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的高校學生管理在新常態下不斷的變革和進步之中,但是仍然不能滿足學生日益成長的需要,還存在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因此,本文“就新常態”下高校學生管理工作進行了探討,并且在此基礎上給出了“新常態”下高校學生管理工作的幾點建議。
【關鍵詞】新常態 高校 學生管理
【中圖分類號】G71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52-0203-02
一、“新常態”下高校學生管理工作的內涵
1.“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
新常態下,高校的服務性亟需加強。教育的目的是“使人成為人”,高校存在的目的是“在這里找到自己的夢想”,學生管理的目的是“助人成功”。
2.專注學生的實際發展需要
我國的“填鴨式”教育已經造就了我們的學生個體特質和自身潛能均受到壓制的結果,那么在新常態下各高校就應該注重這一問題,專注學生的實際發展需要,整合學校現有的軟資源,為學生的才能鍛煉提供平臺,來提高學生的社會生存能力,自我認知能力,時間管理能力,使之全面而多元的發展。
3.管理運行機制效率優先
我國高校學生管理在新常態下,精英化教育階段向普及化教育階段轉型的過程中形成了“半學生自治”的特色,但由于管理層及較多,效率卻并不高。所以在在管理運行機制上,應依據效率優先原則構建扁平化管理,改變管理層級較多、管理方式較硬的現狀。
二、“新常態”下高校學生管理工作面臨的問題
1.缺乏行之有效管理體制
由于沒有一個制度嚴格完整全套的科學管理理念來指導他們的改革工作,導致雖然有少數高校積極提出“以學生為本”的先進理念,但實施起來卻仍舊困難重重。我國高校學生管理的層級較多、幅度較小,缺少直接面向學生的校一級學生管理與服務機構。以江漢大學的某一院級學生會主席為例,他能夠深刻了解到該院學生會群體的任勞任怨與辛勤付出,但是他在多次向上級院辦指導老師申請能否為學生會的年度優秀干事加些許學分時,由于院辦老師的管理權力有限,得到的只能是石沉大海的杳無回應。
2.學生管理隊伍綜合素質和專業水平不高
眾所周知,很多高校的學生管理層都非相關管理專業出身,而是大學階段承擔團干部班干部的較為優秀的留校生,但也因為留校工作的緣故,我國大多高校的學生管理隊伍相較于整所高校的師資力量呈現出整體學歷水平偏低,整體專業素質水平偏低的特點。他們一來涉世不深,沒有經歷過嚴酷的企業管理的競爭機制,沒有進入更高的學府繼續深造;二來由于大學時的“干部”的光環籠罩,心氣較高,也并想一直做在學生辦公室做著普通的工作,他們大多將現在的工作視作短暫的逗留,只是兢兢業業如履薄冰地做好自己分內的工作,并不想做出什么較大的事業;三來辦公室的工作繁瑣耗費心力,一方面他們需要負責學生的安全,另一方面又要響應各種號召,盡力做到讓父母放心讓社會安心,他們的工作量很大,但資薪并不高,學校地位也并不高,所以整體的積極性和工作熱情并不高。
3.相關政策法規限制管理者的工作創新
高校有關學生管理與服務的各種政策、法規和文本,強調最多的是通過嚴格管理的方式,把學生規范到正確的行為上來,例如嚴厲的作弊懲罰制度,嚴厲的掛科曠課次數限制,都是保證校園和社會的穩定,保證各種教學任務的順利進行。此外黨領導下的各高校努力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養可靠的建設者和合格的接班人,使成為使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高校學生工作中的地位越來越受重視。然而,以上也成為了禁錮管理者和學生思想的某種桎梏,一種既定的價值觀一旦被灌輸,便不容易被打破,也就是所謂的“思維定勢”,反而不愿意去接受新鮮事物,不愿做出嘗試與改變。
三、“新常態”下高校學生管理工作建議
1.建立扁平化管理體制
當前一些高校的輔導員的角色定位是學校各大機構與學生群體的樞紐,比如財務處催繳學費或收繳發票;教務處發放教學相關資料等;保衛科辦理學生的身份證和戶口遷移;學校以及院系的教學管理的各項通知下達等等全部都需要輔導員的協助。這些本就不是正規管理專業出身的學生管理者在各部門的調遣下東奔西走,身心俱疲。但是應用扁平化管理理論,如果各部門都有固定的學生崗位與之交涉,簡化中間步驟,命令下達者與命令執行者進行直接交流,既分擔了輔導員的繁瑣工作,又有助于任務的圓滿完成。再者,學生自治管理,同樣有助于各部門的及時交流,使體制結構更加完善,人員分配更加合理。
2.從學生的實際需求出發
可以使用從校內貧困生或基層班、團干部流動選拔的辦法,將他們分配至學辦院辦中的各個學生事務工作人員崗位上,從學生實際需要出發,這具有一定意義,一方面使貧困通過個人努力擁有一定的經濟來源,另一方面加強干部的服務意識,給予學生鍛煉才能的機會。同時,筆者認為有必要對學生會和輔導員充分放權,構建以某一輔導員領導下的學生組織。學生會辦公室成為院辦老師的下屬分支,打出有困難找學生會的口號,學生會內部事務管理責任分工條理分明,從而達到高校學生管理簡潔有力,流程規范的目標。
3.激發組織及人員的創造性和主動性
高校應該注重從學生群體中選拔出來的學生管理人員中每一位貢獻度以及參與度,進一步優化工資與獎評系統來改進學生管理者的積極性和效率。以每項任務的結果為依據,加強輔導員的領導能力,激發學生工作者的積極性,通過確立事務管理機構的責任制,通過加強高層管理者的宏觀調控,有效加強學生工作人員的自我管理。如在學生會各部門內部建立評分機制,提出可行的活動舉行辦法的先進人才,可對其在部門內部進行小小的表彰,鼓勵全員的積極性。
四、結語
高校學生管理是一項管理活動,是其本質而言更是一項“育人”的活動。新常態下的學生管理以人的行為動機為出發點,告訴我們學生管理工作的關鍵是要把“以上為本”的管理理念貫穿和落實到學生管理實踐中去,而這要求我們解放思想、更新觀念,借鑒先進的管理理念和管理經驗,全面提高學生事務管理質量,推進我國高校學生管理的改革和創新。
參考文獻:
[1]馬暉,王權,金愛國. 高職院校學生工作精細化管理模式的探析[J]. 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7,(06):83-85.
[2]楊克青,任靜,楊嬌梅,滿嬌. “新常態”下高校學生管理工作探討[J]. 合作經濟與科技,2017,(11):123-125.
作者簡介:陳琳(1987.6-),女,漢族,學生處干事,本科,蘇州托普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學生思想教育管理工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