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軍
摘要:什么樣的教學才是有效教學?這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對于教師來說是有效的課堂教學方式,對于學生來說則是有效的學習方式。教師通過一段時間的教學后,要使學生獲得具體的進步和發展。因此,實施有效教學的策略,要始終圍繞這兩個因素展開。本人結合自身長期的教學積累和探索,就高中信息技術課堂有效教學的應對措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他們的自學能力和創新能力,切實提高信息技術教學效益,談談對實施有效教學的幾點認識。
關鍵詞:信息技術;教學方法;有效教學
一、明確教學目標,提高教學效率
有效的課堂源于有效的教學目標。在設計教學目標時,要求每節課的教學目標要明確,教學重點要突出,教學難點要突破。要具體明確要求學生應掌握的水平,針對學生個體差異性,在目標設計中要體現出分層教學要求。《信息技術基礎》共七章,各章節之間既互相銜接,又相對自成體系,涉及到的信息交流與處理的理論和軟件教學比較多。教師在應用好教材的同時,選取實用的軟件和貼近學生生活的主題,重組教學內容,促進學生認知發展。比如:在多媒體信息加工這一章中,針對數字化圖像的采集與加工,課本給出的是利用Photoshop對圖像進行處理。對于從沒接觸Photoshop的學生而言,界面較復雜,專業術語過多,可以使用isle圖片專家或我形我速等軟件來對日常圖像進行處理,其界面簡單,無太多專業術語,易于操作。這樣通過降低技術難度,利用學生預先在校內拍攝的照片做為素材,在一節課中學生通過自主學習輕松實現了知識與技能目標,提高了審美情趣。在優化教學內容的過程中,教師還要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的工具性這一特性,密切關注學生的日常生活與學習經驗,加強信息技術與其他學科知識的優化整合。
二、情境創設,激發興趣
有人認為學生對信息技術課程都有濃厚的興趣,是不需要培養的,其實學生僅僅有興趣未必就能學好信息技術這門課程,因此教師要想辦法將學生的興趣轉移到較為系統全面的知識學習與技能訓練上來。我們可以根據學生已有的經驗創設學生感興趣的情境,為學生在課程學習搭建一個有情境、有任務、有挑戰的學習平臺,這樣既能有效地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調動他們積極性,又能讓他們充分展示學習成果,體驗學習的樂趣。比如,本人在教學“算法及其表示方法的時候”,什么是算法?我先不忙著回答,而是給學生演示下面這則小故事:“從前有1個農夫帶著狼狗、山羊和蘿卜去趕集。當他來到渡口時發現過河的小船除了能裝下自己之外,只能再帶2樣東西過河。這使他有點犯愁了,因為如果農夫不在場的情況下,狼狗會咬山羊,山羊會吃蘿卜。假如你是農夫,請你來解決安全過河問題。”同時把FLASH動畫發給學生操作,學生一看是游戲動畫,興趣馬上就來了。通過動畫操作,就排除了“農夫過河”錯誤方法的發生,然后我要求學生把自己正確的操作步驟寫下來,結論是:有兩種可行的方法。通過這則小故事,我再引出算法的定義:算法是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步驟。接著我又拋出問題:算法的特點是什么?算法有幾點表示方法?同學們興趣未減,一雙雙渴求知識的眼睛緊緊盯著電腦屏幕等著我把內容講下去。因此,有效的課堂教學方式,對促進學生的有效學習和思考有很大的幫助,學生通過自己的親身體會,從游戲中獲得對知識的理解更加深刻和透徹。
三、組織好課堂結構,讓學生能充分的實踐
信息技術課程要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培養學生利用信息技術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要倡導學生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如果在課堂上教師只講不練,或者只是機械訓練,學生就會處于被動接受狀態,對于學生理解知識及遷移、應用知識很不利。這些年我聽了很多的信息技術公開課,有一些課上的非常熱鬧,45分鐘的上課時間被教師的各種教學活動分割的七零八落,一會講解,一會演示,一會討論,一會提問,就是沒有學生的實踐,這樣的課堂是無效的。學生在信息技術課堂上需要充分的時間去實踐探究,教師上課前就需要考慮本節課的教與學的時間分配,讓學生能夠理解掌握本節課知識,有時間去遷移、應用所學知識。每節課教師都要明確學習目標與重點,合理分配課堂時間,引導學生有針對性地學習,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四、優化課堂評價,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有效的教學評價也以三個維度入手,以三維目標的實現來衡量。課堂教學評價的目的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評價要著眼于學生的學習過程以及學習的進步。過程性評價要求教師對學生的學習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進行及時診斷。可借鑒國外教育采用的“文件夾”式的教育模式,為每個學生建立課堂“文件夾”,記錄有學生作品成果、課堂上對學生的觀察、學生的自我評價等,并進一步制作成網上課程評價體系,作為學生成長和進步的記錄,以此開展有效的過程性評價。另外要過程評價與結果評價相結合,靈活運用口頭評價、肢體語言評價與書面評價,重視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評價。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會影響學生的一生,教師應通過對學生學習過程和日常生活的了解來評估學生的態度、情感、價值觀,把學生的表現記錄下來,用這些記錄與以前的記錄比較,并把結果適當地告訴學生,引導學生反思自己的表現和內心體驗,鼓勵學生將自己與其他同學相比較,以激勵自己不斷進步。
五、課后的有效反思
教學反思,是教學后的回顧和總結,是一種通過提高教師自我覺察水平來促進教學監控能力發展,提升教師專業素質的重要手段和途徑。葉瀾教授有一句著名的話:“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不一定成為名師,如果一個教師寫三年教學反思,就可能成為名師。教師應在實踐——反思——再實踐——再反思螺旋式上升中,實現專業成長。”反思的方式可以有多種多樣,但要圍繞教師的教學行為和學生的學習過程這兩個方面來反思,對教師教學和學生自主學習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查找原因,并尋求改進的對策,為自己積累教學經驗,豐富教學理論,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只有經常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勤于總結經驗教訓,才能將自己的教育教學與教育理論聯系起來,不斷提升實踐智慧,進而促進自身的專業發展,從而感受到反思的樂趣,養成良好的反思習慣,自覺地把教育反思視為自己教育教學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促進更好地有效教學。
總之,信息技術課程容量大、任務多,要讓學生在短時間內不但學到知識還要學到學習方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這就要求我們信息技術教師時刻注意激發并保持學生的興趣,更有效地利用課上的時間,讓學生在開放的環境中自主練習。
參考文獻
[1] 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指導綱要(試行).教育部教基[2000]35號.
[2] 趙建華,李克東.(華南師范大學教育技術研究所)攥寫的“協作學習及協作學習模式”.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