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潛草
摘要:《中國花鼓》是奧地利藝術家克萊斯勒創作的小提琴樂曲,創作者與作品在國籍和文化上的差異充分證實了東方音樂元素獨有的魅力對西方音樂家有著強烈的吸引力,通過兩種文化的交融形成了中西方音樂文化的碰撞。中國民族元素在歷史中曾多次成為西方音樂創作者所使用的題材,如奧地利作曲家馬勒的《大地之歌》、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的《茶的中國舞曲》等。基于中西文化在音樂創作領域中的完美結合,本文通過克萊斯勒的藝術創作《中國花鼓》為參照對西方小提琴作品中國元素的融合與運用進行深入探討。
關鍵詞:小提琴 中國元素 克萊斯勒 融合
中圖分類號:J6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3359(2018)20-0021-02
音樂是沒有國界之分的,音樂不僅僅作為一種藝術創作,更是一種文化的表現形式與傳載工具。在以往各國的諸多音樂作品中,都能從中發現它對于外來文化的借鑒與運用,文化的交流與碰撞使得音樂的創作與推崇更加有意義。中國是一個傳統大國,有著數千年的文化積累,其中一部分被運用在音樂創作中,人們通過對生活的感悟和對文化的敬仰,將中國本土多種元素注入至音樂創作中,并隨著音樂的流通將中國元素帶到國外,讓更多的國際友人有更多的渠道去了解中國元素,并根據這些中國元素去思考中國文化,其中包括對中國文化元素的借鑒與運用。克萊斯勒的小提琴樂曲《中國花鼓》正是以中國元素為模本所創作的。基于國際文化的借鑒與運用,西方在音樂創作中對中國元素的運用早于中國對西方元素的運用,而小提琴樂器又為西方本土樂器,用西方本土樂器演繹東方文化元素不僅是新穎的,也是有研究價值的。通過對西方小提琴作品中國元素的融合與運用進行探討不僅有助于了解國外對中國文化元素的認知情況,更能從中吸取不同文化元素的融合與運用方法,這對中國本土音樂發展是非常有幫助的。
一、克萊斯勒人物介紹
弗里茨·克萊斯勒,奧地利著名小提琴演奏家,在小提琴領域中是一位非常有代表性的人物,他的創作理念及演繹風格大膽而創新,是新音樂背景下知名的開拓者。他創造了多種演奏小提琴的技術手法,很多小提琴藝術家均對其進行效仿,并以克萊斯勒的演繹風格、藝術作品視為審美的參照依據,因此,小提琴技術的發展與克萊斯勒有著不可分割的密切關聯。
20世紀初,法比學派對克萊斯勒的小提琴演奏風格帶來了很大的影響。克萊斯勒運用并繼承了法比學派的藝術傳統,在演繹風格上將法蘭西貴族文化及維也納氣質表現得淋漓盡致。通過實踐摸索與運用,他的小提琴演奏手法得到了進一步的提升,使其在新音樂時期中獨具一格。
基于演奏手法的創新,克萊斯勒始終秉著遵循自然之道,他的演奏方式是一種在優秀技術支撐下表現出對小提琴演奏過程的喜愛與享受,曲風歡快輕盈,音色悠揚動聽,為了最大化詮釋樂章的美妙與精致,極為注重細節處的處理手法,盡可能保障每一個音色的美感追求。克萊斯勒出色的演奏效果離不開他演奏技法的獨特性,與其他小提琴演奏家不同的是,克萊斯勒鐘情于對演奏技法的鉆研與創新,拒絕傳統約束與規則捆綁。以揉弦為例,克萊斯勒是第一個在小提琴演奏中運用該手法的藝術家。
二、克萊斯勒作品《中國花鼓》中對中國元素的融合與運用方法
克萊斯勒第一次決定將中國元素運用至自己的小提琴創作中是源于在美國華人街的一次偶然,他無意中與中國元素的表演相遇,頓時對其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隨后于1911年他完成了《中國花鼓》這個作品的創作。在這個作品中他運用了A-B-A復三部曲式創作,在A段的處理上,為了烘托氛圍的喧囂熱鬧,他將小提琴傳統演繹節奏改為中國的鑼鼓節奏。花鼓聲通過鋼琴來表現,并將其作為整個作品的序幕,隨后在將中國快板的高速節奏運用在小提琴上,作為整個作品的主題,民族五聲調式的介入讓原本的西洋樂器將中國風詮釋的濃郁至極。鋼琴演繹的“花鼓聲”作為伴奏聲部始終貫穿于作品當中,主題在不變的基礎上進行音調轉換,變為下屬調,然后以雙音進行新旋律的演奏。B段承上啟下,接連A段的快節奏進行舒緩的演奏,使風格從之前的歡快熱鬧變為濃厚的抒情,A段與B段演繹風格的巨大差異在整個作品中相互鋪墊,形成了強烈的沖撞和對比。與A段的另一個不同點在于B段的主題呈現方式主要以歌唱為主,其中的增2度華彩環節營造出了一種惹人深思的氛圍,讓每一位觀眾不禁展開無盡的聯想。曲子的末章繼續回歸A段快節奏的歡愉熱烈,旋律靈活激昂,打破B段的抒情沉思,將聽眾再次拉回到活躍的氛圍中,直至結束。
克萊斯勒這種處理方式,大膽創新,不僅用西洋樂器將東方的民族曲風盡情演繹,更為聽眾帶來一場前所未有的饕餮盛宴,其中無盡的新奇在曲終后仍讓聽眾意猶未盡。這種創新手法為后續音樂領域的創作給予了很大的啟發,很多音樂創作者都紛紛效仿,并在這一過程中,通過不同文化的接觸與運用,了解到了兩者文化的差異與精髓。
三、中西方文化元素在小提琴音樂中的融合
(一)民族五聲調式演奏法
中國對于小提琴樂器的演奏,其風格主要圍繞中國傳統音樂進行創作,如民族五聲調式大篇幅的運用,讓中國小提琴音樂作品獨具一格。民族五聲調式是一種結合中國民族內部文化獨有的調式音階,除小提琴外,在中國的很多音樂形式中均能發現民族五聲調式的運用。
由于小提琴是西方傳統樂器,在接觸時間和使用經驗上均落后于西方,用小提琴演繹五聲調式創作,與中國本土樂器運用五聲調式創作有著很大的不同。以小提琴為例,要想通過民族五聲調式演奏小提琴,需要伸張指、五度手型、四度換把等方式才能將中國民族特色用小提琴表現出來,而且在指法上也有著很高的要求。民族五聲調式之所以被廣泛應用,其核心原因就在于該演奏法可以有效塑造中國文化的風韻,具有濃郁的民族表現色彩。
(二)民族聲腔演奏法
中國在進行小提琴演奏時善于運用彈性節奏、音腔、滑音、裝飾音,這樣能夠使中國的音樂風格最大化呈現。雖然這種表現中國文化韻味的小提琴演奏方式均出自西方,但隨著國際接軌以及音樂藝術家的相互交流與學習,這種小提琴的演奏技術在中國已經得到了普及,這也是中國對外國文化元素借鑒與運用的體現。
(三)節奏彈性處理方式
中國傳統音樂在節奏的處理上比較多樣,將其籠統的劃分可形成兩類,一種是均分律動節奏,另一種是非均分律動節奏。均分律動節奏的表現方式整體呈現出一種“無規矩不成方圓”的狀態,換言之,均分律動節奏的變化是有跡可循的,它始終遵循著一種規律,在規律的約束下進行節奏強弱的變化,常見于戲曲中的應用。非均分律動節奏更為隨性,沒有硬性約束,它是即興的、多變的、自由的,常見于山歌中的運用。
演奏中國風樂曲時,如果要保障中國曲風韻味的濃郁,要注意音樂旋律的線條律動以及對音樂的深度理解和感情。演奏非均分律動,節奏的快慢與高低取決于演奏者對音樂的需求和鑒賞,它是遵循演繹者內心的,是表述演繹者內心狀態與思維方式的直接體現方式,因此非均分律動的整體控制完全憑借演繹者來進行。
對于音樂的審美與鑒賞,經常從韻味的角度去進行評判,而韻味本身如同音樂一樣,都具有很強的抽象性,基于這一特點,音樂往往能夠輕易的營造出“曲終聲盡意不盡”的藝術氛圍。用小提琴演奏中國元素的曲目時,演繹者必須要結合曲目的背景文化,將節奏彈性處理方式去迎合靠攏,同時要注重節奏是否能準確對應所要傳達的情緒,使樂曲更具針對性、目的性、形象性。
四、結語
隨著經濟的發展與社會的進步,中國各項產業與文化均上升至世界舞臺,在得到世界認可的同時也增加了自身競爭的力度。就音樂而言,中國音樂盡管相較以往對其給予了更高的重視,很多專業人士投身于音樂創作中,但不可否認的是,介于中國的傳統,對于音樂的價值概念尚未達成統一。通過本次對西方小提琴作品中國元素的融合與運用的探討可以發現,中國文化是非常豐富的,特別是中國的傳統樂器給了西方音樂創作者極大的啟迪,而這一寶貴資源我國卻未能將其增益效果最大化發揮,在國際競爭中,為中國本土音樂文化營造競爭優勢。
相信隨著國際競爭意識的增強,中國在小提琴演奏上能夠找到屬于自己的方向,衍生出下一位新音樂背景下的中國小提琴開拓者。
參考文獻:
[1]樊海倫.克萊斯勒和他的小提琴曲《中國花鼓》——析《中國花鼓》中的中國元素及藝術價值[J].音樂創作,2012,(07).
[2]魯菲,李天義.克萊斯勒與《中國花鼓》[J].音樂大觀,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