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茜
摘 要:為了改進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現狀,教師應從提高教師數學教學生活化能力、運用生活化教學方式加深數學的理解這兩個方面入手。教師教學生活化能力的提高主要包括教師對教學生活化素材整合能力的提升、教師對教學生活化認知水平的提高,以及教師教學生活化實踐能力的加強三個方面;數學生活化的教學方式主要包括三個方面,教師的講課語言需體現教學生活化特點、教師的提問應該具備教學生活化特征、教師的作業布置應更加貼近生活。學校為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的有效實施應該建立適合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的評價體系,保障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的全面有效開展。
關鍵詞:小學數學;生活化;貼近生活
我國在長期一段時間內,對數學教學完全提供的是應試教育。在這種教育的影響下,不管是教師還是學生,有些甚至完全摒棄了數學在生活中的應用,形成只注重理論的教學方式。然而,為了改變小學生學習的現狀,更應該把數學與生活聯系到一起,使數學生活化,學生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一、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現狀
生活即教育,一個人生活在什么樣的環境中,便會受到什么樣的教育。生活化便是指生活,貼近生活,把它切實融入生活中。而數學教育的生活化,便是指教師從學生的生活背景和生活經驗出發,創設生活情景,在實踐活動中使學生理解教學知識,形成數學思想。教學內容生活化要求教師的教學要根據學生現有的生活經驗和生活方式、生活背景出發[1],將數學知識的獲取與學生的生命成長結合起來。
數學教學生活化就是將數學課程的內容設置要充分考慮學生的感受,考慮個人獨立的思想,貼近現實生活。但是,在我國數學的生活化教學相對較晚,然而,關于數學生活化的理論也出現過比較激烈的分歧。一是注重理論的分歧,二是注重實踐的分歧。而現階段,新的課程改革強調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在中國努力實踐“生活即教育的理念”。“生活教育”是陶行知思想的核心。在此基礎上,他還提出了《生活工具主義之教育》《教學做合一》《在勞力上勞心》《生活即教育》等理論和演講。
二、小學教學生活化存在的問題
(一)對教學生活化的定義
近年來,數學教師開始研究生活化的一些誤區。有的教師還提出了相關的改進策略,他們主要是從尋找生活化素材方面進行分析。有一部分學者單單從一方面論述教學生活化,他們一一討論在創設情景時必須注意的問題,以及如何創設生活化情景。從國內外文獻資料可以看出,對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的研究都強調教學要與生活相聯系,強調要以活動為主要過程,讓學生去主動獲知,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但在對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進行研究時,大部分研究者僅僅從一方面論述數學教學生活化。他們大多借鑒國外的經驗,從尋找生活化素材、創設生活化情景、運用生活化教學方式等方面分析。
(二)教學目標的脫離
教學目標偏離生活,只注重課本上理論的知識,卻忘記了將理論知識運用到生活當中。小學數學教學確立了三維目標,即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充分體現了新課標“為了一切學生的發展”的理念。
但是在實際教學中出現了些許問題。一方面,關于小學數學生活化的具體細節一些人產生了不可動搖的分歧,而另一方面,關于小學數學生活化的理論,還有待進一步完善。這就造成了現如今的教學狀態,無法達到完全生活化的目標。
三、小學教學生活化的對策
(一)現今教學方式的問題
教學方法是教師傳道授業的主要手段,恰當的教學方式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讓學生在學習過程當中感到快樂,并且有興趣自主地制訂學習計劃,完成后續的學習任務。而不合理的教學方式,則會打擊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失去學習的興趣,甚至出現厭惡學習數學的征兆。教師的教學方法種類繁多,但教師在設計教學的過程中,還是要以學生為本,讓數學的理論更加貼近生活,使學生能夠在日常生活中自主學習數學。
(二)情景的構成
情景的構成,可以使其存在于課堂上,使學生如做游戲一般,讓學生不由自主地喜歡上數學這一門課程。學習者在相關的情景之下,能夠憑借他人指導,促成自身的情景構建,這一過程也可以看做學習者與他人合作完成的過程[2]。
(三)意境構成
在意境構建的過程當中,學習者應在相應的情景之下,情景是學習者關鍵之所在,復雜的情景能夠讓學習者有更加貼近生活的真實感覺,且蘊含著紛繁復雜的學習內容,并不是所有學生都能有效提取其中的正確信息。這就要求教師在此種情況下,引導學生做出正確的選擇[3]。讓學生在協作與會話當中自主學習,這就是意境構建的主要目的。
在復雜的學習過程中,數學最枯燥無味,但如果教師能夠正確引導學生,讓數學教學更加貼近生活,這便有利于學生的學習。
參考文獻:
[1]蔡靜萍.新課程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思考[J].課程教育研究,2013(27):85-86.
[2]林啟國.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的實踐探索[J].讀寫算(教育教學研究),2014(26):168.
[3]朱秀珍.對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的幾點思考[J].讀書文摘,2017(16):113-114.
編輯 孫玲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