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曉杉
摘要:數字音樂平臺的崛起對音樂專業的學生提供了更多的機會,同時也使他們面臨更新的挑戰。高校電腦音樂制作課程應該把握數字音樂平臺的最新動態與需求,實時優化課程內容設置,并以最優的手段將課程教學與互聯網手段相結合,拓寬音樂專業學生學習技能,抓住新的就業機遇,促進自身與社會精神文化的多方面發展。
關鍵詞:數字音樂平臺 音樂教育 音樂共享 軟件編輯
中圖分類號:J60-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3359(2018)20-0122-02
從學校教育走向互聯網音樂平臺,從作品經驗分享、教育資源共享到在互聯網中實現商業盈利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而這個過程的第一步便是學校教育。電腦音樂技術的應用是音樂教學改革的有效措施①。如何設置課程內容,如何在課程中提高學生學習效率以及如何將課程知識與互聯網平臺需求相結合,每一位授課教師都需要對課程模式進行思考并探索其各種可能性。
一、互聯網音樂平臺的興起
(一)音樂技術論壇
音樂論壇最早在20世紀90年代后期出現在各大音樂學院以及高校的網站中,論壇中討論涉及到聲樂演唱及各種樂器的演奏技術,以及部分作曲理論與音樂學理論的問題。
互聯網論壇中的專家大都有自己擅長的專業方向,主要分為電腦音樂創編與混錄兩大板塊。一方面,他們在論壇中展示了自己的專業能力,惠及到更多的音樂學習者;另一方面,他們也將自己的能力轉化為商業效益,通過實體教材、電子教材等方式獲得盈利。
(二)聽覺音樂平臺的作品發布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我國的音樂試聽平臺的發展進入到黃金時期,除了傳統的試聽下載音樂作品以外,近幾年各大運營商還推出了支持獨立音樂人的各種項目,旨在推動音樂形態的更新發展。創作者可以免費將自己的小樣或作品上傳至平臺網站,并決定最終是否同意用戶免費試聽或下載。如某網站推出的“尋光計劃”就很好地發掘了音樂創作新人,并在后期保證音樂品質的條件下運用成熟的商業手段進行包裝推廣,使其實現商業價值。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數字音樂產業鏈的價值將更多地體現出來,使不同的音樂內容具有足夠的開放性②。這樣的運營模式刺激了音樂人的創作積極性,同時也對音樂專業學生的課堂訓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電腦音樂課堂進入高校后,只有通過嚴格的訓練過程,借助電腦音樂手段,才能夠在音樂平臺中發揮出自己的水平。
(三)視覺音樂平臺的作品發布
當代社會的音樂文化已不僅僅滿足于聽覺的感受,同時也更注重視覺效果,歌手在推出歌曲的同時也會增加精美的MV來對音樂進行視覺包裝,互聯網上的視覺音樂平臺也應運而生。
同樣,除了發行成熟的商業歌手的MV外,視覺音樂平臺也歡迎用戶們上傳各類音樂視頻,排練花絮、錄音花絮或是音樂演奏演唱小樣都可以上傳,并通過點擊量接受市場檢驗并預估其商業潛力。前期準備除了會自編自演之外,還需掌握簡單的視頻錄制與剪輯手法以及錄音混音技巧,通過音樂編演—音像錄制—上傳平臺這樣幾個步驟來完成整個流程。對于大多數才畢業的學生或音樂人來說,借用電腦音樂軟件的編創、混錄技術以及電腦視頻剪輯技術無疑是最為節省成本的做法。
二、探索互聯網與電腦音樂課程的結合路徑
(一)熟悉電腦音樂軟件操作
作為高校音樂專業的電腦音樂課程,在內容設置中有必要將相關軟件的應用納入教學之中。如專業的打譜軟件Sibelius現在已是很多音樂人士必備的軟件,無論從事音樂創作或是音樂教學,它都會帶給操作者巨大的便利。在電腦音樂課程當中,如何讓學生較好地掌握這款軟件,除了基本的操作之外,也應該熟練掌握軟件的各種快捷操作,掌握快捷鍵能夠在最大的程度上縮短制譜時間,增加制譜效率。
學生在對某個軟件進行熟練操作之后,可以將自己的學習心得與操作技巧放在論壇上與其他學習者共享,在適當的情況下也可以實現商業教學盈利。同時,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也應主動地在互聯網音樂論壇上學習相關軟件的操作知識,并在不斷練習的過程中最終熟練操作。
由此我們可以看到,互聯網論壇不光是發布用戶自己對某個軟件的操作體驗或操作技巧的途徑,其同樣也是提供學習資源的最佳場所,將吸取與分享同時在互聯網音樂論壇中進行,才能夠將電腦音樂課堂更好地與互聯網結合。
(二)強化電腦音樂創編技術
由于互聯網音樂平臺扶持音樂人的各種項目的興起,音樂人向大眾展示和分享自己作品的門檻通過互聯網已經大大降低了。這一群音樂人大部分由在校學生和才畢業的學生構成,還有一部分是熱愛音樂,對音樂懷揣夢想的社會人事。無論怎樣,即使擁有了相當的創作編配技術,想邀請一個樂隊來排練錄音的成本都太高昂了,因此在初試階段,利用好電腦音樂制作軟件來進行編配,無疑是最經濟實惠的做法。
創作與編配是音樂創作者的基本功,如何將紛繁復雜作曲技巧合理應用在作品中不應該是高校音樂專業電腦音樂課程完全需要考慮的問題,授課教師應該主要考慮如何將作曲技法體現在電腦音樂制作軟件之中,并以最快的形式形成聽覺作品。
能夠實現編配的軟件很多,但不管什么軟件,都是借助MIDI音樂的原理,在音序器上經過多軌編輯來實現的。在電腦音樂課程中,教師首先應該強調學生對軟件的操作技能,然后再是關于音樂本體的各種創作手法。由于在電腦音樂制作軟件中能夠實現實時監聽,因此,某個音軌采用某種樂器音色或某種演奏技法便能夠很快知道其效果好壞,并可以及時進行更正。同樣,在和聲或織體選擇上,也能最快地感受到效果的好壞并給予修正。
在課堂上學生能夠完成作品之后,便可以以小樣形式上傳至互聯網音樂平臺。這時教師還應該提醒學生注意,音樂編創技巧同樣可以在音樂平臺上通過試聽相關音樂進行學習,必要時教師可以通過幾首歌曲來進行分析講解,讓學生的電腦音樂編創水平得到更大的提高。
當學生通過電腦音樂軟件編創將作品發布至互聯網音樂平臺后,便可以收到部分專業人事的反饋,學生應該積極采納有效建議,在今后的學習過程中進行改進后再次上傳作品,能夠使自己不論在音樂創作本身或者實施音樂教育上都能取得商業或非商業的獲益。
(三)增加適當的視頻編輯技巧
當今的互聯網視頻音樂網站能夠更為直觀地展現原創上傳者的演奏、演唱、創作等各方面的技巧,因此,在高校的電腦音樂課堂中適當增加簡單的視頻編輯技巧能夠更好地幫助學生擁有作為一個現代音樂工作者所應有的技能。
對于這方面課程內容的實現是有一定難度的,因為對于大部分的高校音樂專業來說,電腦音樂課程都是一門選修課,課程大都從大三年級開始,學習時間為一年,因此,對于視頻編輯技巧難免超出課堂容量以至無法完成。但若能夠適當增加課時對學生進行講解,不僅能幫助學生提高自身能力,更能夠豐富課堂教學內容,優化課堂教學效果。
隨著移動互聯網技術的發展,視頻編輯技術已經不再如以前那樣晦澀高深,很多人都可以利用手機APP制作視頻小樣。雖然移動平臺的視頻軟件在功能性上相比PC平臺還是差距甚遠,但在音樂制作或編輯的過程中,學生已經建立起聽覺非線性編輯概念。而當非線性編輯概念介入視覺效果中時,通過一段時間的適應過程,學生也能掌握簡單的視聽編輯意識。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對精神文化的需求也越來越高,當代社會的互聯網技術發展促使音樂教學必須朝著網絡平臺的方向發展,否則就脫離了事物發展的規律。因此,高校音樂專業的電腦音樂課程在立足于課程本身的技術層面以外,還應該加強與互聯網平臺的現實連接,教師應該做到對互聯網中各種音樂現象的敏感性,將這些音樂現象融入課堂教學中,并適時提醒學生對其進行關注,最終才能夠使電腦音樂課程既培養了學生的技能,又能夠為學生融入現代社會提供有益的指引,最終使學生通過課程所學實現自身的音樂夢想與藝術價值。
注釋:
①李國勝:《高等師范院校應開設電腦MIDI音樂課程》,《山東教育學報》,2003年第4期,第9頁。
②佟雪娜:《互聯網+音樂時代,數字音樂快速分享和傳播引來新機遇》,2017-06-01.http://www.sohu.com/a/145101359_701163.
參考文獻:
[1]臧翔翔.電腦音樂編輯、制譜與視唱練耳[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17.
[2]文海良.數字技術與流行音樂生產的關系研究[D].湘潭:湖南科技大學,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