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珠
【摘 要】目的:探討集束化護理干預對婦科惡性腫瘤患者 PICC 置管并發癥的影響。方法:將 116 例患者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各 58 例。對照組采用常規 PICC 護理方法,實驗組在此基礎上執行集束化護理標準流程,包括準備工作、無菌保護、護理維護和健康教育。比較 2 組護理后的并發癥發生率。結果 實驗組并發癥的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 < 0.05)。結論:本研究開展的集束化護理干預有效減少了 PICC 置管并發癥的發生,提高了患者對護理的滿意度,保證了患者治療的順利進行。
【關鍵詞】 集束化護理;PICC置管;婦科惡性腫瘤;并發癥
【中圖分類號】R4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0019(2018)19--01
外周靜脈置入中心靜脈導管(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 PICC) 是由外周靜脈穿刺置管,其導管尖端位于上腔靜脈或鎖骨下靜脈的深靜脈穿刺技術, 臨床廣泛應用于中、長期需要靜脈輸液的患者。其中,需要反復多次進行化療的腫瘤患者PICC 置管是一種安全、可靠的選擇,它避免了反復靜脈穿刺所致的機械性靜脈炎或化療藥物外滲的化學性靜脈炎與組織壞死。腫瘤患者應用PICC 置管化療,避免了化療藥物對外周血管的破壞和局部組織的刺激[1],減少了穿刺給患者帶來的痛苦,并且穿刺成功率高,留置時間長,提高了腫瘤患者的生活質量[2]。但是因為患者血液呈高凝狀態,加之化療藥物和 PICC 置管的影響,以及技術的不嫻熟, 腫瘤患者PICC 置管化療致所導致的各種并發癥值得重視。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 2017 年 8 月 ~ 2018 年 8 月本院收治的婦科惡性腫瘤患者 116 例,均為女性。按照隨機對照表法將患者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各58例。實驗組平均年齡( 45.7±7.97) 歲;PICC置管位置: 貴要靜脈79.31% ( 46 /58) ,肘正中靜脈 20.69% ( 12 /58)。對照組平均年齡( 46.2 ± 7.16) 歲; PICC 置管位置: 貴要靜脈( 45 /58) ,肘正中靜脈 22.41% ( 13 /58) 。所有患者均滿足以下標準: 手術切口愈合良好,初次接受化療且化療方案均為紫杉類藥物,無凝血功能障礙,無精神系統疾病史,無語言交流功能障礙。2 組患者的年齡、PICC 置管位置等方面均無統計學差異( P > 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采用常規 PICC 護理方法。
1.2.2 實驗組 在此基礎上成立集束化護理專項組,根據循證醫學的指導并結合臨床護理實踐,制訂集束化護理標準流程,具體要點如下。
1.2.2.1 嚴格無菌穿刺置管。
1.2.2.2 護理維護 護理人員觀察并記錄導管刻度及其外露長度,判斷導管是否發生移位,每天觸診置管周圍皮膚觀察有無壓痛等不適,密切留意穿刺部位皮膚是否有紅腫、滲液、出血等 情況,隨時護理。
1.2.2.3 自我護理 護理人員向患者及其家屬講解置管的注意事項。主要包括: 囑咐患者保持穿刺區域皮膚干燥、清潔,若發現紅腫、疼痛、滲血、分泌物或置管處敷料松脫、破損等異常時,應及時告知護理人員,不可擅自處理。告知患者置管后可如常進行正常活動,但要避免提重物,不可過度曲肘,不做劇烈運動。洗澡時要注意防護敷料以免被打濕,外露導管不可浸泡于水中。囑托患者盡量穿袖口寬松的衣服,注意穿脫動作輕柔,指導患者穿衣按照“置管側先、健側后”的順序,脫衣按照健側先、 置管側后的順序進行,同時教會家屬動作。告知患者睡覺避免壓迫置管側肢體,以免穿刺部位受損。
1.3 觀察指標
2 組并發癥發生情況為經醫生確診后納入
2 結果
2 組并發癥的發生情況比較,見表 1。
3 討論
集束化護理是由美國健康研究所最早提出,近年來也引起了我國學者的廣泛關注與應用實踐。它是指以循證醫學為指導,集合既往研究的有效護理措施,為患者提供最科學、可靠的醫療服務方式。該模式突破以往以經驗和直覺為主的護理習慣,是一種指導臨床決策與思維的理念[3]。本次研究根據循證醫學的指導并結合臨床護理實踐,由集束化護理專項組對實驗組加以實施。結果表明, 實驗組并發癥的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提示集束化護理能有效改善患者護理滿意度,降低患者并發癥的發生率。筆者推測這可能是因為實驗組的準備工作完善,各個環節均加以控制有效避免了醫院環境或醫護人員處可能產生的醫源性感染以及患者自身病原微生物的入侵感染。本次研究不僅對實驗組的穿刺部位和護理手法嚴格按照標準執行,還將對患者及家屬置管注意事項的健康教育納入到集束護理措施中。主要包括囑咐患者保持穿刺區域皮膚干燥、清潔,若發現紅腫、滲血等異常要及時告知護理人員。囑咐患者置管后可以正常活動,但要避免提重物、過度曲肘或劇烈運動。囑咐患者洗澡時穿刺部位要注意防濕。建議患者穿袖口寬松的衣服并教會患者及家屬正確穿脫衣物的順序; 告知患者睡覺避免壓迫置管側肢體,以免穿刺部位受損。與此同時,護理人員根據患者的文化程度隨時調整宣教方式,以便患者能夠更好的掌握相關知識。通過護理人員耐心細致的講解,不僅改善了健康知識的知曉情況,進而減少了并發癥的發生,還增進了護患關系的良性互動,提高了患者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充分體現了優質護理的精神。值得關注的是,集束化護理不僅使護理的具體操作流程規范標準化,降低了 PICC 置管并發癥的發生率,也改變了過往憑經驗直覺的護理理念,將被動的護理活動變為主動,提高了護士的綜合素質。
綜上所述,本研究的集束化護理干預以循證醫學為指導,建立了標準化的護理模式,包括完善的準備工作、最大化的無菌保護、嚴格的護理維護以及詳細的健康教育,有效減少了PICC 置管并發癥的發生,提高了患者對護理的滿意度,保證了患者治療的順利進行。
參考文獻
Intravenous Nursing Society (INS) , Posit ion paper:Perpherally insertion central cather[J]. Intravenous Nurse, 1997, 20(4):172.
Harter C,Ostendorf T, Bach A, et al.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 for autologous blood progenitor cell transplantation in patients with haematological malignancies. Support Care Cancer, 2008, 11 (12): 790_794.
唐紅蘭,陸啟琳,張梅. 集束化護理在 PICC 導管維護中的應用[J]. 臨床護理雜志,2011,10( 6) : 18 -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