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8年,迎來改革開放40周年和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30周年的喜慶,海南經濟的發展的要求又上了一個新臺階,"科教興國”是中央要求也是地方發展之需,新時代對人才的戰略思維和價值創造等方面的所擁有的能力要求也越來越高。鑒于海南國際旅游島的發展,職業人才的需要空缺較大,三亞城市職業學院迎著改革的春風一直在進行著產教研融合下的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也取得了一些成績。近年來,高職學校通過校企合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在“產教研融合”規模、深度和創新等方面還存在不足。鑒于此,在“產教研”融合視角下探尋高職教育人才培養模式具有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產教研 高職教育 人才培養模式
一、產教研教學模式
“產教研”教學模式指的是將生產生活的實際、課程教學和科技前沿等三個方面有機結合、互相滲透、互相促進的一種教學模式,當前,高職專業課程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為目標,以課題研究為載體,以知識和技能的應用為手段,以提升學生的能力為宗旨的綜合性實踐活動。“產教研”的教學模式包含了結合生產實際,關注行業前沿以及立足課程教學的三大內容,是與高職教育人才培養最為匹配的教學模式之一。
高職學生要求具有很強的實踐操作能力,這種實踐操作能力的提高離不開理論知識的支撐,兩者配合才能相得益彰,在此基礎之上,還需結合行業領域的前沿知識,培養學生創新性能力。為建設新時代拿出自己的擔當,更好的為海南自由貿易區(港)的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為此,從"產教研融合”的視角來分析當前高職教育教學模式,對推進高職學生人才培養改革有著重要的意義。
二、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現狀
目前,為了深入貫徹《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中的“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偉大導向”的理念,高職教育的發展應該結合時代特色和地方發展,必須走更為專業的道路,服務地方經濟的發展,然而,高職教育的發展和人才培養不太理想,有一下幾點不足:
(一)學生職業生涯規劃不清晰,專業能力欠缺
首先,高職學生的生源層次不同。大多數學生都是高考失利之后選擇的高職,也有部分學生來自中職學校,這些學生的特點集中表現在學習的主動性較差,沒有強烈的學習愿望,專業能力邊角欠缺。對自己未來職業的要求還比較模糊,職業生涯規劃模糊,導致了在校學習的效果不好,正常的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還是比較困難,因此在大一學生中開展職業前瞻是十分必要和可行的,三亞城市職業學院的學生入學的理論知識不太哦扎實,因此大一軍訓之后專門有一周的時間開展職業前瞻,幫助學生更好的去認識自己的專業,規劃自己的大學生活。
(二)學生缺乏系統的實踐操練,動手能力較差
高職院校培養的人才主要是需要具備行業要求的操作技能和崗位技能。所以,高職院校的學生不僅需要學習理論知識,還需要相應的實踐經驗,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培養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提高學生的專業能力,以期達到行業要求的崗位技能和操作技能。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既要注重理論的學習,更要加強實踐能力的培養,只有兩者有機結合才能培養出理論基礎和實踐能力都過硬的高素質人才。
(三)教師實踐能力有待提高,實踐經驗較少
高職學校的教師隊伍大多都趨向年輕化,直接是學校向學校的對接,僅有的實踐能力就是在實習期間或者平時的兼職中積累實踐經驗,系統的實踐經驗還是比較欠缺,對崗位群的技能要求了解較少,因此在授課的過程中會對學生產生一定的影響。學校對剛入職的教師崗前提高實踐能力的培訓不足,導致一部分教師上課對理論知識的講授過多,學生的理論知識有所收獲,實踐能力則稍顯遜色,教學效果不明顯。
三、構建產教研融合下的培養模式
針對當前的社會發展情況,在高職教育中運用產教研融合的人才培養模式是大勢所趨。而且是可操作,實用性極強。從目前人才培養的現狀來看,產教研融合的人才培養模式需要協同各種載體共同發力完成,可見其復雜性和艱巨性。構建產教研融合的人才培養模式,需要協同教師、學生、學校、實踐單位,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推進產教研融合的具體實施。
(一)明確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搭建產教研融合的平臺
經濟的快速發展,對應用型職業性人才的培養的需求不斷攀升,尤其在海南,自由貿易區(港)的宏偉目標下,高職院校的專業人才,更應該明確其培養目標,培養出更多的技能型人才。明確高職教育的目的是適應社會發展的步伐,為社會提供更多的要求具有理論知識過硬,實踐能力較強的應用型技能人才,這就要求講理論知識和實踐聯系結合起來,搭建一個產教研融合的平臺,進一步的進行課程優化,一體化教學的實施及其考核方式等方面的實踐性要求。
(二)培養提高專業教師的執教能力和實踐能力,建設“雙師”“雙化”的教師隊伍。
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的主導地位是十分重要的。師資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教學效果,加強高職院校教師隊伍的建設,豐富和提高教師的實戰經驗和綜合能力,一方面可以通過邀請專業中的領銜人物或者企業的行業精英,來學校對學生進行授課,或者指導校內教師的實踐技能。一方面可以通過校企合作,派遣教師或學生直接去企業實踐。三亞城市職業學院的冬季小學期,教師帶學生進駐企業,教師也在提高自己的實踐能力,跟著企業的師傅學習。同時還聘任企業的行業頂尖人才進駐學校做專業負責人,幾乎每個專業都有副教授或教授職稱的教師做專業負責人建設“雙師”“雙化”的教師隊伍。
除此之外,建立和培養多層次,多角度的評價體系也是十分必要的,為了促進教師與學生共成長,提高師者理論與實踐能力雙提高,學生理論與技能都具有的雙層技能。學生通過理論知識的學習和實踐技能的提升,為社會主義發展貢獻力量,為海南的發展添磚加瓦。
(三)構建“產教研融合”的長效合作機制
在“產教研”融合的過程中,學校人才培養的方向是與市場的需要是相吻合的,企業所需要的人才和學校要培養的人才的口徑也應該是一致的,只有學校,企業需求建立互惠互利的長效機制,確保市場的關于人才需求的良性運轉。在產教研融合的過程中力求做到可操作性和前瞻性,充分的調動企業及學校對人才培養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實現企業、學校、教師、學生四方共贏,實現校企合作人才培養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楊葵蘭.吳窮.高職院校惠及專業校企深度合作融合探析[J].宿州教學學院學報,2017,(08).
[2]陶學偉.高校會計專業人才素質培養探討[J].時代經貿,2016,(22).
[3]李輝.“五階段遞進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的國建與實施[J]江蘇教育,2013,(01).
[4]閆泓竹.“雙一流”學科建設高校人才的培養[J]科技創新與生產力,2018,(08).
[5]劉月.創新創業視域下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模式建設[J].遼寧高職學報,2017,(01).
[6]彭康華.肖萍.李震陽.校企協同育人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與創新---以廣東工程職業技術學院試點項目為例[J].工程技術研究,2017,(02).
(作者簡介:李妮,學歷:碩士研究生;職稱:講師;單位:三亞城市職業學院;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