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建平
【摘要】本文結合新課程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著重通過閱讀、思考、練習、探究四個方面,引導學生形成科學的學習方法。
【關鍵詞】新課程 滲透 閱讀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52-0088-02
一、 閱讀
閱讀有課前閱讀、課堂閱讀,課后閱讀三種;從材料分有課本、參考書、課外讀物的閱讀三種;從閱讀的方法分有瀏覽法、程序讀書法、快速閱讀法、創造讀書法等。無論何種形式的閱讀,都需要教師對學生加以指導,尤其要引導學生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重要的概念要精讀細摳,明確概念的內涵和外延,對于關鍵性的字、詞要注意標記和理解。如新課程同系物的概念:“結構相似在分子組成上相差一個或若干個CH2原子團的物質。”“結構相似”為外延,“組成上相差一個或若干個CH2原子團”為內涵。
2.易混淆的知識點注意對比,通過引導學生對比,明確其異同及聯系。如新課程有機物中的同系物,同分異構體及無機物中同位素,同素異形體,氧化還原反應中的氧化劑、氧化反應、氧化產物等之間均可采用列表對比的方法加以區別和理解。
3.要善于從紛繁的知識中抓住核心和主線,善于把書由厚變薄、由繁變簡、由多變精、更好地把握知識脈絡。如有機化學中各類物質的性質、制法、用途,官能團的結構等學習中,應以分子結構為主線。
4.要激發引導學生養成便讀便記的習慣、新課程教學中要根據記筆記的一般原則,逐步引導學生將閱讀所得內容通過筆記形式系統化、條理化、加以濃縮、升華。重要的內容、關鍵性的詞、句、段落要用符號標記,疑難的問題要留有空隙以便以后補記。
二、思考
“讀書沒有巧只要思考訓練搞得好”,思維是通過分析、綜合、概括、抽象、比較、具體化和系統化等一系列過程來實施的。思維能力及其發展直接關系著智力水平及其發展。思維的方式有具體思維、抽象思維、批判思維、發散與輻射思維、辯證思維。新課程教學實踐中,教師要將思維能力的培養作為主要的教學目標,逐步引導學生學會思考、掌握思維方法,提高思維品質。具體地講要注意處理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引導學生合理地根據新課程特點選擇思維方法。心理學研究表明:不同性質的學習材料為不同類型的思維發展提供不同的可能性。例如:化學平衡、水解平衡等問題的思考,可訓練學生辯證思維及創造思維;有機物分子的空間結構等問題的思考,可訓練學生的抽象思維等。
2.要注意引導學生積極思維。教學中可利用一切可能利用的機會,刺激、鼓勵學生主動地去思考,去發現問題。例如經常在教學中提了一些包括為什么、如何進行、否則怎樣以及要求解釋、比較、批判或找出因素、關系、用途等類的問題,激勵學生積極思考,久而久之,便會形成自覺性。
3.要注意培養學生 的思維品質。思維品質包括敏捷性、靈活性、深刻性、邏輯性、批判性等方面、新課程教學中要通過課堂提問、作業、測試、操作等活動反饋得到的信息及時點撥、引導,使學生能夠從自己的錯誤中總結教訓,從正確中提煉出更為優秀的思路和方法,逐步提高自己的思維品質。
4.新課程教學中要特別注意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創造性思維能力是現代科學教育中培養學生認知、情意和心理情操領域的首要教學目標,其核心是發散思維能力。教學中,教師要根據新課程和學生的實際,結合創造性思維要經歷的各個階段:準備、醞釀、探究和驗證。采取適當的教學方法,引導、激勵學生進行創造性思維。
三、練習
練習包括課堂練習、作業、單元練習、綜合練習及化學實驗操作等方面。新課程教學中,有計劃地進行不同程度、不同方式的練習,不僅可以使學生鞏固、檢查所學知識,更為重要的是,通過練習及其反饋,可以發展學生的智力,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以及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優化學生的思維品質。在實踐中,教師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注意引導學生進行科學的思維活動,不斷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技巧,解題時指導學生:①認真審題,細致觀察,提高處理問題能力,重點引導學生對與常規表達不一致的或不夠直觀形象的已知條件的挖掘加工能力,以及與解題無關的干擾信息的摒棄排除能力。②認真分析題意,學會從條件到問題和從問題到條件正、逆兩種分析方法,學會從整體到個別和從個別到整體的兩種分析思路,明確解題過程和所涉及的知識點、公式、規律等,逐步提高分析問題的敏捷性、靈活性和深刻性。③反思解題過程,通于自我批評。這一點是學生一般不太注意的問題,所以要經常讓學生進行反思:解題思路是否正確?解題方法是否靈活?還有沒有其它簡捷解法?結果是否正確?如何進行驗證?等等。通過教師的指導,學生的反思,提高解題效率,形成解題規律,掌握解題技巧,訓練思維的辨證性和創造性。
2.新課程中注意通過學生實驗引導學生學會觀察現象、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獲得比較熟練的實驗技能,養成實事求是、嚴肅認真、勇于探索的良好習慣和科學品質。
四、探究
在新課程教學實踐中,根據學生的實際,引導學生進行豐富多彩的探究活動,培養學生的創造意識與創造才能,應該作為一項主要的教學目標。具體實施途徑如下:
1.指導學生開展驗證型探究活動。一般采取的形式有知識歸納型,心得體會型及真知灼見等。
2.指導學生進行制作型探究活動。主要是指導學生制做各種模型,設計、改良、革新化學實驗等。
3.開展豐富多彩的化學活動,通過富有創造性的化學活動,激發學生沖破傳統的思維模式,形成超常的解決問題能力。
4.指導學生進行自編、改編習題型探究活動。新課程教學中,結合某些具有創造意義的知識點,提出具體要求,引導學生自我命題。也可結合某些具有可變性的題目,讓學生進行改編。
綜上所述,只要我們在新課程教學中能依據學生的實際、新課程的特點以及新課標的要求,遵循教學規律,創設有利于指導學生形成科學的學習方法的情境,就會使各環節的指導適合學生的學習 ,學生一旦掌握了科學的學習方法,就會在新課程學習上有所發現,有所創造。
參考文獻:
[1]吳翠齡.中小學教學理論與實踐[M].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
[2]吳小愛.淺談新課程改革下的高一化學教學[J].學苑教育2010(2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