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江陽
摘要:在小學數學課堂上,如能巧設問題情境,就能把冰冷抽象無味的數字符號,變得更加生動形象有趣味性,能夠啟發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誘發學生學習數學的欲望,提高教學效率;如果老師能夠重視學生的“疑”,就能幫助學生突破學習瓶頸,為學生找到解題難題的金鑰匙,使學生在“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后找到成就之感,快樂之感,并且拓展了學生視野,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創新思維,使學生在“問”和“疑”中,開動腦筋,激活思維,對數學的“難點、重點”的觀察、分析、解決中做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感知數學之魅力,享受數學之美,使小學數學課堂成為孩子展示的樂園。
關鍵詞:小學數學;巧問;重疑;見效
中圖分類號:G623.5?????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8)31-0168-01
唐代文學家韓愈說過:“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所以有“疑問”就要“解惑”;清朝學者陳憲章認為:“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疑者,覺悟之機也。”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有疑就有問,但數學老師設置問題“疑”要體現問題的重點性,預見性、層次性、創新性、實效性;設置“問”時,要有懸念性、技巧性、情境性、趣味性、啟迪性。在數學教學中,只有巧設“問”,重視“疑”,才能開展別開生面的師生、生生互動,使學生快樂的參與自主學習和合作探究,才能使學生開動腦筋,啟迪思維,拓展視野,培養團隊合作精神,才能引領孩子們在數學的迷宮中展現自己的解題的智能技巧,引領孩子們在數學的王國中遨游,汲取豐富的營養。那么如何巧設“問”,重視“疑”呢?筆者談談自己在數學教學中的一些心得,與同仁們一起分享。
1.設置“問”的技巧性體現方式具有情境化
小學生對老生常談的“一問一答的”機械、單調問的方式,已經產生審美疲勞,小學生不再產生對“問”的新鮮感,也不能產生有“打破砂鍋問到底”那種迫切的求知欲,當然也不能激起小學生探究問題的興趣,相反會嚴重挫傷孩子學習數學的積極性,使教學達不到預期的教學效果,但是如何把問題進行情景化,往往使學生眼前一亮,開啟學生的心扉,點燃孩子學習激情,產生迥然不同的教學效果。我在教小學低年級數學時,一般我都會利用多媒體現代化的教學手段,把問題進行情景化,通過趣味性動畫故事展現出來,在樂和玩中巧妙設置“問”,讓“寶寶”們在情境中輕松找到答案,例如,1+2+3=?,傳統的方法讓學生扳手指,或者運用算盤珠算出結果,由于教學手段缺乏新穎性,學生毫無樂趣可言,效果也不好;而我設置課件通過多媒體情景化展現:有三只可愛小白兔,蹦蹦跳跳溜進了菜園,它們看到綠油油的小青菜,迫不及待地偷吃起來,不一會兒,一個小白兔吃完1棵,一個小白兔吃完2棵,一個吃了3棵,正當孩子嘻嘻哈哈融樂于情境時,老師給孩子提一個問題:“孩子們,這三只可愛的小白兔一共吃幾顆小青菜?”經過短暫嚷嚷鬧鬧后,孩子們在嬉笑中爭先恐后舉起手來,這樣巧妙性設問就體現問的藝術性,實踐證明:其教學效果事半功倍。
2.設置提問技巧性還體現在懸念性
孔子說:“不憤不啟,不啟不發。”要想小學生對提問的數學問題產生一種躍躍欲試的精神狀態,可以巧妙把問題設置帶有“懸念性”,使學生對答案有“若隱若現”的懸念之感,但又“飄忽不定”,在學生心理上產生迫切想解開懸念之謎,此時會帶著出現奇跡的心態參與教學,使學生進入最佳狀態,達到“提問”的預期效果。當逐漸分層釋疑產生討論、爭論時,當懸念之謎揭開時,會極大的促動學生的神經,使學生眼前一亮,如釋重負獲得巨大的驚喜,此時的解題技能技巧會使學生終身難忘。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為重要。”我在給小學高年級講“物體體積”新課導入時,我巧妙利用烏鴉喝水的故事設疑提問:“為什么瓶子里的水沒有增加,丟進石子后水面卻上升了?有誰能科學講出這個道理的?”一石激起千層浪,課堂上頓時活躍起來,同學們眾說紛紜,各抒己見,莫衷一是,此時我說你們回答都不對時,教室里一下子變得沉寂下來,學生個個面面相覷,臉上露出不可思議的表情,我抓住學生迫切的心里說:“同學們,你們想知道這個神奇的道理嗎?”學生異口同聲回答“想…”“那好,情同學們和我一起學習這堂新課,之后你們就知道秘密了!”此時,全班學生的學習熱情被瞬間點燃,大家聚精會神的開始聽老師上課了。“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只要巧妙用懸念設疑,小學生就會因疑生趣,由疑誘思,以疑獲知,大大提高教學效果。
3.設疑提問的還要強調預見性
數學設疑,要注意重點處、關鍵處,疑難處,更要注意易錯處,遇見學生在此會發生錯誤,因此在教學時有意搜集或編制一些同學易犯而又意識不到的錯誤方法和結論,使同學的思維發生錯與對之間的交叉抵觸和懸念,進而引導同學找出致誤原因,克服思維定勢,我在講分數乘除運算時,我有意“示錯”,看學生是否找到錯誤,大膽質疑,例如,37×73÷511×115=1,我在黑板上前兩個和后兩個互為倒數進行約分,結果正好1÷1=1,然后我有意提問班級中等生、學困生回答這個問題,“老師做的是否正確?”他們回答都說正確(其實我已經預見到他們會出錯),于是我又提問一些優等生,有的回答說“正確”,有的回答說“錯誤”,我要求說錯誤的學生說明原因,他們指出我違反了分數乘除法則,指出做題時首先要把“÷”變成“×”,此時全班犯錯的學生才恍然大悟,找到原因后每個學生露出了會心的笑容。
總之,要想提高數學課堂效率,要“激疑”、巧“問”、示“錯”、設“障”、求“變”、留“味”。
參考文獻:
[1]?趙振民.淺談如何加強小學數學課堂提問的有效性[J].整個校外教育,201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