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盛寶+王曉明+李學軍
【摘要】分子生物學作為現代生命科學研究的基礎科學,對于普及現代生命科學技術進展與推動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義,是農業高校的學生重要的基礎課程之一。本文結合當前分子生物學講授中存在的一些不足,建議依據專業調整授課內容、豐富講課方式以及建立質量監控等措施,為進一步提高分子生物學教學質量提供參考。
【關鍵詞】分子生物學 教學質量 核心知識點 授課方式 質量監控
【中圖分類號】G64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52-0122-02
分子生物學是遺傳學與生物化學結合后產生的一門新興學科,是研究生命科學在分子水平作用機理的基礎科學。近年來利用分子生物學研究取得了眾多重大發現,包括大多數生命科學相關諾貝爾獎。分子生物學也逐漸成為現代生命科學發展的主要支撐學科,成為當前生物類專業學生的重要基礎課程。農科院校大多數專業均涉及生命科學,分子生物學作為深入研究各專業前沿科學問題的基礎工具,對于農業高校的學生提供必要的知識基礎,同時對于普及現代科學技術進展與推動生命科學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一、分子生物學課程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在教學實踐中,我們發現當前分子生物學的教學中存在一些不足。主要包括:第一,不同專業的學生選用相同的教材,未形成針對各專業特點的教學方法和教學體系;第二,教學內容大而全,但的核心知識點與知識框架不突出,影響學生的漸進式獲取知識的規律,不利于培養一個系統的分子生物學知識體系;第三,教學方式和手段有待于進一步創新。目前課程的教學方法還是以教師講授為主,未能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積極性。第四,教學內容與實踐結合不緊密,盡管學生學習的大量的基本概念與知識,但不能與當前生命科學研究進展聯系起來,因此也不能用學到的知識去理解分析當前相關的研究進展[1, 2]。
針對這些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近年來很多教學工作者這對這門課的講授提出了很多很好的建議與改進措施[1, 2, 3, 4],極大提升了這門課程的講授實際效果。筆者作為農科高校的分子生物學講授教師,在多年的教學中也有一些思考,希望能為進一步提高分子生物學的教學質量提供參考。
二、調整定位好分子生物學講授內容
農科高校的很多專業,分子生物學并不是必修課,一般配備32個學時,相對于分子生物學諸多的概念與調節規律,要在這么少的課時之內,全面系統講授分子生物學是不可能的。因此需要對授課的內容進行必要的調整與凝練。從修習這門課程的學生來看,部分學生是要在基礎研究領域做更深一步的探索,對于這部分學生,講授的內容越細致越透徹,幫助越大;然而對于更多的學生,是要通過學習這門課去系統認識分子生物學的研究內容及其實際用途。對于這部分同學,重點在于掌握分子生物學的基本概念與建立基本的知識體系框架,如講解太細,會嚴重增加學習的負擔,造成越學越模糊的狀態,也不利于分子生物學基本知識點的長期記憶。因此有必要將這門課的內容設置的更有彈性,設置以基本知識點與框架體系核心的內容,同時對分子調控領域的課程進行凝練,為學生拓展該部分的相應知識打下基礎,從而兼顧不同學習目的的學生。此外,針對具體的專業,授課內容應有所側重,根據專業進行調整。
三、優化課程內容的比例
1. 課堂的主要講授時間可以集中在基本概念的講述與理解,而對于相對抽象的分子調控部分,需要授課教師進行充分凝練,提煉出知識框架,便于學生理解與記憶,同時增加自修的內容,幫助那些有志在該領域繼續深造的學生進行課外修習;具體來說,以基本概念與框架為核心的教學內容(包括基因、染色體、DNA的復制、突變體與交換、RNA、蛋白質翻譯此構成中心法則),該內容可以占到70%左右的授課內容。凝練基因的表達調控的內容(20%授課內容)。根據學生專業,選用植物信號轉導,或植物基因組學研究進展作為分子生物學實際應用的理解(10%授課內容)。
2.調整課時數的分配。從課時分配上進行調整,將80%的課時量用于上述內容的講述。此外的20%用于分子生物學基本概念在實際中的應用,包括:課堂增加概念理解測試、主題討論與辯論、以及當前熱點研究的分子秀等形式,將分子生物學理論與研究實際的結合,促進學生理解、吸收與運用所學的相關知識。
四、重點培養分子生物學概念的理解與實際結合的能力
1.分子生物學是現代生命科學的基礎科學,也是一門應用型很強的學科。僅僅掌握了概念與知識框架,對于理解與應用分子生物學是不夠的。需要花相當比重的時間幫助學生去理解與吸收。一些教案中把近代諾貝爾獎與分子生物學的講述結合起來是一個可以借鑒的方法。這些諾貝爾獲獎研究基本就代表了分子生物學的研究內容、方法與發展歷史,既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該課程的熱情,又能展示分子生物學的基本概念、實際應用與應用前景。同樣地,結合當前的熱點問題進行討論,也可以幫助學生理解分子生物學在實際中的應用。如結合當前爭論比較激烈的“轉基因作物安全性”問題,組織開展主題討論或辯論[3]。通過討論,深入理解轉基因的本質,增加學生對分子生物學中突變、重組、交換、啟動子等核心概念的理解,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思維與獨立分析問題的能力[4]。這對于將來學生在未來的生活中應用分子生物學的知識打下基礎。
2.在當前互聯網高度覆蓋的形勢下,充分發揮網絡獲取資源的能力,鍛煉學生自主學習與有目的學習的能力,這也將是未來教育的趨勢[5]。結合不同專業的不同研究熱點問題,可以通過網絡獲取這些信息,組織學生利用分子生物學的基礎知識去理解這些進展的意義與內涵,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分子生物學的熱情與能力。
五、建立定期的質量監控反饋
1.平時教學效果評估。為確保教學效果,應建立教學效果反饋渠道,課堂隨機抽查學生對學過知識點的理解,既可以加深學生地核心概念的認識,又可以使核心內容在課堂上得以反復強調,還可以隨時掌握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對課堂上學生普遍反映的難點與困惑知識點進行記錄,對于類似的內容在講授時進行不斷的調整與改進[6]。
2.期末復習與考試結果評估。期末復習是整理課程核心知識點與知識框架的最好時機,也是學生形成并總結分子生物學知識框架的關鍵階段。通過對中心法則的系統串講,凝練分子生物學的框架,并評估學生對各個環節的掌握程度。此外,系統分析考試的結果,對于不斷提高教學質量也意義重大。考試不僅僅是考察學生的學習效果,同樣也能反映出教師的教學效果。目前,多數高校在教學標準化體系中建立了這一環節。授課教師可以結合這些體系對學生的學習效果,以及自己的授課效果進行評估,將對不斷提高分子生物學的教學質量起到積極的作用。
六、結語
教育的本質是培養有知識基礎,能進行獨立思考,并能將知識運用到實際中的人。通過目前分子生物學課程進行調整,增進學生對于課程的興趣、理解與應用能力,培養思維嚴謹與獨立思考的人,為進一步提升分子生物學教學質量提供參考。
參考文獻:
[1]武麗娜.地方高校生物學類專業分子生物學教學改革探索[J].現代農村科技,2017 0(6).
[2]房明麗.臨床醫學專業碩士研究生分子生物學教學改革研究[J].高等教育,2017 0(7).
[3]羅英花.“分子生物學”課程教學改革初探[J].農產品加工,2016,8(8).
[4]李學軍.創新實驗班“分子生物學"教學改革與實踐[J].河北農業大學學報(農林教育版),2013,16(6).
[5]陶懷.大數據時代醫學分子生物學教學改革的幾點思考[J].衛生職業教育,2017,35(8).
[6]尹孝玲.構建高校教學質量監控體系的思考與實踐[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7,20(12).
基金項目: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項目編號:JY170300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