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璘
摘要:數學閱讀需要具備較強的邏輯思維能力。學習并掌握相關的數學術語與符號,并且正確依據數學原理對邏輯關系進行分析,才能達到對書本的真正理解。此外,數學還具有一定的精確性,每個數學概念、符號及術語都有其精確的含義,沒有含糊不清或容易產生歧義的詞匯,結論錯對分明,所以,數學閱讀要求認真細致,并且還必須勤思多想。
關鍵詞:小學數學;閱讀教學;方法
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必須對數學閱讀的教學引起重視。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為其他科學提供了語言、思想和方法”,而“數學閱讀”則是讀者通過數學語言符號獲得意義的一種心理過程。所以專家指出:“數學課堂教學就是數學語言的教學。”因此,如果要對數學自主學習的思維訓練進行切實加強,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準確性,最為重要的一點就是對“數學閱讀”進行強化。數學閱讀是掌握數學語言的前提,是保證數學學習活動順利、有效進行的一個重要基礎。
一、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在任何學習階段,興趣都是最好的老師,小學低年級階段的學生剛步入識字學習的階段,在閱讀時,由于儲備的漢字較少,在進行數學閱讀時很容易碰到不認識的生詞,所以對閱讀沒有較高的興趣,這就需要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采用幫扶式的教學方法,在進行數學題閱讀時由學生自己讀,遇到不認識的字就請教老師,在一段時間的堅持下,便會積累一些數學閱讀中的生詞,從而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例如,在一些數學問題中,有很多問題設置了“多少”、“左右”、“擺”等問法,對于這些常用的數學字詞,教師在引導學生解決問題時,應積極鼓勵學生對問題前后以及平常所接觸的一些題進行“猜題”,進而讓學生將問題讀出來,并充分理解問題所說的都是什么含義,進而幫助學生會讀題、讀懂題,有助于學生養成初步的數學思考思維能力,抓住題目的本質,在解決問題中獲得學習的成就感,進而得到更大的自信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傳授正確的閱讀方法,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
在小學階段教材的編寫中,相關專家根據各階段學生的認知水平以及心理特點,在低年級的數學教材中使用了大量的圖文結合,做題時導致學生通常只是關注到圖畫的形式上,而忽略圖片里蘊藏的意義,所以教師在進行閱讀能力的培養時,應充分注重對學生的閱讀方法的培養,以此幫助其養成正確的閱讀習慣。帶領學生進行讀題時有意識地用手指一個字一個字地指著讀,訓練學生手口一致的閱讀習慣,有圖的地方充分與文字結合起來,并且有意識閱讀時還應幫助學生養成默讀的習慣。除此之外,教師更應該在培養學生在數學閱讀能力時注重學生帶著“疑問”閱讀的習慣,雖然低年級的學生認知存在一定的差距,但是此階段的學生具有較強的好奇心和探索意識,結合這一特點,在閱讀能力的培養中,讓學生在學習中明確解決問題的目的,有助于學生自主積極性的發揮。
例如,小學低年級教材中有一道這樣圖結合的數學題(求加法運算),王阿姨身上有4張10元的人民幣,圖片給出一套衣服,上衣價格標注了18元,裙子標注了15元,問王阿姨的錢夠不夠買這一套衣服?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問題閱讀時,“夠不夠”這個詞就需要教師幫助學生認識,對給出的圖片,教師讓學生在閱讀時明確圖畫的意思是什么,阿姨總共有多少錢?她想要買的衣服又是多少錢?夠不夠買呢?這些疑問都是學生在閱讀時要明確的問題,進而帶著問題讓學生再回到閱讀中,找到對應的數字進行運算。這樣不僅加深了學生對題目的理解程度,更重要的是在較長的課堂訓練中有助于幫助學生養成較好的數學閱讀能力,也極大的激發了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
三、多角度提高閱讀能力
(一)在質疑中閱讀
“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剛開始閱讀數學課本時,學生可能會走馬觀花的瀏覽,根本不知道讀什么、怎么讀。老師可以適時“設疑”,引導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對教材提供的“原材料”主動進行“加工”。
例如,教學《分數的基本性質》,先是引導學生根據除法中的“商不變規律”,通過猜測、驗證,得出分數的基本性質為:“分子和分母同時乘或除以一個不為0的數,分數的大小不變。”然后教師通過連續追問,啟發學生深入思考。
追問一:請再讀這句話,猜想中說的可是“數”,而不是“整數”。可我看到你們驗證時舉的所有例子都是“整數”。我們還學過什么數?以它們為例,猜想也成立嗎?(學生舉例驗證)
追問二:翻開書,書上有“在一個分數里”。請問:我們一共學過哪幾種分數?你們舉的例子都是“真分數”。那么對于“假分數”和“帶分數”,這句話也成立嗎?(學生舉例驗證)
追問三:在猜想論證中,既需要“證真”,也需要“證偽”。證偽,則只需要舉出一個反例,就可證明猜想錯誤。請思考:
1.“性質”要求分子、分母“同時”乘或除以,如果“不同時”會怎樣?
2.迄今為止,除了乘除,我們還學過加減,如果把“同時乘或除以”改成“同時加或減”,又會怎么樣?
3.“性質”中要求“不為0的數”,如果為0,會怎樣?
通過這樣的質疑、追問,學生觀察得更仔細,思考愈加周密。久而久之,學生在閱讀時,也會抓住關鍵,多問些“為什么”,思維的深刻性隨之得到培養。
(二)多感官參與閱讀
閱讀不能只是用眼瀏覽,而應是眼、口、手、腦等多種感官充分協同參與。一是提倡學生逐字逐句默讀,反復咀嚼;二是教會學生運用各種符號把重要內容做好記號,如用“曲線”標明重點詞語,用“?”標出有疑問的地方,用“…”表示注意等;三是引導學生用提綱式標題摘錄要義,用小段文字注明自己的感受與認識,用具有典型意義的實例解釋教材中抽象的表述等等,培養學生“邊閱讀,邊思考”的習慣。
比如,“畫平行線”的教學,可以先讓學生自學,仔細閱讀書上的畫圖步驟,嘗試用幾個關鍵詞來概括畫圖的步驟,使學生初步感知平行線的畫法;再讓學生按照書上的步驟,依葫蘆畫瓢,試畫一組平行線,比一比自己畫的和書上畫的有什么不同,互動交流在試畫時出現的問題;最后教師再簡明扼要地抓住重點、易錯點進行講解。這樣學生不僅學會了畫“平行線”,也提高了自學能力。
(三)在比較中閱讀
數學內涵的真正獲得離不開比較、辨析活動。比較是多種多樣的,可以是同類題目的比較,也可以是新舊知識的比較。
比如,教學“乘數末尾有0的乘法”時,可以先讓學生嘗試計算“25×30”,然后請學生翻開書本進行閱讀,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看數學書上的計算方法與原來學過的兩位數乘兩位數筆算方法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0乘25這一步為什么豎式中不寫出來? 為什么積的末尾要添上一個0?你喜歡哪種方法?通過這樣的比較閱讀,在關鍵處的激疑點拔,有助于學生深化理解新知。
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學會學習首先要學會閱讀,一個閱讀能力不好的學生,就是一個潛在的差生。” 我們在教學中應多維度、多策略地培養學生的數學閱讀能力,提高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