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彥
摘 要:隨著人工智能的飛速發展,財務機器人的出現,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相繼出現了基于企業集團的財務共享服務中心,它的低成本、高效率、高服務價值深受企業的青睞,但它給高校的直接影響是企業需要會計人才越來越少,由原來需求核算型會計人才逐漸向管理型、決策型人才轉變。
關鍵詞:財務共享;會計;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和轉型
一、財務共享服務產生的背景、涵義及意義
(一)財務共享服務產生的背景
早在20世紀80年代 ,美國的福特公司首先提出將各個分公司會計部門中那些量大、重復性強、易于標準化的會計核算和審核業務集中到財務共享中心處理,目的是降低管理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務價值。這種全新、高效的管理模式很快得到許多大型企業的肯定和歡迎,到現在全球已有多家企業廣泛使用,據英國注冊師協會調查,至今世界財富100強企業中的80%,500強企業的50%都已建立了財務共享服務中心。它的發展壯大和示范效應也引起了國內專家、學者的關注,近年來國內的一些大型企業企業集團也在紛紛規劃和建設財務共享服務中心,如中興通訊、華為、萬科、中國平安等。
(二)財務共享服務的涵義
財務共享是指將分散于各個業務單位、重復性高、易于標準化的財務業務進行流程再造和標準化,并集中到共享財務中心統一進行處理的作業管理模式。這種創新的管理模式將分散在不同子公司部門的重復性的會計核算、管理和控制業務,進行流程再造、標準化、歸并到財務共享中心處理。
(三)財務共享服務的意義
1.實現財務共享服務可以有效地降低企業的管理成本
降低成本是企業提高經營效益的重要途徑之一,財務共享是將那些分散在不同地區的重復性業務進行智能化集中處理,一是提高了業務處理的效率,二是節約了財務用人成本。
2.實現財務共享服務可以有效地提高企業的管理效率
財務共享服務下企業的業務分工更加清晰,戰略財務人員、業務財務人員、共享財務人員各行其職,專業化更強,工作效率更高。同時信息溝通的時間減少、協同化程度越來越高。
3.實現財務共享服務優化和重塑了業務流程
為了將分散在不同地區相同的、重復性強的業務進行合并,就必須對傳統的流程、結構進行重構,以適應財務共享中心的要求,這不僅僅是管理結構的創新,它會給企業帶來更多的機遇和發展潛力。
二、財務共享服務中心對會計人才需求的變化
國內外企業實踐證明財務共享服務中心成立后對會計人才需求的直接影響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一)對會計人才需求的影響
實現了財務共享后,將涉及到應收應付、固定資產、總賬、費用報銷、總賬、會計報表等標準化業務歸并到財務共享中心進行智能化(財務機器人替代)的集中處理,這些業務的標準化處理對財務人員的要求在降低,所需要人員在減少,很多大型企業集團將千分之八作為財務人員占企業人員總數的合理比例,如國內最早建立財務共享中心的中興通訊,該公司覆蓋全球的企業人員總數為七萬多人,目前財務人員一千多,正在向著這個比例努力。
(二)對會計人員的素質要求提高
無論會計工作智能化程度多高、業務流程多么優化、效率多高,會計的目標是向會計信息使用者及時、有效地提供會計信息,如何及時、有效地提供會計信息是我們會計技術發展的重要方面,財務共享中心的出現就是這一目標的體現,它除了能夠提高會計工作的效率,還可以將會計人員從繁重的勞動中解脫出來,更多地參與經營決策,及時、有效地為經營決策提供決策所需要的信息。這就對我們會計人才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方面在對學生進行業務核算教學的同時,還需注重學生會計職業判斷能力的培養;另一方面還要加強學生預算、投資、融資、風險決策管理能力的教學。
三、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與轉型
(一)轉變教育理念
會計專業人才的培養由過分強調純會計專業教育轉向通識性教育,學生不僅僅學習掌握會計知識和技能,還有學習管理學、經濟學知識及信息處理知識,培養學生從管理學、經濟學、風險學的角度理解會計,如成本會計的學習,使學生明確企業核算成本不是成本會計的目的,它的目的是降低企業成本。
(二)提高師資水平
在整個的會計專業教學過程中,教師是關鍵因素,教師的知識寬度、深度直接影響教師的授課能力和水平,就事論事、照本宣科式的教師絕對教不出出色的學生,再說對于通過應試教育剛跨入校門的學生來說,他們對于企業、會計、管理僅僅停留在概念上,這就需要我們教師對學生加以引導,把專業的各門學科之間的邏輯關系搭建成整個知識架構,并且將課堂知識與實際經濟活動有機聯系起來,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此,我們教師不但要掌握會計專業知識和技能,還應懂得經濟和管理知識。
(三)優化課程結構和內容
會計專業是我國各高校的老專業,覆蓋的層次較多,除了本科院校在開設外、高職院校、中職學校等都在開設;覆蓋面也很大,全日制教育和非全日制教育基本都開設有會計專業,因此該專業的課程體系基本成熟,并且隨著專業教育改革,該專業的專業課比例達80%以上,經濟類、管理類的通識課比例在下降,這樣我們培養的學生知識、能力結構就與企業實際需求脫鉤,尤其財務共享服務中心的智能化、集中化、標準化處理,對核算型人才需求減少,更需要綜合能力和素質強的學生。因此,在課程設置上除了提高通識課程的比例,還應考慮在專業課和通識課學習的基礎上開設一些有助培養學生綜合能力和素質的復合型課程。如ERP沙盤模擬,通過角色扮演,以提高學生獨立思考、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如何溝通、預測決策等能力。
參考文獻:
[1] 裵 霞.財務共享趨勢下高校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轉型研究[J].教育財會研究,2015,(08).
[2] 鄧 馨.財務共享服務趨勢下高職院校財會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中國鄉鎮企業會計,2018,(03).
[3] 毛雪黎.財務共享服務模式下的管理會計人才培養[J].商業會計,201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