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職院校因其學生基礎知識薄弱、課堂教育效果不佳、校園文化缺乏深度等因素,對學生黨的知識教育存在空洞、不完整等問題。隨著十九大的召開,各高職院校應以此為契機,不斷探索新途徑,積極推動學生黨的知識教育進一步有效開展。
關鍵詞:十九大;高職院校;黨的知識教育
黨的知識教育是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組成部,是增強學生思想政治素質、培養社會主義人才的重要手段和方法,高校應將黨的知識教育貫穿到學生的學習和日常生活中,幫助大學生樹立馬克思主義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2017年,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緊緊圍繞迎接、宣傳、貫徹黨的十九大這條主線,積極開展各項工作?,F階段,黨的知識教育在高校尤其是高職院校,仍存在諸多問題。高職院校應以十九大為契機,不斷加強學生黨的知識教育,探索教育新途徑,推動理論朝向實踐進一步展開。
一、高職院校學生黨的知識教育存在的問題。
第一,高職學生自身理論水平有限,黨的知識基礎相對薄弱,學生對黨的知識學習目標不明確,情感上刻意排斥。此外,三年學制不利于學生黨員的培養與成長,導致學生黨支部建設不完善,有相當一部分系部甚至沒有條件成立學生黨支部,無法發揮學生黨員帶頭學習、傳播知識的紐帶作用。
第二,高職院校大多采用2+1教學模式,即2年的在校學習,1年的校外實習,在學校學習的時間周期較短,且在校學習期間,側重專業技能培養,理論課與實訓課相結合,專業基礎理論課安排較為集中,思政課課時安排有限。課堂教學多為大課講授,理論灌輸,沒有專門的黨的知識理論課,多是通過思政公共課滲透,內容和形式空洞而單一,課堂教育效果不佳。因此,無法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學生參與積極性降低,學習被動化。少數入黨積極分子有機會參加學校黨校學習,但是覆蓋面窄,達不到全員教育的效果。除此之外,社會實踐同樣重技能、輕理論,實踐與黨的理論知識聯系不緊密,理論與實踐分離,內容體系不完整。
第三,校園文化承載著弘揚和傳播新思想、新理論、新知識,促進社會主義文化不斷發展的重要作用,黨的知識應與校園文化建設高度結合。然而,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缺乏深度,黨的理論知識作為文化建設的主導位置不突出,并且無法形成長效化機制,影響了黨的知識在校園文化中的教育效果。
二、以黨的十九大為契機,加強高職學生黨的知識教育的途徑。
(一)社會宣傳為高職院校提供了積極環境。
隨著新媒體時代的來臨,十九大的宣傳力度空前,傳播之迅速,受眾之廣泛。新華網、人民網等各大主流媒體相應開通十九大專題報道、專欄節目、直播等,點擊率創新高,地方媒體緊跟轉載。例如人民網推出“直通十九大”視頻欄目,向觀眾提供一個全方位多角度了解十九大的視角,新華網推出了十九大專欄外文版,向海外公眾傳遞最快、最原汁原味的大會訊息。微言教育、共青團中央等官方公眾號,特別推出了黨代表之聲和青年之聲欄目,貼近生活,貼近百姓,訂閱率和閱讀量持續增加。人民日報、央視新聞等大V微博賬號,推出了一系列知識帖,占據微博熱搜和熱點新聞,轉發量、點贊量攀升迅猛。除此之外,國務院、鳳凰新聞、澎湃新聞等智能手機軟件App,每天推送關于十九大最新的熱點新聞,給廣大手機用戶提供了快、準、全的用戶體驗。這些新媒體通過圖片、視頻、大數據等,梳理了黨的知識結構,增強了知識趣味性,為老百姓呈現了簡單易懂的學習平臺,擴大了宣傳的有效性。
在地方,街道、社區、建筑物、商業場所等,張貼了形式多樣的十九大宣傳條幅和海報。在民間,圖書館的暢銷書區赫然陳列滿了黨建類書籍,手藝人們用剪紙等藝術作品、農民兄弟用累累碩果,喜迎十九大的勝利召開,通過營造濃厚氛圍達到宣傳目的。
(二)高職院校應從自身出發,探索教育新途徑。
第一,加強宣傳,營造氛圍。高校黨委宣傳部、黨校、團委等職能部門應做好計劃和宣傳工作,通過展板、條幅、廣播、校報等形式,回顧過去成就,展望未來,砥礪前行,為迎接十九大獻禮。宣傳覆蓋面要廣,行政樓、教學樓、寢室、飯堂、購物中心等,遍及教學區和生活區。宣傳注重知識性與趣味性相結合,理論知識與現實生活相結合,擴大宣傳,營造氛圍。
第二,全員教育,長效發展。首先,全體教師應自覺而主動的參與學習,不斷提升自身政治理論素養。其次,黨校教育要深入課堂,深入學生,讓每一名學生都有機會參與學習,宏觀上了解黨的基本路線、方針、政策,微觀上了解發展黨員的條件、程序和黨員的培養、考察的方法,并學會撰寫入黨申請書和思想匯報,黨校要做到早教育,早啟發,早組建入黨積極分子隊伍,為培養優秀的學生黨員后備力量做好充分準備。再次,任課教師在教學中,應結合專業理論,不斷滲透黨的知識教育,同時,應發揮輔導員參與教育的重要作用。
第三,團學活動,挖掘深度。圍繞十九大積極開展知識競賽、征文比賽、演講比賽等系列活動,召開主題班會、主題團日活動,舉辦“先進模范進校園事跡報告”、“聽老黨員講那過去的事情”等豐富多彩的座談,挖掘活動深度,對活動效果做好總結和調研,反思經驗,不斷探索創新教育路徑。同時,引導學生關注人民日報、微言教育等官方新媒體,閱讀和轉載熱門文章,在學生中形成一根廣泛的傳播鏈條,并不斷加強校內新媒體的宣傳與建設,鼓勵教師和學生上傳原創文章,將學習內容轉化和上升為思想建設成果。
第四,拓展內容,聯系實際。高職院校黨的知識教育,不僅包括黨的基礎知識,還應包括工匠精神教育、職業道德教育等內容,著力培養學生勇于服務社會、服務人民的奉獻精神。為避免重形式、輕內容的情況發生,高職院校應組織學生積極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在實踐中深入社會,了解國情,身體力行,得到鍛煉,在實踐中深刻而有效的踐行黨的宗旨和服務意識,強化職業精神和責任意識。
高校是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武裝青年頭腦的重要思想陣地,面對新形勢下的機遇與挑戰,各高校應占領思想陣地,爭奪教育主動性,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和條件,探索一條貼近學生、貼近生活、貼近實際的教育路徑,不斷增強黨的知識教育的時效性和實效性,培養傳播社會正能量、弘揚正氣的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
參考文獻:
[1]白永生,莫坷.大學生黨的知識教育載體現狀與創新對策[J].高教論壇,2010(9)
[2]唐榮雙.試論“大學生黨的基本知識教育工程”與校園文化建設[J].中國校外教育,2010(S2)
作者簡介:楊鶴群,女,1986年生人,遼寧撫順人,撫順職業技術學院,輔導員,講師。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