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玲芳

【摘要】如何設計一堂課的教學結尾,直接影響著課堂教學的效果,本課題針對不同的數學課堂教學類型,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和要求,同時考慮教學對象的知識結構、智力水平、年齡特點和心理特征,精心設計出與之適應的結尾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關鍵詞】初中數學 課堂結尾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52-0169-02
一、現狀分析
精彩的“開課”能引人入境,僵化的結尾卻常常給人一種“假、大、空”的感覺。有時候由于教師的疏忽,數學課堂結尾出現“敗筆”也是常有之事,通過課堂觀察與實踐,筆者覺得主要有以下幾種有效性缺失的課堂結尾現象:
1.有名無實的“質疑”
很多教師喜歡把“質疑問難”作為數學課的結尾,這原本是個非常好的創意,但由于時常停留在“教師問學生”的層面上,長此以往,“學生提問”就越來越少,此環節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能力的發展。
2.略帶炫耀的“拓展”
在課堂教學的最后環節安排部分拓展題讓學生“攀高”是教師慣用的手段,若“展示”太多、“訓練”時間太長,初聽起來覺得有新意、有坡度,但從本節課“雙基”的目標落實情況來看,確有“作秀”之嫌,課的結尾顯得“炫”,且事倍功半。
3.過于寬泛的“開放”
在“開放式教學策略”的指導下,教師在課堂上設計出了許多有價值的開放性題目筆者認為是非常有益的,但一定要把握開放的度。很多時候,教師雖注意了答案的開放性,但沒有把握適當的“度”,因而達不到課堂結尾的最佳設計效果。
二、對策剖析
教師不能僅僅滿足于在課堂上講解得當,還應引導學生運用課堂所學知識去回答、解決一些難度適宜的問題,可以將學生的思維從課內擴展到課外,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而臨下課前的幾分鐘就是課堂的“關鍵時機”。好好設計課堂結尾,讓它走出低效區,以實現真正的價值。筆者總結了幾種典型的方法供讀者一起探討。
1.“系統歸納”型——畫龍點睛。
即利用較短時間把一堂課的教學內容、知識結構、方法技巧等采用敘述、表格、圖象等方法加以概括,使知識系統化,讓學生對整堂課有一個完整的清晰的印象。這種結尾方式是對知識內容體系的系統歸納,比較全面,時間容易控制,能順利貫徹教師的意圖。教師根據教學內容深度、廣度和時間的長短,既可以由教師總結,也可以由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自己總結,明確重點和關鍵。 如,在“有理數單元復習”結尾時,可采取樹狀圖的方式進行系統歸納(見下圖)。
2.“測驗總結”型——學以致用。
即教師在課尾安排小測試,以此結束課程。通過一定數量的限時(一般為10分鐘左右)集訓,當堂反饋。可使學生牢固掌握本節的基礎知識,形成熟練的技能、技巧,同時獲得反饋信息,檢驗學生學習數學的能力,評價教與學的水平。
3.“懸念誘發”型——回味無窮。
即在課堂教學結尾時,教師根據實際情況提出一些與本節或下節內容相關的,耐人尋味的問題,促使學生深入思考。如故事情節發展到緊要關頭時,嘎然而止,從而激起學生繼續學習的熱情。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捕捉時機,恰當設置懸念,以激起學生探索新知識的心理,提高課堂教學效益。如,在一元二次方程解法的新授課結尾時,教師設置懸念:今天,我們研究了一些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知道了一元二次方程有時有兩個相等的實數解,有時有兩個不相等的實數解。是不是任意一個一元二次方程都有實數解呢?有實數解時,解的特點又是由什么因素決定的呢?以上問題的提出,無疑給學生以“刺激”,同時為下節課的學習埋下了伏筆。
4.“首尾呼應”型——水到渠成。
有些課是用提出問題的方式導入的。帶著疑問進人課堂,有利于激發學習興趣。但是懸而未決,學生的積極性就會受到極大的挫傷。因此,課堂結尾時,應指導學生用新學的知識消除導入新課時的懸念,使導入和結尾相呼應。這樣既鞏固了知識,又使學生享受到運用新知識的樂趣和心理滿足。
5.“留有余地”型——自主發展
留有余地,就是教師在課堂教學結束時有意不把問題講透,留有一定的余地,讓學生思考,悟出其中的道理,或對一些有爭議的問題不忙于下結論,讓學生課后接著討論。有意識的給學生留出一塊鉆研的空間,讓他們有充足的時間去思考,在討論中互相啟迪,提高思維能力與解題策略水平。
6.“發散思考”型——延伸拓展。
發散思考,即把課堂教學過程中得到的命題、結論和定理加以推廣、延伸和拓寬。這種結尾方法常常可以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和方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想象力,進一步掌握所學知識。
一個好的結尾,可展開學生思維的翅膀,使他們對課堂內容深思求解,或對其有所啟迪,有如優美音樂的裊裊余音;一個好的結尾是“言有盡而意無窮,余音盡在不言中”;一個好的結尾,就像名著的結尾一樣,是一種藝術與創造。
參考文獻:
[1]黃兆民,游世成.課堂結尾藝術[M].中國林業出版社,2003.
[2]馮增俊.名師優質課堂的效率管理[M].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