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月+李阿特+石喬梓
【摘要】互聯網校園貸是為滿足大學生提前消費需求而于近兩年來新興的互聯網金融模式,但現有監管措施規定過于原則,主體責任不明確,由“校園貸”引發的各類糾紛頻繁上演。本文通過從法律視角梳理不良“校園貸”法律風險和主體責任,增強大學生風險防控意識和能力,同時從大學生教育管理工作視角出發探索“校園貸”風險防范教育引導措施。
【關鍵詞】校園貸 法律風險 教育引導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52-0239-02
隨著互聯網金融行業的興起,消費需求漸長但手頭拮據的大學生成了網絡借貸行業爭搶的市場。在分期付款的華麗外衣下,自2013年以來,不少大學生陷入到“消費”陷阱、“高利貸”陷阱中,一段時間以來,由“校園貸”引發的債務糾紛甚至債務悲劇頻繁上演。從“河南大學生鄭某跳樓”、“裸貸風波”、“校園詐騙案”等一系列危及大學生財產生命安全事件時有發生。
校園貸市場存在哪些法律風險?大學生提前消費背后折射出什么問題?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我們能做些什么?
一、“校園貸”市場的特點
1.“校園貸”提供者分析
2009年銀監會印發《關于進一步規范信用卡業務的通知》要求銀行業金融機構不得向未滿18周歲的學生發卡,向已滿18周歲無穩定收入來源的學生發卡時,須經由父母等第二還款來源方的書面同意,由于嚴格把控,傳統金融機構的信用卡業務退出校園市場,大學生融資渠道不暢,也因此催生了互聯網校園貸。
據網貸之家統計,2015年校園貸業務平臺數量達到108家,自2016年以后由于政策和輿論壓力,平臺紛紛退出校園貸市場,全國共74家互聯網平臺開展校園貸業務,其中21家專注于校園貸業務,53家平臺服務對象延伸至年輕人[1]。
2.大學生群體特殊性分析
校園貸面向的客戶群體是大學生,相較社會人員,其社會閱歷、經濟基礎及判斷能力存在特殊性,具體表現在如下方面。
第一,超前消費需求顯現。在消費結構上,隨著社會發展,當前大學生個人消費不再滿足于基本需求,而是對知識技能的發展、個人形象塑造、休閑品質提升以及人際交往等多方面消費具有一定標準要求;在消費觀念上,平時習慣于“花光用光”和“透支消費”的學生是校園貸的潛在市場和主要對象他們更容易忽略為滿足一時消費欲望而可能產生的金融和信貸風險。
第二,壞賬風險高。借貸平臺為拉攏客戶往往采用審核低門檻的方式,鼓勵和縱容借款人超出自身還款能力借款,由于缺乏擔保,實踐中借款人出現違約的情況屢屢皆是,也會出現無力還款而自殺等極端案例。
第三,知識結構不完善。不了解單利、復利等金融知識,缺乏金融、法律等專業知識,易陷入合同陷阱;在遭受不法催收等權益受損時,選擇逃避或繼續借貸的方式解決問題而不是采取法律武器合法維權。
二、“校園貸”可能存在的法律風險
網貸公司是近年來發展起的新生事物,現有法律法規對網絡借貸機構屬性、運行規則均未作出明確規定,導致網絡平臺屢屢觸犯法律底線。
1.市場準入機制方面
根據《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活動管理暫行辦法》,P2P平臺設立采取注冊制,無需經過審批,設立門檻低,設立步驟簡便[2]。許多網貸公司在經營范圍不包括“借款”一項的情況下,做起了“擦邊球”生意,開展借款業務,而針對普通網絡公司的設立程序顯然不能應對網貸公司的新問題。為控制校園網貸風險,必須對網貸公司準入進行法律規制,要求設立須取得特許經營資質,否則必將導致金融秩序和整個社會秩序的混亂。
2.運行機制方面
(1)審核程序不嚴格。網絡借貸相比審核嚴格、放貸時間較長的銀行貸款,在校大學生與貸款平臺雙方不用見面、不用簽字、無需擔保就能輕松完成貸款。河南大學生鄭某在如此簡單的審核程序下,利用班長身份獲取班級同學信任,獲得28名同學的身份信息,從多家網貸公司以他人的名義順利獲得貸款,網貸的簽字也并非“被貸者”本人所簽,網貸公司審核不嚴是鄭某自殺的重要原因之一。
(2)授信額度過高。根據2017年3月份搜狐發布的《校園貸現狀簡要分析報告》,最高額在10000元以上的平臺占68%,《網貸暫行辦法》規定的同一自然人在同一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平臺的借款余額上限不得超過20萬元,而由于校園貸客戶群體無穩定收入來源,違約率高,該條款顯然不能適用。
(3)利率不明或過高。由于缺乏法律監管,各家網貸公司在貸款利率上各行其是,存在的問題主要如下:1)“砍頭息”。公司在放款時先從本金里扣除一部分作為利息,使得貸款人實際款項少于約定款項。2)虛假利率。有些借貸合同通過收取服務費、中介費等名目另外收取費用,實際上提高了借貸合同的利率。B2《中國青年報》報道的一則案例顯示,大學生小唐的月貸款利率為1.67%,與客戶服務費為1.79%,月擔保服務費為0.77%,這樣每個月費率加在一起是4.23%,實際一年的費率高達50.76%,與合同中明示的1.67%的費率存在著天壤之別[3]。3)“合法外衣下的高利貸” 。不良P2P平臺利用大學生涉世未深,法律金融知識不足,在合同上做“手腳”,調研結果顯示,對于校園貸的法律和金融風險,有65.73%的同學表示不清楚或不知道,僅有4.09%的同學表示“清楚知道”。超過80%的同學表示在簽合同時根本不看合同,另一部分表示會大致瀏覽,但對內容知之甚少。
平臺會抓住這些弱點,將過高利息“變身”為合法收費。 “校園貸”借款周期短,利息多按月息、日息計算,看似很低。逾期還款時,平臺會以“違約金+罰息”的形式增加還款金額。
在校學生缺乏固定收入來源以及其他融資渠道,校園貸異化成高利貸的可能性較大,經常有“數月內本息翻番”的報道。endprint
(4)簽訂合同時涉嫌欺詐。不良網貸公司在辦理網貸業務過程中,沒有以明示的方式告知大學生網貸的種類、性質、合同內容、利率、不履行還款責任或履行不完全時可能承擔的法律責任,從而避免因不了解風險而陷入被動的局面。
南方周末做的一項針對校園貸款用戶的調查問卷顯示,近九成的學生在簽訂借貸協議時沒有看清楚協議內容,不良網貸公司有的學生甚至沒有看到協議就稀里糊涂“被貸款”了,“美容貸”“培訓貸”學生以為在面試,其實在申貸,前段時間曝光“廣州指路人公司”讓學生手持身份證跟自己合影,并填寫身份信息、學信網密碼、銀行卡號等信息,學生以為是工作人員的考核流程,也沒有看到合同,就“被貸款”了。借款人想撤銷協議,需要繳納高額違約金。
依據《合同法》第五十四條、六十一條規定, 網貸平臺在宣傳過程中存在虛假宣傳,隱瞞真實貸款利率和其他收費標準,未履行告知義務等情形,所簽訂的合同涉嫌欺詐,屬于可撤銷的情形。
(5)不當催收。網貸平臺為了搶占市場,在放貸過程中降低貸款門檻,忽視風險防控,漠視法律權威,如果不能按時還款,某些平臺就會采取電話轟炸、非法拘禁、公布相關信息甚至裸照等略帶恐嚇性質的暴力催收方式,加上相當多的大學生缺乏基本的法律常識,極易造成當事人精神壓力,嚴重擾亂大學生正常的學習生活。有的學生拆東墻補西墻,以致貸款窟窿越捅越大,最終使自己深陷其中。
三、“校園貸”提供者可能承擔的法律責任
1.刑事責任
(1)制作、販賣、傳播淫穢物品罪。如果貸款方將未清償學生的“裸照”等隱私信息公布于網上,嚴重侵犯當事學生的名譽權和隱私權,如果造成嚴重后果且構成犯罪的,需被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如在人數眾多的社交平臺傳播女大學生的裸照或視頻,則可能涉嫌傳播淫穢物品罪。
(2)非法拘禁罪。貸方采取拘禁等限制人身自由等方式逼迫本人或家長還債的,涉嫌非法拘禁罪。
(3)故意傷害罪。產生肢體沖突造成傷害的,或者將借款人泡在水里等極端方式相威脅的,則可能構成故意傷害罪。
(4)詐騙罪。《刑法》第266條,以非法占有為目的,用虛構事實或者隱瞞真相的方法,騙取數額較大的公私財物的行為。
2.民事侵權責任
借貸平臺通過社交網絡發布學生逾期信息,在學校、家鄉張榜欠款大字報,聯系通訊錄中的家長、老師同學,從外圍輿論上對大學生形成精神壓力,還會通過電話轟炸、雇傭專門催債人員上門威脅恐嚇,這些情況在為構成犯罪的情況下均屬于民事侵權違法行為,需承擔一定的精神損害賠償責任。
四、大學生不良校園網貸教育引導措施
禁止校園貸平臺并不能杜絕校園貸風險的發生,我們不能簡單將校園網貸視為洪水猛獸,應疏堵結合,既將其視為大學生教育契機,也要防范非法機構趁虛而入,既要輔以基礎知識教育,又要對思想行為加以引導。
1.輔——完善法律、金融教育體系
首先,加強金融知識普及。建立校園不良網貸日常監測機制,及時發現學生消費中存在的問題,幫助學生掌握滯納金、違約金、單利與復利等基本金融常識;
其次,通過普及法律知識和案例幫助學生樹立法制意識,注重個人信息保護,幫助提高對不合法信貸合同的甄別與抵制能力,告知學生依法維權的途徑等;
最后,加強信用教育。讓學生了解到不良社會征信記錄不僅會對今后發展造成影響,更是個人品行上的污點,要珍惜并積極維護良好的信用記錄,不能因一時消費沖動而忽視還款能力。
2.導——加強自身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占領學生意識形態陣地
首先,創新育人形式,增強法律意識。制訂適應于大學生成長特點的管理規則,通過科學的管理促成教育目的的實現,加強對學生的正向引導,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消費觀;引導學生自覺學法、懂法、守法,幫助學生實現對規則的被動接受到尊重規則的轉變[4]。其次,搶占意識形態陣地,加強思想引領。校園網貸,大額的一般是賭球、賭馬、創業等,小額的一般是購買手機電腦、電車、旅游等,表現出對物質和金錢赤裸裸的貪欲,接著不思學業,沉迷享受導致精神淪陷,青年大學生價值觀一旦被顛覆,就是國家未來被顛覆。持此類價值觀的大學生進入社會,其后果不可預知。表面上,校園網貸名頭好聽,是先進超前的消費理念,從大學生貸款購買與自身經濟能力不相稱的消費品到貸款賭博、貸款美容、落入合同圈套、甚至盜用他人身份信息貸款,近日報道的一名家里吃著低保的貧困生貸款十幾萬打賞網絡主播,反映出來的是今天大學生唯利是圖、貪圖享受的價值取向。
當今社會各類思潮魚龍混雜,英雄虛無主義、普世價值等西方價值觀甚囂塵上,已逐漸滲透至越來越多的人。作為教育管理工作者,我們要守住輿論陣地,通過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相結合的形式,對學生進行中華傳統美德、健康的核心價值觀教育滲透,樹立正面典型,引導學生從自身視角去探討問題,讓學生在對各類問題的分析和判斷上不隨波逐流,形成自身客觀且理性的見解。
參考文獻:
[1]網貸之家 . 強監管后校園貸現狀 47 家平臺退出 [EB/OL].http://www.wdzj.com/news/yanjiu/75594.html,2017-05-10.
[2]楊東.用法律紅線整治不良“校園網貸”[J].法治觀點,2016,11
[3]梁鵬.大學生網貸風險的法律控制[J].中國青年社會科學,2016,09
[4]張艷林.以校園貸談大學生的法律保護[J].法制與社會,2017.07
基金項目:南京農業大學黨建與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課題《“校園貸”風險防范及教育引導實踐研究》;項目編號:NJAUSZ17235。
作者簡介:王曉月(1989—),女,漢族,江蘇省泰州人,助教,法學碩士,單位:南京農業大學,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學生工作法治化教育理論與實踐。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