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小莉
摘 要:心理學家們分析,單親家庭的孩子往往因缺少父愛或母愛而導致心理失衡。他們常常感到孤獨、憂慮、失望,往往情緒低沉,心情浮躁,性格孤僻。這種心態如不及時矯正,久而久之,就會使孩子性格扭曲,嚴重影響其情感、意志和品德的發展。
關鍵詞:單親家庭;學生教育;家校合力
典型的單親家庭的孩子,是一個矛盾體,集兩個極端于一身。不論他們要做什么,極易走向兩個相反的極端,因為家庭的原因,他們往往更敏感,從而更容易受到外界環境和情緒的影響,變得封閉甚至自暴自棄。在我所在的班級,經過調查了解,總共有11個單親家庭的孩子,占到了班級總數的19.6%,而這11個孩子單從學習成績來看,相對總是靠后;從平時的表現來看,課堂上總是容易走神,眼神飄忽不定,很少舉手發言;下課后,別的孩子嬉笑玩鬧,他們也很少參與;找他談話時,只是低頭不語,存在較明顯的區別于其他孩子的自閉傾向和自卑心理。面對這樣的現象,如何更有效地引導和教育他們能像其他同齡人一樣學習生活,經過一學期的家訪調查和方法實驗,我總結出了以下幾點,盡可能地走進他們的內心世界,從而更好地利用學校這個集體去彌補他們缺失的愛,幫助他們早日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更好地融入集體,快樂學習,陽光生活。
一、不以成績論“英雄”
因為家庭的關系,單親家庭的孩子往往面臨比其他孩子更大的學習壓力,這種壓力來自三個方面,一方面由于父母感情的破裂,孩子就成了唯一的感情寄托,父母一方把全部的希望和感情寄托在孩子身上,希望自己的孩子能“爭口氣、有出息”,成天在孩子耳邊念“緊箍咒”,最終孩子不堪重負;另一方面,孩子因為父母一方的愛的缺失,過早承擔起“責任”,潛意識里不斷地給自己施壓,想用優異的學習成績作為回報讓父母高興,結果卻適得其反;還有一方面就是由于單親撫養孩子,造成大的生活壓力,迫于壓力,父母一方每天為生活奔波,而對孩子疏于督促和關心,自控能力差的孩子就容易失去學習的興趣。面對這些問題,作為與孩子朝夕相處的“管理者”,就要改變教育方法,不能“一刀切”,片面地用考試成績去教育這些孩子,而是通過家訪和談心去挖掘出他的閃光點,針對不同的學生,建立一對一“陽光檔案”,并在平常的教育教學活動中,抓住這種情況的孩子渴望被關注的心理,有意識地放大這個閃光點,使其在集體中樹立起自信,能“抬起頭、說出來、走出去”,從而建立起良好的師生、同學溝通橋梁,讓他們在集體中找到存在感,然后通過這種存在感引導他們去釋放天性,回歸到正常的生活學習軌道。
二、不戴“有色眼鏡”去看待
這里說的“有色眼鏡”,是說去看低或者以同情的眼光去看待單親家庭的孩子。作為教師,要以對待一個正常家庭的孩子的心態去對待他,單親家庭的孩子,由于長期處于社會輿論的包圍中,普遍認為單親家庭的孩子可憐,“沒人管”,造成這類孩子缺乏安全感、自信心、歸屬感,如果出于同情的心理去保護他們,反而會造成他們更加嚴重的自卑心理,在平常的教育教學活動中,教師一定要針對每個不同的孩子,盡可能地去避免一些敏感詞匯和敏感情緒,用更多的關愛去小心呵護他們本就脆弱的心靈,比如:
(一)長期處于父母雙方無休止的“戰爭”中,最后父母離異,成為單親家庭的這類孩子,性格暴躁,敏感易怒。對待這類孩子的教育要付出極大的耐心,盡量用平緩的語氣去和他們交流溝通,避免呵斥和責備的語氣,避免不耐煩的情緒,使他們感覺到“安全”,愿意卸下防備,讓你走進他們的內心世界,愿意隨同你一起去學習,然后鼓勵他們和同學也這樣去相處,教育他們正確地抒發自己的情緒,表達自己的想法。
(二)由于父母一方去世,而造成單親的這類孩子,性格軟弱,內心脆弱,膽小自閉,沒有安全感。對待這類孩子的教育要付出更多的關愛,在平常的相處中,多去關心他們的生活和學習,要像看待自己的孩子一樣關心愛護他們,使他們能在學校里感受到愛,從而走出陰霾,樹立起自信,使他們堅強勇敢地面對生活。
三、兩“家”合力,共筑未來
單親孩子的教育,需要家庭和學校共同去努力,在日常的教育教學活動中,要積極和家長溝通,及時了解孩子的心理動態,雙方互相理解,共同創造條件,及時消除孩子健康發展的障礙,將他們引導到正確的生活學習軌道上,既讓孩子回家后能像在學校一樣積極快樂地學習,又讓他們能把學校當成自己的家一樣,可以和這個大家庭一起幸福生活。
當然,面對單親家庭教育這樣一個越來越普遍的社會性問題,僅僅依靠這些還是遠遠不夠的,單親家庭的孩子需要全社會給予更多的關注,讓他們可以生活在一個彩色的世界里,但是,作為一名教育者,就應該在自己的工作中去發現和解決好這些問題,與家長和學校一起給這些單翅的孩子保駕護航,助他們展翅翱翔,找到屬于自己的那片藍天。
參考文獻:
[1]陳克娥.單親家庭教育中教養觀念錯位現象與糾偏策略[J].湖北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
[2]李國富.審問之慎思之篤行之:關于單親學生教育的幾點想法[J].青年教師,2008(12).
編輯 張珍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