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璐
摘 要:景德鎮市建立了縣域經濟較為清晰的策略結構,盡力將縣域經濟策略結構與國家策略相符合,高度表現出省委、省政府的對我市經濟社會發展的積極思考。本文旨在探討景德鎮縣域發展的現狀及其面臨的問題,再根據實際情況提出合理的建議與改進措施。
關鍵詞:景德鎮市;鄉村;縣域經濟;發展路徑
景德鎮市鄉村縣域經濟發展的現狀與問題
分析現狀
自改革開放30年以來,特別是黨的十七大成功召開以后,景德鎮市的變化有目共睹,鄉村縣域經濟的發展取得了景德鎮市有關政府的高度重視,進一步對體制創建、政策完善、及措施進行了較為合理的制定。基于此,我市縣域經濟的綜合實力得到了進一步增強。基于此,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景德鎮縣域經濟會向規模更高、水平更高的新階段邁進。具體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工業化進程得到進一步的推進
隨著景德鎮市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推動縣域經濟發展不僅僅依靠早期的農業生產,工業也成為發展的主要力量。目前,景德鎮的縣域生產總值逐年升高。
民營經濟得到較為明顯的發展
景德鎮在國家扶持包括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政策的扶持下,縣域經濟得到了較好較快的發展,與此同時,一批民營企業孕育而生,也成為我市縣域經濟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來源。
問題
縣域經濟的整體發展水平及產業結構調整較低、較慢、農業現代化進程不快、城鎮化進展水平普遍較低、各地區行政職能較為弱化。
如城鎮化發展水平較低這一問題,就擁有著就業、住房、子女就學難等問題,即使我市農民收入增加了,但整個縣域經濟的綜合生產能力依然沒有得到較好較穩固的提高。要解決這一系列的問題就要制定合理的措施以進一步完善相關制度,有效推動縣域經濟的發展。
景德鎮縣域經濟發展的對策和意見
進一步對縣域經濟城鄉統籌發展
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做出的一項重大決策是城鄉統籌[1],這是一項較為主要的系統工程,其具有廣泛的內容,包括社會經濟生活的各個方面。因此,應該結合我市的實際情況制定因地制宜的措施,確保內容較為合理,途徑較為有效。基于此,可以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
第一,從城鄉規劃建設一體化入手:結合總體規劃的前提與指引下積極做好相應的配套計劃,將城鄉規劃體系加以覆蓋。同時確保縣城框架有效拉大,對配套服務進行積極有效地完善,對縣城承載力進行進一步地提高。第二,對城鄉規劃建設一體化進一步推進[2]:以現代服務業的發展推進三次產業融合,形成三次產業互相促進、互相聯系的內在格局。
除了上述兩點,還應對城鄉就業創業一體化進行推進,幫助人民樹立良好的職業道德觀念以更好地就業。對于有創業想法的人群,給予鼓勵,并提供專業的創業培訓,從而確保農民的就業難題得到解決,讓其過上富足穩定的生活。此外,還應進一步推進城鄉社會事業一體化,讓群眾感受到平等的力量,消除城鄉差別以現實人口自由遷移,對全新人口和戶籍管理制度進行進一步完善。
加大對縣域經濟的支持力度
將景德鎮市的經濟管理權限進一步擴大,增強經濟社會管理職能[3],建立有效的權責統一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做好統籌協調工作、培養自主決策能力,對公共服務進行有效的提高,對能夠下放的項目給予放權,省保留審批的項目應該直接報送審批,最大程度上對審批程序進行簡化。
此外,對市級轉移支付力度要起到監督及加強的作用,將中央用于縣域經濟建設的轉移支付資金確保有關人員沒有進行中途接力以補助到各縣,使縣域經濟更好更快地發展。
進一步加快縣域農業現代化發展進程
景德鎮的工業化及城鎮化建設明顯優于縣域農業現代化。但要讓工業化與城鎮化更好地實現,發展農業現代化是其關鍵基礎,也是提高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重要保障,更是推動城鄉一體化的重要途徑。
要推進農業發展至現代化,就要提高農業規模化,加強產業化優勢、提高集約化水平,對農產品品質和市場競爭力進行有效提升,積極培育發展農業產業化的龍頭企業為農民提供就業機會,促進農民的總收入水平提高以改善農民生活水平。
打造特色的優勢產業集群
對發達國家與我國東部沿海地區經濟發展的歷史經驗進行總結分析后得出,代表產業增長的一種顯著特征便是產業集群,產業集群具有區域品牌促成等優勢,區域品牌促成可帶動整個區域的核心競爭力[4]。 基于此,我市需要根據不同地區的實際情況和發展需要,采取因地制宜的政策對優勢突出,特色優勢產業集群進一步做大做強,對特色縣域發展之路要持續堅定地走到底。同時,合理利用中原城市群地區的良好基礎及人才較多等優越條件,針對縣域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依據我國產業政策及市場需求進行有效地調整,對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發展戰略,構建高起點的現代產業體系,為發展提供新動力,把重點的農產品做強做大,把陶瓷產業及其他一切符合市情的產業做強做大,進一步提高產品質量,增強農產品的競爭力,推進農業產業化不斷面向深層次的方向邁進。
(作者單位:景德鎮市委黨校)
【參考文獻】
[1]閆天池.中國貧困地區縣域經濟發展研究[D].東北財經大學,2003.
[2]王志電.河南縣域經濟發展研究[J].地域研究與開發,2011, 30(02).
[3]劉溢海.中國貧困地區縣域經濟發展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07, 35(10).
[4]付學坤.農業產業化經營與縣域經濟發展研究[D].四川大學,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