加投入,對經費預算的執行也越來越嚴苛。在當前的部分高校執行教育經費時,若存在預算執行不充分或者存在一定的剩余時,將會對經費進行回收[1]。
高職院校在面對此種情況,采取變更教育經費的預算,此種方式對高職院校的內部審計造成嚴重的壓力,同時對于審計的相關工作造成一定的風險。
高職院校在執行內部審計工作的過程中,需要在教育經費的漏洞以及不足發生危險之前進行“搶救”,減少教育經費使用中發生的不良因素,從而實現保障審計的效果,防范審計中出現風險。
提高審計業務能力,促進執業水平
在高職院校進行內部設計質量管理的過程中,應提高院校的內部審計工作人員的業務能力,從而實現院校內部審計工作人員的執業水平。俗話說“嚴師出高徒”,此理論應用在中國的各行各業,對高職院校的內部審計質量體系進行嚴格的管理,并對參與執行的內部審計工作人員能力進行嚴格把控。內部的審計工作人員應定期參加審計相關的培訓課,提升自身的專業技能,并針對工作系統進行創新,從而提高審計業務的能力,促進執業水平。
提高審計的效率,發揮內審的職能
在高職院校進行內部審計工作時,應當實現內部審計工作最基本的要求,保證教育經費使用的整體效益與效率。
高職院校內部審計的效益主要體現在:以小型的內部審計工作實現較大內部審計的工作效果,并在較短的內部審計時間取得較為優質的內部審計效果[2]。
在高職院校進行內部審計質量管理的過程中,需以提升內部審計的效益與效率為首要任務,即在執行相關工作的過程中,做好內部審計質量的控制工作,實現內部審計效益與效率。
高職院校內部審計質量管理問題分析
高職院校對內部審計工作的重視程度不足
雖然近幾年來國家提高了對高校內部審計的要求,但是據調查,目前我省高職院校中內部審計一般掛靠紀檢監察部門,極少院校建立獨立的內部審計機構,導致內審的獨立性無法得到有效保證。獨立性是審計工作的基礎,不能保證其獨立性,則其權威性亦無法得到保證。就我省高職院校內審現狀分析,內審工作大都是象征性地配備一兩名審計人員,開展審計工作本身就有很大難度,開展了內部審計工作,其審計成果也難以長期有效運用。
內部審計工作人員組織架構不合理,內部審計缺乏獎懲機制
高職院校內部審計工作人員組織構架不合理的表現為:內部審計人員組織架構難以滿足當前高職院校師生數量擴增以及業務的逐漸增多的需求。在當前的高職院校的專職內部審計人員在3名以內,并且存在內部審計人員專業不對口的現象,在執行內部審計的工作過程中,將難以高效地進行。
在整個高職院校的人員配置與當前業務發展是不匹配的。在高職院校內部審計工作的過程中,內部審計人員安排的不合理,成為審計工作人員消極工作的借口。在內部審計工作的部分部門,存在著工作做多做少、做好做壞以及做與不做都是一樣的結果,此種現象的存在,是高職院校內部審計工作體系缺乏審計獎懲機制的結果。
內審工作人員專業素養低,審計方式相對落后
在高職院校的工作體系中,缺乏復合型、多元化的專業技術人才。隨著高職院校的內部審計業務逐漸增多,其對內部審計工作人員的專業素養的要求也逐步提高。
在大部分高職院校的內部審計工作人員都為專業型人才,若內部審計的人員數量出現不足時,將難以進行人員的優化組合,因專業性具有一定的差別[3]。
針對于此種現象,若再不提升內部審計工作人員的專業素養,將難以令內部審計的工作質量獲得有效提升。另外,內部審計技術延續傳統手工審計的方式,信息化的系統作為輔助方式被遺忘,長此以往將偏離注冊會計師的工作方式,在內部審計的過程中會遭遇阻礙,審計工作人員難以提升審計工作的效率。
內部審計制度不完善,審計流程不規范
在高職院校進行內部審計管理的過程中,其內部審計的制度還不夠完善。部分高職院校在進行內部審計的過程中,僅制定業務需要相關的制度,難以實現制度具有一定的系統性、前瞻性以及全面性。
由于內部審核工作組織框架不合理,其內部系統所出具的相關制度是從上級的管理部門照搬照抄,與自身的內部審計工作方向具有一定的差異性。在高職院校進行內部審計工作的過程中應增強對管理制度的重視,特別是對內部控制工作的制度建立,若沒有良性的管理制度作為有效支撐,難以實現內部審計工作的質量性[4]。
另外,由于管理制度的不完善,導致審計業務的流程也具有不規范性。部分的高職院校在進行編制年度審核計劃時,都將建立明確的時間規劃,但是在工作執行的階段將會出現一定的偏差。
例如,在制定年度計劃時,由于審計的工作人員對于高職院校的發展工作不是很了解,難以從學校的發展規劃入手,最終導致學校在發展的階段受到經費審計的制約;在審計的準備階段,項目組不進行全面的研究,致使審計的計劃難以順應實際的發展,不能有效地開展相關工作。
高職院校內部審計質量管理的有效措施
高職院校應加強內部審計工作的重視
高職院校應該建立獨立的內部審計機構,保證內部審計工作的獨立性,使其不受其他部門的影響和制約。分配強而有力的分管領導,有效保證審計成果的權威性并使審計成果的運用能夠有效落到實處。
合理配置高職院校內審組織框架,建立有效的獎懲機制
在高職院校執行內部審計工作時,應注重內部審計相關部門的組織框架合理性,特別重視內部審計管理者專業素養。
在整個高職院校內部審計的過程中,內審管理者是整個體系的靈魂,其自身的專業素養以及工作思路,將引領著內部審計的發展方向。在內部審計的框架體系中,其隊伍建設應存在財務、審計、管理、經濟、資產評估、法律以及信息系統等方面的人才,并且隊伍的工作人員專業素養要高,年齡的構成要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另外,在內審的體系內應建立獎懲的機制,杜絕“混日子”的現象出現[5]。
在內部審計的隊伍內,對于具有上進心但自身的專業素養不是較高的工作人員可進行業務的培訓,并在培訓的過程中,將結合高職院校內部審計的案例,并針對于業務的分類,進行專業性的教學,使之在較短時間內結束特定的工作內容,并在接下來的工作進行慢慢滲透。在內審的體系中,對于出現錯誤仍不知悔改的工作人員要追究責任,另外對于體系內的優秀員工要進行獎勵和表彰。此種方式的執行,將會增加內審員工的工作積極性。
培養內審工作人員的專業素養,運用科學的審計方式
在高職院校內部審計質量管理的過程中,其最為關鍵點是提升內部審計工作人員的專業素養。由于各個高職院校的人員聘用是采取編制方式,其受到編制數量的限制,故很難在較短的時間內進行引進專業性的人才,只能通過培養現有的工作人員來提升員工的專業素養,其主要通過如下幾方面對既有的員工進行培訓:
一是對內部審計的工作人員進行職業道德素養教育。
二是提升內部審計工作人員的專業技術能力,培養專業性的人才。
三是強化內部審計工作人員案例分析能力。
通過以上的三種形式,將會有效提升內審工作人員的專業素養。另外先進的審計方式將是提高審計工作質量重要的措施。在當前高職院校內部審計主要采用制度基礎的審計方法,風險導向的審計方式還未完全應用。在嘗試使用風險導向方式時,應開展計算機輔助的審計形式[6]。以此可以通過計算機支撐,為數據處理提供便利,進而提高內審的工作效率以及準確性。
完善內部審計制度,規范業務流程
完善的審計制度是內審工作、控制的質量保障,在制定審計相關制度應參照國家的審計法律法規,高校應當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使得內審的管理制度具有一定的可行性與前瞻性。在內部審計工作執行的過程中,其可以根據操作過程的反饋情況進行分析,對相關制度進行定期修整,確保管理制度的完善性,從而有效地提升審計的效率。
另外在高職院校執行內部審計的過程,應嚴格按照審計的流程進行。明確審計項目的階段,通常包括審計的計劃、審計準備階段、審計實施階段以及審計的終結階段等。在進行編寫年度審計計劃的過程時,應當充分考慮各個階段實施的特征,結合高職院校的發展,進行能力提升。良性的年度內部審核計劃,有利于高職院校的長遠發展。
結語
本文通過對高職院校內部審計的分析,探討其質量管理的問題與措施。研究結果表明,建立懲罰機制與人員配置方案,運用科學的人才培養方案以及審計理念,并對內部審計制度和業務流程進行完善,可有效解決高職院校內部審計質量管理的問題,促進高職院校“軟件”的健康發展。
(作者單位:福建林業職業技術學院 )
【參考文獻】
[1]呂銘.基于內部審計下高校科研質量保障體系的思考與研究[J].中國國際財經(中英文),2018,26(04).
[2]夏午寧,陳麗.信息化環境下高校內部審計質量提升策略研究[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6,13(10).
[3]劉斐.高校內部審計質量管理研究[J].現代經濟信息,2016,43(03).
[4]賀晨霞.我國民辦高校內部審計質量管理現狀及改進措施[J].東方企業文化,2014,29(07).
[5]龐小莉.關于高校內部審計質量管理的探討[J].經濟師,2014,18(04).
[6]唐美榮.淺談高校內部審計質量管理[J].會計師,2013,2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