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蘭英
摘要:英語課堂有效性教學是當前新課改的熱點。綜其多年的教學實踐和研究發現,英語教師的內外素質是影響英語課堂教學有效性的主要因素。只有激勵教師不斷進取、終身學習以提高自身素養和教學技能技巧,才能將有效性英語課堂教學進行到底,為培養更多優秀人才做貢獻。
關鍵詞:英語教學;有效性;教師素質
自課改以來,人們一直企望通過英語教學實踐和研究,力求對有效教學的描述和設想日臻完美,以致最優化;但是,作為英語新課程理論的實踐基地——英語課堂,其教學現狀至今依然不盡如人意,一是一味追求熱鬧、活躍的課堂氣氛,矯狂煽情,放任自由,致使課堂活動流于形式,不僅沒有給予學生應有的知識和能力,甚至連教學目標也無法實現;二是強調“教”的主導作用,忽視“學”的主體功能,一廂情愿地灌輸了大容量的英語知識,造成課堂趣味索然、氣氛難以調動、學生疲憊不堪、消極應付的厭學后果。這兩種極端的表現都是新課程實施中普遍存在而亟待解決的現象。其實,在一定的客觀條件下,課堂教學的有效或無效、高效或低效皆由教師素質所決定。因此,我們必須從提高素質上入手,內修于心,外修于形,做內秀外慧、德才俱佳的教師,去實現英語課堂有效性的教學目標。
一、 內修“德”與“才”,鋪設成功之路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處于轉型時期,思想多元化、經濟全球化和知識社會化要求英語教師注重道德修養和增長才能的協調發展,唯此方可在教書育人的成才、成功之路上走得更遠。
(一) 教書當以“德”為先
古往今來,道德在人的發展與成才中起著重要的定向、激勵作用。思想道德素質是人才的根本,衡量人才應將個人道德水平作為首要標準。具有優良品德的教師都會受到社會的尊敬和推崇,而少德之人縱有經綸滿腹也不能成其大事。哲人云:“做事先做人,成才先立德。”為人師表乃需身正為師、德高為范之氣勢,修煉思想道德素養是深化和提高自身素質的基礎和首要條件。
一是具有愛崗敬業精神、科學教學方法、謙恭教研態度。因為愛崗所以敬業,才會有責任感、使命感和光榮感。反之,就可能因怠慢懶惰而不思進取、淺嘗輒止,或因自命不凡而眼高手低、一事無成。
二是以德育人。為人師者,其思想品德直接影響著教育對象——學生。學生世界觀、人生觀的形成無不受到教師人格魅力的影響,而這種影響則是日積月累、潛移默化,在孩子后天成長過程中形成的。這種“有其師必有其徒”的結果,相對于由先天因素決定的“有其父必有其子”的影響更深刻、更深遠。
三是建立友好、平等、融洽的師生關系。教師只有具備良好的思想品德,才能通過關心愛護、鼓勵幫助學生并緩解他們學習壓力的過程,構建和諧、友好的師生關系,取得學生由衷的愛戴。“親其師,信其道”。學生在親近的老師導學下,心態自然而然地放松了,與教師默契配合,積極思考,愿學樂學,從而使課堂教學有效、高效。
(二) 育人當以“才”為重
俗話說:“要給別人一碗水,自己需有一桶水。”水即“才”,泛言之為知識、學識。它是教師素質的核心內容和實際體現。以“一”為喻,僅是從數量而言之。在當今信息化時代,社會在發展,科技在創新,教育在改革,教師的“一桶水”與學生的“一碗水”絕不只是數量上的關系,而必須重視“水”的質量問題,給予學生以“新鮮水”和“多功能水”。因為學生在不斷成長,獲取知識的能力也在不斷增強。教師如果不學習,固守現有知識,桶裝的是過時“水”,這就好比商場推銷陳舊的商品一樣,不僅無法適應新課改的要求,也難以讓學生接受,其教學焉能奏效?因而,教師要與時俱進,不斷補充新知識,更新知識,獲取新信息,豐富、增強自己的“才”,以滿足學生的需求。
1. “專才”為主,奠定基礎:“專才”,作為學科專業知識和專業素養——教育教學理論水平,是英語教師不可缺乏的基本素質。俗話說:“打鐵要有身骨硬。”英語教師只有確立終身學習的理念,不斷給自己打氣和充電,奠定扎實過硬的學科專業知識,成為可持續發展的教師,才能駕馭課堂教學,培養出適應社會需求的學生。然而,英語教學效率之高低、成績之大小的決定因素,并非教師的專業基礎,而是對其教學工作規律性的理論認識水平。這就要求我們不斷地更新教學理念,用先進的教學思想指導課堂教學。一是跟蹤當代國內外最新的教學實驗,二是了解最新的教育思想,三是引導學生以研究者、探究者的身份獨立思考,主動學習,促使整個教學過程有的放矢、有條不紊、有始有終,才能獲得最佳效果。
2. “通才”為輔,增強活力:毫無疑問,普及基礎教育要求英語教師不僅僅是個“專才”,還必須具備“通才”的素質。現行英語新課程選材廣泛、體裁多樣,從日常生活、社會科學、自然科學、天文地理、體育音樂到熱點娛樂等等,可謂包羅萬象、無所不有,集思想性、趣味性、知識性于一體。如果一個“專才”的英語教師不能做到“術業有專攻”而“觸類旁通”,不去了解周圍學科,對閱讀教材所涉及其他學科知識一無所知或所知甚少;那么就難以對文章背景知識進行解讀,乏力橫向拓展和縱向挖掘,只能以綱為綱、照本宣科,無法應對新課標實施和社會對學生培養需求的挑戰,其教學效果則可想而知。反之,一個“通才”素質的英語教師由于興趣廣泛、知識面廣而勢必被學生尊為“活電腦”。他(她)可以在教學體育的篇章時,以示范幾個標準的扣籃動作來吸引學生眼球;也能在引導學生欣賞音樂娛樂的課文時,以一首經典英文歌曲的詠唱令滿堂喝彩;即使在組織閱讀天文科學的文章時,也會隨手板書幾個相關物理公式以激趣學習,增強課堂活力,促進教學相長,將單調、刻板的英語課演繹得精彩絕倫。
總之,我們只有本著一顆愛生敬業之心,不斷完善自我,汲取更多的“新鮮水”和“多功能水”,成為育人的專才和通才,才能為孩子們奉獻一堂堂成功有效的教學。
二、 外修“技能”和“技巧”,彰顯師表之美
古人云:“修身于外以寓形于內。”內外兼修,是提高教師整體素質的必由之路。內修常使人高風亮節,但外修更是人之品行、性格的形象化展示。如果把“內修”喻之為鋪設通往成功之路,那么“外修”就是彰顯師表之美。教學既是一門科學,也是一種藝術。作為語言類的英語,其課堂教學并非簡單的知識傳遞的過程,而是淋漓盡致地展現教師內在才華的藝術創造歷程。這種教學藝術性的基本涵義,即“技能”與“技巧”,是教師外在素質的集中體現。英語課堂的表達藝術,就是提高語言表達的技能,其目的是在遵循教育的客觀規律、保證科學性的前提下,采用生動活潑的教學形式,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直接感受教師外修于表之美,更好地獲得知識,提高能力,發展智力。endprint
(一) 提高語言表達的技能
語言,是英語教師教學的基本功和必要素養。廣義上的教學語言包括肢體語言、面部表情、表演才能等體態語言。在我們傳統教學中,教師主講占用課時平均70%。而今,盡管倡導自主學習、教學手段多樣化,使師生互動時間比例和對話結構發生了根本的變化;但是,整個課堂活動依舊掌控在教師營造的語言環境里,并嚴重地影響到教學效果。因此,英語教師修煉語言表達技能的重要性尤為突出。他們要比其他學科教師多修煉最少一門語種的表達能力,做到“以英語為主漢語為輔”的兩種語言在課堂上自如地交替運用,言簡意賅,導學恰到好處,用最經濟的時間使英漢語言的表達渾然一體。這就要求教師具有扎實的基本功,準確規范地發音、吐詞清晰,語調高低起伏、抑揚頓挫,語速把握恰當,快慢交迭,有節奏感,詞匯豐富,用詞恰當,語法無誤,深入淺出。同時,修煉好體態語能,給予單純的口語教學以輔助作用,讓教師一舉手、一投足、一顰一笑,都能吸引學生關注,激發學習興趣,并通過直觀示范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進一步調節課堂氣氛,給學生以美的啟迪和感受,以達到“無聲勝有聲”的高效教學境界。
(二) 提高課堂組織的技巧
英語課堂組織和管理是教學智慧的集中體現,也是教師外在素質的精華所在。教師既要做到啟發誘導,調動學生主觀能動性;又要嚴格要求,糾正學生不良習慣,對課堂實施“管而不死,活而不亂”的有效管理。這種課堂組織技巧主要表現在:
1. 以人為本,善待學生要“三化”:激勵為主,語言親切人性化;因材施教,自主學習個性化;一視同仁,課堂管理民主化。
2. 教學組織藝術達到“三性”:一是統籌兼顧、詳略取舍、突出重點,完整地體現教學活動,使之前后連貫流暢性;二是張弛交替、快慢適度,使師生互動及生生交流和諧性;三是利用圖片、視頻、音樂、詩歌等載體創設富有情趣的課堂環境,使教學富有生動性。
從知識的學習到技能技巧的提高,往往要經歷一個長期磨煉的過程。英語教師只有具備駕輕就熟的較高的教學藝術,才能更好地服務于教學內容,在課堂教學中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使學生的英語知識和應用能力得到迅速、有效的提高。
當前,以課改促創新,向課堂要效益,已融進我們踐行新課改理念的教學中。因而,我們只有不斷提高自身素質,與時俱進,才能給予學生以終身受用的“多功能水”,為國家造就更多棟梁之材!
參考文獻:
[1] 田式國.英語教學理論與實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52.
[2] 王湛,李連寧,顧明遠等.素質教育案例精選(教育類)[M].北京:中華工商聯合出版社,2002:214.
[3] 劉旭東,孟春固.英語教師教學反思及其影響因素的調查研究[M].中小學外語教學(中學篇),2009(12):102.
[4] 孫艷玲.中小學英語教學提高專業素質的途徑[J].基礎英語教育,2010(6):2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