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淑冰
摘 要:在實行素質教育的今天,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學是學校的關鍵。在學校教學中,課堂教學是培養學生素質和創新能力的主要學習渠道。作為一名小學數學教師,結合多年的小學數學教學實踐經驗談談幾點感想。
關鍵詞:小學數學;優化;課堂教學;提高質量
一、調動情感因素,煥發學習激情
課堂是學生學習的場所,學習除了基本的認知因素以外,情感因素也起著重要的作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保持一定的親和力,每一個肯定的眼神和微笑、每一句溫暖的話,都能都喚醒學生的學習激情。教師在課堂上,應該鼓勵學生大膽發言,讓學生積極地投入到課堂的師生互動中。讓學生在輕松、民主的課堂環境中接受知識,使大家都無拘無束,讓學生盡情發揮主動作用,激起學生的熱情。
二、留給思考余地,增強自信心
在課堂教學中,有時候會出現這種情況,教師一提出問題就組織學生討論,有時候是同桌互相討論,有時候是小組合作討論。教師有時候過于急于求成,留給學生思考的時間不夠,就開始提問。那些已經會的學生著急回答問題,很快舉手回答。而還有一部分學生沒有反應過來,還沒有來得及思考。腦中就出現的是別人的問題答案。長此以往,再遇到難題的時候,他們便不會再積極主動地去思考,就開始附和別人的答案。這樣就養成了一種懶惰的心理。所以,在教學中,教師一定要給學生留有足夠的思考時間,讓每個學生都能參與進來,都能積極主動地思考問題,這樣才能保證每個學生都能得到鍛煉自己的思維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在回答問題的時候也能爭先恐后地搶答,也能增強學生的自信。
三、適時引導提問,培養問題意識
1.借助揭示課題,引導學生提問 ?
一節課,好的導入是教學成功的前提。在導入的時候,要根據兒童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引導學生提問,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在講解新課的時候,教師可以先讓學生想想生活中有哪些例子,讓學生都說說,說一說它的用途和對我們生活、工作的幫助。然后再引入課本內容。這樣可以有效引導學生的問題意識,樂于培養學生的思維創造性。
2.利用自學機會,鼓勵學生提問 ?
學生自學的時候,教師要為學生指明學習的方向,以免盲目學習。讓學生養成預習新課的習慣,讓學生每天抽出時間來預習即將要講的新課,在預習過程中,讓學生先了解新課的內容,培養學生自學能力,讓學生在自學過程中有什么疑問可以先記錄下來,等老師講課的時候可以帶著這些問題去聽講,有目的地去聽。自己已經理解的,跟老師講解的進行對比,看看有哪些區別。讓學生利用自學的機會,鼓勵學生提問,這樣不僅可以提高學生對知識的理解,還能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四、加強學法指導,掌握學習方法 ?
1.指導學生領會例題解題思路和掌握學習方法
小學數學教材中,每個新知識都有例題,教師要充分發揮這些優勢,指導學生掌握自學例題的方法。在教材的例題中,要讓學生根據解題思路,可以得出哪些結論,要讓學生徹底掌握解題的方法。要讓學生根據例題的圖形進行分析,分析這道題型主要體現了哪些知識點,讓學生學會分析和推想,從而掌握數學的解題思路和學習方法。
2.指導學生運用滲透、遷移規律學習新知識的方法
數學的連貫性比較強,如果一個知識點沒有學習好,那么在進行下一個章節的時候也會受到影響。學習的運算法則和公式都是需要牢記和掌握的。所以,在學習數學的時候,學生切忌死背公式和概念,應該活學活用,要經常復習。學習了新的知識,要把舊的知識經常復習和串聯起來。每個新的知識都是舊知識遷移過來的。在教學中,我們應該做到新知識和舊知識互相滲透,把數學知識掌握透徹。
五、讓學生多動手實踐操作,多“擺一擺”、多“剪一剪”
數學學習中,會學習很多的圖形和加減運算。很多圖形長方形和長方體、正方形和正方體、圓形和球形等比較容易混淆,教師可以讓學生多用工具剪刀,在紙上剪一剪,用尺子量好尺寸,剪出三角形。可以依次剪出各種圖形。通過自己的剪紙,可以看到這些圖形的特點和規律。然后再把生活中的長方體、正方體等進行對比,有助于明白平面圖形和立體圖形的區別。學習加減運算的時候,可以讓學生多用文具擺一擺,自己給自己出題,通過添加文具或者減少來觀察加減法,從而理解加減的真正意義,也能在運算中很好地解答。只有讓學生多動手、手腦并用,提高學生的動手實踐操作能力,才能提高學生的數學解題能力。
總之,數學實踐證明,要想讓學生在課堂上想學、會學、學會,必須優化課堂教學模式,也是教師在教改路上的一個永恒目標。
參考文獻:
[1]李寶鳳.基于新課改的小學數學概念教學淺論[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2(6):21-22.
[2]王曉玲.新課標下小學數學教學體會[J].新課程(中),2013(7):23-24.
[3]黃秀芬.分析新課改下小學數學教學方法的創新[J].新課程(中),2015(3):15-16.
編輯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