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偉華
【摘 要】目的:分析肺保護性通氣策略在新生兒機械通氣中的臨床價值。方法:選取自2011年3月~2012年9月在普寧市婦幼保健院接受治療的急性呼吸衰竭早產兒 60 例,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30例。對照組采取常規機械通氣治療,觀察組采取肺保護性通氣策略進行機械通氣治療,觀察兩組患兒治療前后相關臨床監測指標的變化情況和采取機械通氣發生肺損傷的情況以及使用呼吸機的時間等。結果:治療后,觀察組患兒潮氣量與呼吸道峰壓顯著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兒動脈血二氧化碳分壓顯著優于對照組(P<0.01),且觀察組患兒肺損傷情況和呼吸機使用時間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結論: 對具有急性呼吸衰竭的早產兒采取機械通氣治療,應結合肺保護通氣策略進行,這樣有助于提高臨床通氣效果,并提高患兒預后效率。
【關鍵詞】肺保護通氣策略;機械通氣;早產兒;臨床治療
【中圖分類號】R722.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5-0019(2018)19-00-01
新生兒由于早產或其他原因,常常會出現急性呼吸衰竭,不采取對癥治療會造成患兒窒息直至死亡。目前臨床治療主要采取機械通氣治療,建立人工氣道,幫助患兒進行呼吸,改善其呼吸功能,確保患兒生命安全[1]。但是根據近些年來的臨床施用效果來看,機械通氣往往不能有效降低呼吸機性肺損傷的發生,且在治療過程中容易出現諸多并發癥,影響臨床治療效果。本研究對2011年3月~2012年9月在普寧市婦幼保健院接受治療機械通氣治療的 30 例急性呼吸衰竭患兒,采取肺保護性通氣策略進行機械通氣治療,評價肺保護通氣策略的臨床使用價值。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60例急性呼吸衰竭早產兒,其中男 34 例,女26例,孕齡 27~32 周,入院時間 0.6~37h,體重900~2700g;Apgar評分,8分及以上 9 例,4~7 分 38 例,0~3分 13 例;患兒均符合新生兒呼吸衰竭臨床診斷標準,且排除氣漏和先天畸形患兒,將其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0例。觀察組男18例,女12例,孕齡27~31周,體重 900~2600 g,Apgar評分5~11分,對照組男16例,女14例,孕齡 27~32周,體重1000~2700 g,Apgar評分4~11分,兩組患兒在性別、孕齡、體重、Apgar評分等資料上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兩組患兒入院后均采取機械通氣治療,通氣模式為IMV/SIMV,而且在進行通氣時,要確保患兒呼吸道暢通,以無人機對抗進行治療[2]。其中對照組采取常規通氣策略,使用多功能呼吸機控制潮氣量在 10~15 m L/kg,并調整參數,使患兒動脈能夠達到血氧飽和,以此提供正常的動脈血氣。觀察組采取肺保護性通氣策略,第一維持患兒血氣指標正常且肺通氣量合理,使用多功能呼吸機控制潮氣量,一般在 5~8 m L/kg間浮動,防止肺泡急劇擴張;第二根據入院后血氣分析結果采取控制措施,保證動脈血二氧化碳分壓(PaCO2)水平在 45~55 mm Hg,且控制時間在 96 h以上;第三確保p H值在 7.25 以上[3]。
1.3 觀察與評價指標
詳細記錄兩組患兒治療前后的各項監測指標和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如吸入氧濃度、呼吸道峰壓(PIP)、潮氣量(VT)、呼吸末正壓(PEEP)、吸氣時間和呼吸頻率(RR)等。
1.4 統計學分析
整理治療后的相關資料,將其輸入到SPSS21.0統計學軟件中,根據數據資料不同進行分類處理,其中:計量資料“”,差異性檢驗;計數資料(n,%),差異性χ2檢驗;統計學意義標準:P<0.05,表明差異顯著。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臨床監測指標比較
治療后,兩組患兒均得到有效治療,兩組患兒PEEP和RR治療后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但VT與PIP,觀察組則顯著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患兒臨床治療中呼吸機使用時間及不良反應比較
觀察組臨床治療中呼吸機使用時間為(3.8±1.3)d,對照組(5.8±2.6)d,觀察組明顯短于對照組(P=0.023,P<0.05)。觀察組治療中出現的呼吸機性肺損傷僅有 1 例,對照組為 6 例,兩組呼吸機性肺損傷發生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21,P<0.05);觀察組無腦損傷患兒出現,而對照組有5例患兒出現腦損傷,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22<0.05)。
3 討論
本研究對 30 例急性呼吸衰竭患兒采取肺保護性通氣策略進行機械通氣治療,結果表明肺保護性通氣策略能夠提高機械通氣的臨床效率,降低肺損傷的發生率[4]。
目前臨床治療早產兒急性呼吸衰竭癥的主要方法是進行機械通氣,它可以為患兒提供持續的氧氣吸入,進而改善患兒呼吸功能。臨床研究顯示,機械通氣對患兒產生的肺損傷和臨床并發癥較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其臨床治療效率。而肺保護性通氣策略則可以避免這類問題,它是從高碳酸血癥的角度出發,根據患兒能夠接受的最大Pa CO2水平,將患兒血氧飽和度控制在正常范圍內,之后適當升高PaCO2,降低呼吸機的容量與壓力值,以此對患兒起到有效保護作用。通過調整合適的p H值,可以減少患兒肺部損傷,并且無毒副作用,并且在新生兒血氧飽和度正常時,緩慢將PaCO2由45 mm Hg升高到 55 mm Hg時,不會產生顯著臨床癥狀,也就是說明該范圍是高碳酸血癥的安全范圍,而這也是肺保護性通氣策略的出發點。本研究結果表明,肺保護性通氣策略能夠有效降低VT與PIP值,在防止呼吸末端肺泡發生萎縮的同時,又阻止了氣體陷閉,從而降低臨床并發癥的發生率。
參考文獻
王冬妹,劉曉燕,馮奔紅.肺保護性通氣策略在新生兒呼吸窘迫機械通氣治療中的臨床應用研究[J].數理醫藥學雜志,2015,28(09):1287-1288.
胡芬.肺保護性通氣策略在急性呼吸衰竭治療中應用[J].現代儀器與醫療,2014,20(05):93-94.
黃曉群,盧錫胤,余鵬程.肺保護性通氣策略在新生兒機械通氣中的臨床應用[J].當代醫學,2013,19(12):70-71.
楊一民,李蕙,陳四文,等.肺保護性通氣策略在新生兒急性呼吸衰竭機械通氣治療中的臨床應用研究[J].中國全科醫學,2010,13(27):3029-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