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雷濤
溝通是快樂的源泉,是工作成功的基石,沒有溝通人與人就不會有理解,沒有溝通人與人就不會有信任。作為班主任老師,跟學生的接觸尤為密切,我們要關注學生的學習、交往、生活等各個方面,如果溝通不當,師生間的矛盾就會加大,高中班主任面對的學生,正是自我意識發展的時期,是從他律走向自律的過渡時期,有較強的逆反性,對于這個時期的孩子,交流顯得尤為重要。如果缺少溝通,他們難以明白老師的一片苦心,甚至誤會班主任的好心而產生逆反心理,小則影響師生的感情,大則影響孩子的一生,我對與學生的交流具有以下認識。
一、交流內容具有前瞻性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事物都有其發展規律,如果把看待事物的眼光放長遠一些,一方面對學生的不良現象可以起到很好的預防作用,另一方面可以使學生對于學習上的發展路徑有清晰的預期目標,學習過程會更加踏實、平順。
以我所在學校的學生為例,以往高三學生大概是在高三學年上學期結束時就已基本完成基礎知識的構建和基本能力的培養,成績也會有較大進步,而隨著我校學生學情的變化,學生只是在一輪復習結束時對知識有模糊的印象,但是不具備辨析、推理能力,成績無起色甚至會因陷入題目設置的陷阱而出現成績退步現象,而直到高三下學期的三、四月份甚至五月份,努力學習的同學成績才會有起色。我在平時與學生的交流中總是將這一規律與學生進行分析、說明。當學生出現焦慮時,我總是問學生:還記得老師說過的話嗎?請平靜心態,才能最終取得勝利。請你捫心自問,自己的水平有提高嗎?所有人都要遵循這一規律,所以,請放心,老師會一直陪伴你、支持你,相信你到來年一定會有所收獲,最終獲得高考的勝利。經此一說,學生會意識到原來是還沒有到出成績的時候,我的努力還沒有到位,所以學生會不自覺得到安慰并不失信心。
二、內容清晰而具體
班主任經常對學生提出各種各樣的要求,諸如安全、衛生、紀律、課堂、自習、作業等等,我記性不好,說過之后,出門就忘,更別說第二天的反饋了,時間一長,效果欠佳、深深自責和懊悔,為避免這種情況,我不斷反思和學習并不斷改進,主要有兩個方面:
1.抓大放小 突出重點
每一周或者兩周,根據學生的學習規律,制訂一個班級工作重點,并寫到黑板上,班級始終圍繞這項活動進行強化。例如:開學之初,學生完全沒有學習狀態,上課看上去風平浪靜,實際上卻是死氣沉沉,因為以往知識遺忘嚴重,思維跟不上老師,且由于作息時間的變化,學生困意十足。老師著急,學生生氣!因此,我班開學第一周的主題為“專心專注 滿血復活”,并寫在黑板的左上角,提醒學生,每天老師、班干部觀察總結都圍繞這一主題。
2.具體措施
一是針對特定個體提出要求,例如,我班某同學年齡小、自制能力不強,上課容易溜號、轉頭,為提醒該同學,班級提出一個口號:×××,別轉頭!既提醒了該同學,也為班級增添一些快樂,效果不錯!另一方面,針對具體行為提出要求,為配合班級主題,班級要求上課老師講解配合板書過程中,必須抬頭看老師,并與老師進行眼神的交流。
三、做一個好的傾聽者
黛博拉·梅爾說過:教學活動大半存在于傾聽之中,國外學者對教育過程中信息交流的情況做過統計,其中傾聽占45%,可見,在師生交流過程中,要想深入學生的內心世界,傾聽花開的聲音,不僅要實踐對話,更要學會傾聽。卡耐基也說:如果希望成為一個善于談話的人,那就先做一個致意傾聽的人。我對傾聽學生的談話主要有兩點體會:
1.傾聽學生的思維邏輯
學生犯錯誤,即使是明明知道犯錯,也往往會對自己的錯誤進行辯解,理直氣壯,班主任在這個時候如果以勢壓人,學生“戰斗力”陡然上升,對抗情緒越來越強,老師越來越生氣,還不能解決問題。其實,認真傾聽學生的辯解,總會發現學生在邏輯上的一些低級錯誤,如“偷換概念”“因果關系不成立”等,如果我們及時點破,學生馬上就有理虧的感覺,接下來的教育就會順利而有效。
2.了解學生的內心,做真正的指導者
學生心理成長過程中,難免會遇到各種挫折,巨大的學習壓力使學生脆弱的一面容易展現在我們面前,這時如果我們了解學生的內心感受,給予針對性的安慰和指導,會在短時間內真正解決問題。高三時,學生學習起伏很正常,但是總有學生尤其是女生,不論進步還是退步,出現沮喪甚至哭泣的情況。其實這樣的同學往往是非常努力和認真,只是心理上對他人依賴性較強的孩子,這種學生與我邊哭邊說時,我很清楚,其實他只是想找一個發泄的渠道,找到安慰和力量。我很理解地聽她說完,一邊微笑著一邊說:我知道你內心是個“女漢子”,足夠強大,只是偶爾想找老師“撒嬌”罷了,你自己也一定相信,哭過之后還是那個堅強的自己!聽我說到“女漢子”的時候,她笑了,當我說到她在“撒嬌”時,她樂了,我摸摸她的頭,說:“乖,回去努力吧!”學生樂著回去學習了,問題得到解決!
一位教育家說過:教育是人影響人的過程。班主任老師影響學生的最主要方式就是與學生的交流溝通,在交流中我們影響學生,在交流中我們受到學生的影響,只有師生間真誠的交流,才會實現班主任與學生的共同成長。
?誗編輯 孫玲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