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麗
【摘要】現在的社會是科技與信息圍繞的時代,在滿足物質與精神文明的同時不僅對人類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教育方面也同樣有要求。對人文素養也有著更高的要求。以生物學科素養為例本文通過研究生物學科的科學素養,詳細闡述了生物素養的概念與素質在生物教學中的培養。
【關鍵詞】生物 科學素養 培養
【中圖分類號】G633.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52-0083-02
一、引言
無論是科學發展觀還是國家政策與制度都是以人為本位,新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是“以人的發展為本”。生物不是臨門抱佛腳就能夠學好的一門學科,要想取得好成績,就必須專研與積累,形成生物學科核心的專業素養。倡導全面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所以,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是現代教育發展的迫切要求。生物學教育的基本要求與任務,是培養和提高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強調學生在生物學知識、科學探究技能、世界觀與價值觀、思維品質以及對人對物的態度上。
二、什么是生物科學素養
1.生物科學素養的概念
科學素養也稱科學素質,主要是指人們認識自然和應用生物科學知識的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內在特質,具體包括人們所掌握的生物科學知識、技能與方法,以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生物科學能力、科學觀以及科學品質等方面[1]。
2.具備科學素養的人
具備科學素養的人應該具有良好的科學態度和科學情感,包括探索自然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科學的價值觀念、對科學學習的正確態度;掌握了科學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具有基本的科學探究能力,以及對事物所做出的各種解釋的能力和相關決策的能力等。
三、生物學科科學素養的培養
1.對傳統生物教學的思考
在當下固有的模式中重視英文、數學、語文,對于生物卻沒有足夠的重視,有的學校甚至把生物作為一門娛樂課程,有的老師也不授課這門,記得上初中的時候也是生物課的,出于好奇總是對新發下來的教材記性翻閱,其他的學科還好是比較容易學習的,首先是因為接近生活,再加上老師的講解就不難學習了。但對于生物這門學科來講,總是充滿強烈的好奇心,對生物課本上的文字圖片都是不能理解的,所以很是期待老師講這門學科,記得第一次上生物課,老師竟然告訴我們自己學習,不懂得可以問,當時很多內容我們身為學生是和尷尬問出口的,只好默默地能學習多少算多少。在我們傳統的中,數學、英語是占據主導地位。所以首先在思想上就忽略了生物并與其他學科割裂開來,在綜合考察中,生物真是不可或缺的一門學科,即使英語數學學習的再優秀,整體的分值也會降落下來,所以不能忽視生物的重要性。具備生物科學知識是生物科學素養的一個方面。在課堂教學中,要重視知識結構,根據生命活動的連續變化,把知識串聯起來,形成網絡。能力的形成和發展不可能脫離知識,只有將知識系統化和結構化,才能形成能力,合理的知識結構是能力形成和發展的基礎。在復習與學習過程中,要將每一部分知識都聯系起來,按照生物是一個統一的整體的情況,形成知識網絡與構架,理論聯系有關實際,綜合運用知識。特別要重視知識的發展過程,有助于學生對科學過程和本質的理解與掌握,割裂學習與看問題都不是科學的方法[2]。
例如,復習《細胞》知識內容,就可建立“細胞的結構”、“細胞的代謝”、“細胞的增殖”、“細胞的分化”、“衰老和癌變”等知識體系,使學生在微觀層面上,更加直觀生動形象地了解每一個生物的構造,更深入地理解生命的本質,并有助于辯證唯物主義思想的形成,運用科學的態度思考問題、解決問題[3]。
2.積極開展探究性教學
在生物這門學科的教學過程中,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與強化抽象思維、概況思維能力是學好生物必不可少的技能。同時老師也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為,不能再遵循過去單一枯燥的教學模式了,墨守成規絕不是科學的教學態度,在舊的教學過程中強調灌輸、敘述、被動接受,很少有學生親身體驗與感受。老師在學會創新改變的基礎行引導學生們實踐,鼓勵他們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并讓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與歸納思維能力得到有效提高。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我們的教育體制改革對教學模式提出新的要求,促使老師在對教學方法中學會創新并且引導學生學會創新思維與更加有效的學習。多元化的教學方法與策略才會使教育工作發展的越來越好,才可以形成高質量的教學模式。積極開展探究性教學,是培養學生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徑。首先,要精心設計問題,創設探究性問題情境。早在上世紀30年代,陶行知先生就言簡意賅地說:創造始于問題。有了問題,才會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決問題的方法。作為教師,一定要精心設計問題,創設探究性問題情境,才能拓寬學生的探究思路,激發學生探究的欲望[4]。
例如,在“植物的礦質營養”這一節教學過程中,首先給學生介紹“無土栽培”知識,再出示用植物的組織培養法培育的“試管苗”實物或彩圖,以此創設情境。先讓學生學會觀察,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提出一系列階梯性問題,土壤對于植物的生長有何作用?為什么可以無土栽培植物?隨著這組問題逐個深入,步步提高,在各個擊破問題,創設富有開放性的問題情境學生的思路開放了,思維會更加敏捷與靈活,引導學生積極地從多角度去思考問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獲得重視,提高了能力。其次,讓探究活動走進生活,探究活動不只是在課堂中,更不是單純的書本知識,要培養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發揮學生的主動性,通過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知識與理論聯系,課堂與生活不分離,才能更好的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和創新精神。因此,教師可采取多種形式開展探究活動,如進行社會調查,訪問專家學者,開展家庭小實驗等活動,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
3.培養社會責任,提高專業素養
生活即生物,網上經常流傳無毛雞、多翅雞,再有了一定的生物知識的基礎上,我們要理性判斷,關愛生命,從生物的角度認識健康與環境問題。
四、結束語
今天的學子是祖國未來的接班人,我們不僅要注重教育基礎知識的學習更要加強培養生物學的專業素養,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精神文明是關鍵,緊跟時代步伐,這才能為祖國提供優秀的人才[5]。
參考文獻:
[1]《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0年總目錄[J]. 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1,(03):120-168.
[2]《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09年總目次[J]. 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09,(33):115-152.
[3]《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5年總目錄[J]. 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6,(01):149-176.
[4]當代體育科技2015年第5卷總目錄[J]. 當代體育科技,2015,5(36):257-302.
[5]《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4年總目錄[J]. 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5,(01):120-14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