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通過文本解讀能夠實現審美教育功能,而且在文本解讀過程中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情感,獲得思維和想象的快樂等諸多審美體驗。文本細讀是提升審美教育的一種新思路和探求審美教育的有效路徑。
關鍵詞:文本細讀 審美教育 審美情感 審美思維 文本文體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對語文學科審美教育作出了如下要求:“語文具有重要的審美教育功能,高中語文課程應該關注學生的情感發展,讓學生受到美的熏陶,培養自覺的審美意識和高尚的審美情趣,培養審美感知和審美創造的能力。由此可知,語文在對學生審美能力的教育培養上,承擔著相當重要的任務。無論語文學科在課程上進行怎樣的改革,也不能無視其在審美教育上的巨大功用。”①語文課程標準對審美教育提出的明確要求,為語文課堂實施審美教育提供了切實可靠的依據。文本細讀方法則為語文教師進行審美教育提供了一條具體可行的路徑。
一.文本細讀方法的美學因素
以金圣嘆評《紅樓夢》為代表,我國古代文論有不少文本細讀的經典佳例,但沒有人對這一方法進行歸納分析,未能形成系統的理論體系。直至20世紀三十年代,英美新批評派提出的具體的文本細讀方法,“文本細讀”開始作為作為專門術語出現。這引發了學界對于這一閱讀方法的關注和借鑒,形成一種文學批評方法,并在語文教育學界產生了重要影響。近年來,由于新課改的深入,語文閱讀教學下的文本細讀理論也在不斷發展,如孫紹振、王先霈、陳思和都對文本細讀進行研究闡釋。于此同時,一些一線語文名師,如王崧舟、竇桂梅、韓軍也在運用文本細讀方法進行語文閱讀教學,不斷為文本細讀注入活力,這也為文本細讀法在語文審美教育的運用奠定了基礎。
文本細讀方法能夠作為語文審美教育路徑之一,因其本身具有美的因素。首先,文本細讀方法的“自由美”。王崧舟老師認為文本細讀方法“細讀姿態的多元性,解讀姿態是文本細讀的一個先在問題,課程論語境下的文本細讀,主張作者崇拜、文本崇拜、讀者崇拜等多種姿態的和諧共處。”②不同姿態下的文本細讀都有可能產生不同審美體悟,構成了多樣的審美感知。對于閱讀教學而言,這三種細讀姿態,都是有必要的,而無論選擇何種姿態細讀,每個人都有選擇的自由,當然自由也是相對的,相對于具體的文學文本而定。其次,文本細讀方法的“言語美”。細讀關注言語形式,從言語符號的入手,從字、詞、句的組合入手,分析語言的表達手法、修辭手法,挖掘言語的多層審美內涵,使學生從言語中體悟文本美學意蘊。最后,文本細讀方法的“形象美”。“要理解藝術形象,不能被動接受。成熟的藝術形象是高度統一和諧的,天衣無縫的,呈現給讀者的事自洽的完整結構。”③孫紹振先生提出運用“還原”的文本細讀方法,發現文本中藝術形象感覺、知覺、邏輯上的差異和矛盾,從中看出這種感覺和邏輯表現的人類的情感價值。從藝術形象的強大感染力中獲得情感的愉悅和價值,這種方式是培養學生審美意識和審美能力的有效途徑。
二.文本細讀與文本美學的闡釋
作為一個西方文論、美學流派的英美新批評用“細讀法”(close reading)作為批評方法,“細讀即細評,指對作品仔細的閱讀和評論,評論者通過對作品的結構、反諷、比喻、張力等分析中顯示文本的語義。”④“對作品進行耐心仔細的分析推敲——不放過任何一個細節,從語言結構中尋獵意義和線索。”⑤細讀法批評方法強調文本中心,高度重視文學語言研究,深入發掘言語審美意蘊。但是,他對文學作品以外的因素棄之不顧,也使其具有明顯的局限。
以錢理群、孫紹振、王先霈、陳思和、王崧舟為代表,他們的文本細讀理論與新批評的細讀法既有聯系也有差異,他們是在借鑒活用新批評細讀法基礎上形成的,但二者有著明顯差異。首先,語文閱讀教學語境下,文本細讀法可以從作者、文本、讀者的不同角度進行多元化的解讀,從不同角度引導學生獲得自己獨特的審美感悟;其次,文本細讀是教師和學生對言語的細讀,從字、詞、句的組合和言語表達手法、修辭手法入手,深入文本,圍繞文本的文學性、審美性進行闡釋和教學,在細讀的過程中,審美能力也在的提高,細讀和審美是相伴隨的;再次,文本細讀的基本策略是感悟,“感性才是語文的本質,語文教育應該是一種感性教育。”⑥語文審美教育如果總是用理性方法去分析,是無法讓學生融入文本,獲得美感。教師要發掘文本內在情意,積極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激發他們的審美情感,或創設情景,或移情文本,使學生能夠深切感悟文學文本的情感內蘊。
三.文本細讀與審美情感的激發
語文教材中文質兼美的詩歌、小說、散文等文學文本,無論是語言形式還是思想情感都充滿了美的因素,因此文本細讀應該是一種積極的審美情感投入,不能只有理性分析,而沒有審美情感體驗。“審美價值,則是以情感為核心的,情感豐富獨特叫做美。”⑦以朱自清《背影》為例,大多語文課堂里把這篇課文單純解讀為“父愛”或“父子之愛”,這是遠遠不夠的,無法把這篇文章獨特的審美價值體現出來,對于缺乏生活經驗的學生,也無法引發情感共鳴,更不論審美情感的激發。孫紹振先生一針見血的指出:“《背影》的動人之處,不僅是父子之情,還在父子之情的動態轉化。”⑦抓住文中兩次提到“太聰明了”“聰明過分了”和兩次落淚,可以發現,《背影》的情感特點,不是單向從父親出發的,而是和兒子的雙向互動。父親的愛是一貫的、靜態的,兒子的愛卻是變化的、動態的,從不接受到被感動,從不珍惜、不理解到懊悔、愧疚,父子之愛是錯位的、有隔閡的。這種愛是超越歷史的,是“一代又一代重復著的普遍的人性”⑦,這才是這篇散文情感獨特之處、打動人心之處,也是審美價值之所在。這種與父母的愛有著隔閡,與學生當下的生活體驗相契合,抓住這一點,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打破經典文本和當代青少年間的隔膜,有效的激發學生審美愉悅,獲得精神上的滿足。
文學即人學,魯迅如是說。與人相關,文學不可避免的要摻雜人的情感,文本細讀深深的打上了情感的烙印。因此,在文本細讀中,人細微情感的變化,同一個人物前后不同情感的變化,同一對象不同人情感態度等等,都是關注的重點。這樣的文本細讀,才有利于學生審美情感的激發。endprint
四.文本細讀與審美思維的拓展
學生進行文本細讀的時候,“通過審美活動,人逐步在頭腦中儲存了審美信息,經過加工整理,即理性認識,這些信息形成某種審美習慣和思維定式。”⑧文本細讀的過程,在不斷激發著閱讀者的審美情感,同時在審美觀照中,逐步從感性思維走向理性思維,形成相對穩定的審美思維。審美情感推動著審美思維的發展,這并是不簡單地把文本中藝術形象進行程式化的贊美或批判,而是“把未經作者加工的原生的現象想象出來,和作者藝術加工過的作品加以比較”⑨,從矛盾和差異中享受審美的意境。
以《木蘭詩》課堂教學為例,許多老師用大量時間引導學生討論:花木蘭是一位英雄,是一位什么樣的英雄?學生輕而易舉得出結論:花木蘭是一位聰明的、英勇善戰的英雄。這樣的閱讀教學沒有超越學生原有的閱讀經驗和期待視野,難以激發學生的審美情感,也就意味著審美思維沒有得到任何的拓展。細讀文本后可以發現,《木蘭詩》正面描寫戰場的只有三句(“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事實上,這就體現了這篇經典文本的審美價值,即對一種固有觀念的超越。“英雄”一詞在現成觀念中專指男性,而在詩中塑造的是一位“女英雄”,所以這首詩重點不在打仗,而在女子替父從軍,肩負本該男子承擔的責任,勝利之后,以不像男性那樣追求富貴功名,而是回歸平民生活,這就可以理解為什么詩中用大量筆墨,描寫木蘭恢復女兒裝的過程和情態。這種詳略結構的設置與詩歌的主題相契合,正是這篇文本獨特的審美價值。這樣的文本解讀,將作者的情感態度和自身現有生活體驗進行視域融合,完成了期待視野的超越,積累起新的審美經驗,并影響下一次的文本閱讀,審美思維因此得到拓展。
五.文本細讀與不同文體之文本
文學文本的語言蘊含著豐富的情感體驗,代表著作者的獨特的風格和情感體驗,文中的每一個語詞和每一個句子都存在著許多的空白和暗示,為文本細讀提供了無限的可能。但是“無限的可能”不能直接作為教學內容,需要教師在文本細讀中,根據學生學情選擇教學內容。文本細讀教學內容的確定因文本體式確定,因文而異。
文本細讀下的文學審美教學教什么,要考慮文學文本的分類。葉圣陶說:“文章是多方面的東西,一篇文章可從種種視角來看,也可應用在種種的目標上。“朱自清的《背影》可以作‘隨筆的例,也可以作‘抒情的例,也可以作‘第一人稱的立腳點的例,此外如果和別篇比較起來,還可定出各種各樣的目標來處置這篇文章。”⑩通常文體分類主要從文章學角度來考慮,卻忽略從教學功用角度分類。在這一領域,王榮生教授區分出了選文的四大類:定篇、例文、樣本和用件。不同類型的文本,教學內容是不同的,換句話說不是所有教學文本都必須細讀。文本細讀下的語文審美教育很容易忽視文本的多重功能,漠視教材編者的編寫意圖。
任何一個文本在教科書中都承擔著特定的教學功能,這是我們用文本細讀法進行審美教學時,需要特別注意的問題。
注 釋
①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6.
②王崧舟.走向“多元”和“兼容”的文本細讀[J].教師月刊(小學版),2010,7\8:4-5.
③孫紹振.作品分析還原法[J].名作欣賞,1994(2):7.
④湯貴忠.文本細讀:語文閱讀教學的起點[D].福建師范大學,2007.
⑤吳春花.語文閱讀教學“細讀法”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9.
⑥王崧舟.詩意語文——王崧舟語文教育七講[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139.
⑦孫紹振.作品分析還原法[J].名作欣賞,1994(2):7.
⑧凌繼堯.美學十五講[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88.
⑨孫紹振.名作細讀——微觀分析個案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06:98
⑩葉圣陶.文章例話[M].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5:1-7.
(作者介紹:李楊輝,贛南師范大學研究生院研究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