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瑤
摘 要: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國經濟水平提升,國家對教育事業的重視程度不斷提升。新課標的改革,讓核心素養逐步走入學生教育中,同樣的美術核心素養在初中美術教育中 也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為了能夠更好的了解并且提升初中美術教學質量,本文對美術文本解讀及核心素養做出分析,并且對美術核心素養在初中美術文本解讀中的應用做出介紹。
關鍵詞:美術;核心素養;文本解讀
中圖分類號:G633.9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36-0243-01
一、美術核心素養概念論述
素養不是我們傳統意義上講述的知識,因此通過知識積累也并不一定能夠提升學生的美術素養。如果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一味的給學生灌輸知識、灌輸自己的想法可能會帶來學生知識的積累,但卻會讓學生的核心素養逐步衰退。而素養是學生長期發展的保障,因此一定 要重視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想要讓學生學習知識的同時積累核心素養,首先就要轉換原有的知識觀,要明確知識不是簡單堆積的客體,而是需要逐步吸收、消化、使用的對象。
二、美術文本及文本解讀
書面語言的表現形式就是文本。從廣義層面講,文本是任何一種寫下來的話語,從狹義來講,文本就是一種由語言文字組成的文學實體。美術文本顧名思義是和美術相關的一種語言表達,因為美術的多樣性,美術文本和其它一般文本之間呈現出不同的視覺特點。包括美術活動的開展、美術理論的闡述、美術作品的展示、美術文化的交流等多種形式在內的文本書寫都屬于美術文本的范疇。美術文本往往是和美術作家、美術作品之間相互聯系的。美術作品是一種特殊的“語言”,可以突破國界,跨越種族被世界各地的人們欣賞。美術文本具有一般文本傳達信息的功能,又有其獨特的特點,可以直接給觀者視覺沖擊,讓讀者能夠更加精準的把握美術文本想要傳達的內容。
美術文本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因此美術文本解讀也要注意方法。
首先美術文本解讀一定要注重結合自身的審美價值。美術文本具有很強的信息傳達性,中學生處于美術解讀的初級階段一定要注重美術文本自身的含義,按照美術的一般規律結合文本的內容解讀出作品的本質。
其次,要結合文本的語境去解讀美術文本。對語義認識不能脫離語境,因為語義是在一定的背景、環境中才能得以表現的。在不同的環境中,相似的美術內容可能會傳達著完全不同的語義。
最后,解讀美術文本需要一定的文化積淀。對美術文本的解讀和文學作品的解讀有相似之處,都沒有嚴格意義上的標準答案。對美術文本的解讀背后會包含著解讀的個人情感,解讀出內容和個人的情感和文學積淀有關。同樣是對《富春山居圖》進行解讀,有些人只是看到了山水且止于山水,有的人卻透過山水看到了寂寥和滿腔抱負,而這其中的差距就是是否具有文學素養。
三、核心素養在初中美術文本解讀中的體現
美術核心素養可以提升學生自身的品質和人格魅力,讓學生在美術文本解讀時看到更加陽關的一面。想要培養學生的美術核心素養,初中美術教師必須自己是一位熱愛美術之人,也要對教育充滿熱情,對教育負責任。初中學生處在美術學習初期,他們的美術素養來源于老師的教育,因此老師在進行美術教學時一定要懷抱熱情,用自己的真心去感染每一位學生,這樣不僅能夠吸引學生學習美術知識還能夠提升學生的美術核心素養。初中學生具備了核心素養之后再去進行美術文本解讀能夠理解到美術文本背后的內容。在核心素養在初中生的美術解讀中可能還不能達到了解到美術文本背后最深層次的內容,也可能不能對作者的處境感同身受,但是具備核心素養的初中生可以在進行美術文本解讀時理解到作品的大體情感,如果作品傳達的是悲傷可以感受到悲傷,如果作品傳達的是喜悅可以感受到喜悅。更深層次的,具有核心素養的初中生在進行美術文本解讀時可以在一副美術作品中感受到積極的一面,可以在閱讀美術文本之后受到鼓舞,在這種潛移默化中提升自己的品格。
初中生美術核心素養的提高學生對美術的學習熱情,讓初中生在進行文本閱讀時帶入自己的生活情景。在具備了美術核心素養之后就注定了一個學生能夠在學習美術時投入自己的情感,能夠在美術學習中感受到不同的情感變化。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具備了對美術的熱情,愿意去學習美術,自然會傾注自己的情感在美術閱讀中。當一個學生看到一個美術作品之后,會對文本內容產生聯想,將自己的生活情景和美術文本結合起來思考,在美術文本中得到對生活的啟發,在生活經驗中獲得理解美術文本的素材。事實上,也正是這種熱情,這種情感職支撐著初中學生對美術的學習,所以說,美術核心素養是保證學生長久學習美術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楊思.美術核心素養的探究[J].大眾文藝,2017(14).
[2]李雅煊.基于核心素養的中學美術鑒賞教學的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7.
[3]朱瑞鋒.美術文本與文本解讀[J].美術教育研究,2012(12).
[4]范麗娜.如何解讀美術文本[N].美術報,2011-09-10.
[5]蔡明.新課程背景下文本解讀的個人拙見[J].中學語文教學,2005(0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