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華
一學期即將結束時,復習是學生完成學習任務的必要環節。學生通過復習,將學過的知識進行回顧、歸納、總結,從而達到加深理解、系統吸收、靈活運用的目的。復習的效率和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復習方法是否恰當、科學,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是否得以充分調動。
在語文復習課,我注重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注重基礎知識的復習,讓每個學生扎實掌握
基礎知識的復習,我認為重點要抓好復習內容的整體性。把平時在每篇課文中學到的零碎知識系統化,讓學生從整體上把握所學內容。因此,要把復習課與新授課區別開來,這就要求教師首先要從整體上把握教材。我通常的做法是在復習之前先把基礎知識按照字、詞、句等不同的內容進行分類,把課文中、練習冊、試卷等出現的練習題類型分列出來;再把閱讀思考題的類型、作文訓練的不同內容等也分門別類地列出來。這樣,我先從整體上把握了,做到了心中有數,復習就有章可循、有的放矢。其次,要采取恰當的復習形式。
1.生字及錯別字“過篩”,背誦與默寫課文“過篩”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學生養成良好的寫字習慣,每次考試都有對寫字的考查,因此我在復習階段也特別重視寫字訓練。生字及錯別字的“過篩”。生字要求學生逐個“過篩”。在新授課時我就非常重視學生對生字的練習與掌握,學習一篇課文前先布置學生預習:標出生字詞,并會拼、讀、組詞。然后我再逐個聽寫,將會寫的放過去,將不會寫或寫得不對的字集中起來,寫在自己的改錯本上,學生再練習。等學生練得差不多了,再聽寫,直到大家都會寫為止。復習階段我讓學生再準備一個新的改錯本,并拿出以前的改錯本進行對照,把仍出錯的字再記下來,達到熟練掌握的目的。
背誦與默寫課文的“過篩”。要求背誦的部分必須人人過關,分三個環節背誦:同桌關、組長關和教師關。一環一環地過關,落到實處。背誦之后的默寫不可忽視,一定要落實好,我經常提前兩天告知孩子們默寫的內容,留有充足練習時間準備,然后進行默寫比賽,學生很感興趣。
2.自主梳理知識點,實現優差互補
自主梳理知識點就是對知識的整理、回顧、積累和總結,幫助學生將零散的知識進行梳理歸類,串成“知識鏈”。我的做法是:讓學生繼續準備積累小冊子,指導學生把所學知識進行分類整理,如課本中學過的名人名言、諺語、歇后語、古詩詞等。我會不定期地抽查并對優秀的小冊子進行展評,提高了學生的興致。這樣不僅歸納了知識點,便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而且復習起來十分方便,每天拿出來從頭到尾讀一遍,印象更加深刻。
實現優差互補就是讓優等生和學困生繼續結對子,重新給優等生定計劃,定任務,幫助學困生解決學習中的疑難問題,促進提高。同時我也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多提問、多輔導、多關心,提高學習興趣,達到優生更優、學困生不差的目的。
二、閱讀理解部分的復習與作文練習相結合
閱讀理解部分的復習,我在復習階段主要融于課文的復習當中。對于課文的理解,首先要求學生再讀課文,整理出每篇課文的重點知識,可以用小冊子或出試卷的方式把課文的基礎知識、重點片段及需要理解的句子進行歸納總結。
要重積累,豐富學生的語言。豐富的語言來自于積累。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我特別注重對學生進行字詞、古詩、諺語、課外閱讀等方面的積累。我按照循序漸進的原則,分三個步驟展開這方面的教學:第一步,我首先抓住教材語文園地中的“日積月累”,讓學生體驗到積累的樂趣。第二步,我送給學生一句話——“好腦筋不如爛筆頭”,讓學生懂得積累的重要性。第三步,拓展知識,由課內引申到課外,廣泛閱讀相關書籍,并推薦有條件的學生閱讀更多的課外書籍,并布置下不成型的作業:周一至周五每天閱讀至少半小時,周末閱讀至少一小時課外書,提高閱讀水平,并為寫作打下基礎。
三、習作的復習
復習階段習作以方法為主而不是以寫為主。首先復習如何審作文題目。拿到一個作文題目至少讀三遍:一讀想想這次習作讓我們寫什么?二讀看看有哪些具體要求?三讀看有沒有遺漏的要求。其次是對本冊教材中的每篇習作進行認真分析、總結,列出簡單提綱,指導學生在遇到這一類習作時應從何處入手去想、去寫。我鼓勵學生養成每日閱讀優秀習作半小時的習慣,建議學生在閱讀一篇習作之前,先想想,若是自己寫會寫什么,怎樣寫,然后再看正文,教學相長,尤其是要細細品讀每篇習作后的簡評。然后進行有針對性的練習。每周由我確定一兩個作文題目或話題,布置下去,要求學生在周末休息時間準備(可以查找作文書,也可以自己寫)。同時指導學生把所學的相關知識熟練地運用到作文中去,做到學以致用,從而提高學生的作文能力。
總之,復習以學生為主體,教給他們復習方法,引導自主復習。期末復習不是知識的簡單重復及機械的操練,它的目的不僅僅是滿足于讓學生記住知識,而是清楚知識掌握好的有哪些,什么內容不夠明確,指導學生自行查漏補缺,由“學會”變“會學”,使不同程度的學生在復習中既鞏固、加深、拓展知識,又發展思維。
編輯 郭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