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潔


[摘要]個人陳述對于留學申請者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文書材料,能幫助他們在申請時從眾多競爭者中脫穎而出。為分析該體裁的語言差異,使用Brown和Levinson的禮貌原則,比較30篇中國學生和20篇英語母語使用者寫的個人陳述。結果表明英語母語使用者更傾向使用消極禮貌策略,使文章顯得更加客觀謙虛,而中國學生更多使用直接,甚至過于積極的表達。最后為師生提供建議,以促更高效的寫作教學,和更全面的跨文化差異理解。
[關鍵詞]禮貌原則;個人陳述;對比;中國;母語
[中圖分類號]G1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918(2017)02-0091-03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7.02.043 [本刊網址]http:∥www.hbxb.net
個人陳述(personal statement),是有意留學的學生在做申請準備時一份必要和重要的文書材料。通過陳述、事例等寫作方式,向目標學校錄取委員會展示個人學術成就,個性特點等。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個人陳述對于申請人能否被學校錄取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因此,一份優質的,令人印象深刻的個人陳述要求申請者對該體裁的寫作特征和語言特點有清楚的了解。該研究將運用Brown和Levinson的禮貌原則,對比分析中國申請者和英語國家申請者寫作的個人陳述,旨在探究該體裁的語言特征和跨文化差異,幫助中國學生進一步提高英文寫作水平。
一、文獻綜述
(一)Brown和Levinson的禮貌原則
Brown和Levinson的禮貌原則(Politeness Strategies)是在Grice的合作原則和Leech的禮貌原則的基礎上發展演變而來。Brown and Levinson認為,“面子”是一系列通過他人來滿足的想法和希望,在人與人的交際交往中,禮貌就是維護雙方的面子,要通過采取不同的策略來避免威脅面子的話語,給對方留足夠的面子。面子又分為積極面子(希望得到對方認可或贊許)和消極面子兩類(希望不被對方反駁)。一方面,通過積極禮貌原則,說話人能拉近與受話人的距離,具體策略包括恭維語、表示樂觀、滿足受話人需要,避免不和等。另一方面,使用消極禮貌原則可以使說話人最大程度減小話語威脅,使受話人留有隱私和決策的權利。具體的消極禮貌策略包括尊重對方、表示感謝,表示悲觀、說話迂回等。在交際過程中,說話人和受話人都應遵循一定的禮貌原則,為自己和對方留面子。
國內外關于Brown和Levinson的禮貌原則的研究成果如下。國外學者主要進行比較研究,發現非英語母語人士更多使用非正式、直接的表達,而英語母語使用者的文章顯得更加正式。例如,Maier(1992)通過對比英語母語使用者和非英語母語使用者的商務信函,發現非英語母語使用者的信件雖看上去幾乎沒有語法錯誤,但卻因不當使用禮貌原則而顯得表達不適切。此外,國內研究主要是在國外研究的基礎上進行延伸和拓展。呂細華(2011)總結了禮貌原則的使用特點;黃麗莉(2012)通過對抱怨及回復類外貿商務電子郵件的分析,發現積極禮貌策略和消極禮貌策略在結構、語法、語言三個層面的應用特點,總結出禮貌原則在該類商務郵件中的積極作用。
(二)個人陳述
目前,關于個人陳述的研究多是從宏觀角度探討這一體裁的語篇結構分析。由于不同學科有不同的側重點和寫作任務,個人陳述因此呈現出學科的差異性,即不同的學科要求下產生的不同的語步結構。但同時,個人陳述又存在著不同學科問的共性,即都含有一些必要性語步,包括解釋申請理由,陳述個人信息(個人學術表現,研究興趣),展望未來規劃等。就微觀層面而言,幾乎沒有分析個人陳述語言特征的研究。
(三)禮貌原則在個人陳述中的應用
以上研究表明,目前的研究多以商務信函為研究文本,從跨文化的角度,對比分析Brown和Levinson的禮貌原則的應用,還沒有以學術英語中的個人陳述這一特定體裁作為研究對象的語言特征分析。據此,本研究將在以上研究的基礎上進一步延伸,運用Brown和Levinson的禮貌原則,對比分析兩組個人陳述的語言特點(分別由中國學生和英語母語使用者寫作)。具體來說,本研究將回答以下兩個研究問題:
1.中國學生和英語母語使用者在寫作個人陳述時如何運用Brown和Levinson的禮貌原則?
2.中國學生和英語母語使用者在使用Brown和Levinson的禮貌原則時有何不同?
二、研究方法
該研究共搜集了50份個人陳述(30份來自中國學生,20份來自英語母語使用者),來源于筆者的同學、朋友,以及網絡。由于本研究目的主要在于探討個人陳述這一體裁的語言特征,因此所收集的個人陳述均限定在申請英語語言類學科,以減少學科間多樣性的干擾。兩組文本將運用Brown和Levinson的禮貌原則,從微觀角度分析語言特征。
三、禮貌原則在個人陳述中的應用
(一)積極禮貌原則的應用
恭維語(cornpliment),能使說話人提高自身在受話人面前的重要性,是使用最頻繁的一項積極禮貌策略。在解釋申請理由時,70%的中國學生和60%的英語母語都運用了這一策略,頌揚所申請項目,目標學校或目標國家。
不同之處在于兩組申請者稱贊的方式。表1表明,中國學生傾向直截了當的稱贊,使用一些富有戲劇性的詞匯。例如,他們會使用形容詞的最高級(one of the best)來強調他們強烈的申請醫院。然而,隨之而來的結果是,這樣的措辭使得中國學生的個人陳述過于充滿個人感情而顯得不夠正式。相較而言,英語母語使用者挑選了更加謙遜的詞匯,使表達顯得不那么生硬客套。并且,他們的側重點在于表達自己對目標項目的獨特興趣,而非一味的吹捧目標學校,這讓他們的個人陳述語言更加溫和,更加正式。endprint
(二)消極禮貌原則的應用
研究表明,在消極禮貌原則中,表示尊重,表達感謝,和表示悲觀,是使用頻率最高的三種策略。
首先,兩組申請者在表示尊重上的差異最大。75%的英語母語使用者通過使用諸如“give me,provide me,consider,oppor-tunity,consideration,and chance”的詞匯,表明自身與受話人之間存在著地位不平等的權利距離。相反,僅有16.7%的中國學生使用了類似的表達(見表2)。
其次,幾乎一半的英語母語使用在個人陳述的結束部分向委員會表達了感謝,而30名中國學生中,僅有一人使用了這一消極禮貌策略。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英語母語使用者的個人陳述中,“表示感謝”與“表示尊重”兩種策略也常連用,以進一步確立申請人與委員會之間的權力距離(見表2)。
此外,消極話語是一種通過使用虛擬語氣來緩和面子威脅的消極禮貌策略。Brown和Levinson指出,包含would和could的表達,帶有假設性的語氣,比起will和can,更能體現一定程度的消極。統計表明,20份英語母語使用者寫的個人陳述中,would/could使用了43次,will/can僅使用18次。而在30份中國學生的寫作中,would/could僅使用了21次,will/can則多達85次。盡管“would/could”和“will/can”兩組情態動詞都能用作表達現在或將來的可能性,但從不同的使用頻次可以看出,中國學生傾向于更為自信的預測,而本族語使用者相對更謹慎。
四、結論
該研究探討了Brown和Levinson的禮貌原則在中國學生和英語母語使用者寫作的個人陳述中的應用情況。可以看出,在進行自我推銷時,英語母語使用者,更多的是借助消極禮貌策略,使個人陳述的語言顯得更加正式,謙和;而中國申請者的語言更加直接、明確,甚至更具有攻擊性。
該研究展示了特定目的下特定體裁的語言特征,了解了跨文化差異在個人陳述這一體裁上的體現,對實踐性寫作教學有一定的借鑒意義。首先,對于教師來說,可通過對比分析的方式,是學生更加了解該體裁的寫作規則,習慣,和寫作技巧。例如,教師可以向學生展示個人體裁的文章布局,正式表達,以及補充相關的文化意識相同點和不同點。其次,對于學生來說,可將自己的習作與地道的英語母語使用者的寫作成果進行對比,以檢視自身存在的語言問題。通過檢視,可以進一步了解相關的跨文化多樣性的信息,從探討中收獲更多的語言特征,并以更恰當的方式修改自己的表達。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