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暢
摘要:語文是眾多學科中最具生活化的課程,不論是文字本身,還是其中涉及到的滲透各種思想觀念的教學內容對于學生而言都具有實用的生活意義。而語文教學并非局限在紙上談兵,其根本目的還是要為生活服務,所以如何在教學的整個過程中滲透生活化的痕跡,構建新型的生活化教學模式具有重要價值。
關鍵詞:小學語文 生活化 教學 情境化
對小學語文教學而言,所謂的生活化教學就是在整個教學活動中貫徹“生活化”這一特點,具體應當涵蓋教學導入環節、教學方式與檢驗教學效果三個方面。通過這種方式能夠將小學的語文學習與實際生活充分結合,為課堂授課的趣味性、活躍性提供有力支撐。以下將圍繞上述三個方面對小學語文生活化教學的實現舉措展開分析。
一、借助生活實際導入課程教學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在開始每節課程的教學時,大多會設計一個開場形式作為教學內容的導入環節,這一環節的存在主要就是為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部分教師上課都是開門見山,直接講述本科節應當的接受的內容,認為這樣能夠提高課堂授課效率,但正所謂“磨刀不誤砍柴工”,一個巧妙的導入環節能夠幫助學生更加高效的參與到課堂學習中。對于導入環節的設計,每位教師都會有不同的風格,但無疑生活化的導入與學生關系更加密切,也更加能夠活躍學生的思維,對語文的學習產生一種親近感。教師需要立足于學生的日常生活環境、理解接受能力和趣味點,同時結合教師自身的生活常識對教學導入環節進行設計。
以《撈鐵?!愤@篇文章的教學為例,教師在導入環節可以先向學生提問,可以提問“假如你生活在古代,沒有現代的各種機械設備,一塊巨石從天而降沉在水底,沒有人拿得動,有人想要讓你幫忙將它撈上來,看看這到底是什么,你會怎么做呢”此類的問題讓學生在腦海中產生疑惑,這樣一種生活化的提問直接可以引導學生聯想到生活中有東西掉落水中會采取的措施。如果學生想不出辦法,教師就可以說“老師也想不出來應該怎么辦,可是有一個人他知道該怎么辦,我們一起來看看吧”,通過這種方式調動起學生學習課文的好奇心;若是學生想出了和課文中描述一樣的辦法,教師就可以說“你好厲害呀,竟然和古代一個偉大的工程師想出了同一個辦法,讓我么一起看看這個工程師是誰吧”,通過這種方式順利進入文章的講解;若是學生想出了不同于課文描述的方法,教師就可以說“你的方法很好,但有一個人采用了其它的方式也解決了這個問題,我們一起來比比看你們的方法哪個更好吧”,通過這種方式讓激發其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靈活運用生活化的導入方式能夠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提高學生的思維活躍性。
二、依靠生活情境改善教學方式
課程教學的過程,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同樣脫離不開生活常識、生活環境等的滲透,只有將語文教學內容與生活狀態相結合,才能夠幫助學生從個人情感出發,真正實現其對文章思想真諦的理解與感悟,這時候就需要采用一種能夠將語文教學內容與生活相聯系的教學方式,即生活情境教學法。生活情境的創設實際上就是將固定在課文上枯燥單調的文字演化成直觀化、生動化的生活場景,而學生就是這些場景當中的主人公,學生可以在不同的生活場景當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基于不同的身份和處境產生自己的思想,在形成自己思想的基礎上與課文內容相結合,進而產生不同的生活感悟。正所謂“實踐出真知”,學生不需要死記硬背教師講解的知識點,根據個人的切身感受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實現與課文思想主旨的契合,教學效果也就因此事半功倍。
以《兩個鐵球同時著地》這一課文的講解為例,這篇課文的核心思想雖然是對伽利略敢于追求真理精神的贊揚,但其中涉及到一個問題就是兩個不同重量的鐵球從同一高度同時下落是否同時落地,這一問題直接決定了亞里士多德與伽利略的觀點是否正確。對此教師可以安排一個學生拿著兩個重量不同的重物從樓上同時松手使其落下,其余學生在樓底安全地帶觀察這兩個物體是否是同時落地。在學生觀察到“同時落地”的結果之后,教師就可以循序漸進的引入到課文想要表達的思想中,可以以此拋出這樣幾個問題:“亞里士多德可是當時的權威的大哲學家,他說的話都被奉為真理,那么你們覺得像他這樣的偉大人物會說錯嗎”、“伽利略在當時只是一個初出茅廬的小人物,為什么他說的對”、“所以我們應該盲目的相信所謂的真理而自己不加檢驗嗎”,通過這種生活情境教學方式讓學生切身的對課文內容產生深刻理解。
三、利用實踐活動檢驗教學效果
目前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多數教師依舊選擇傳統的教學效果檢驗方式,就是布置日常的書面作業,將學習成效完全局限理論知識層面的檢驗,沒有給學生通過生活實踐活動加深鞏固所學知識、達到學以致用的機會,這種生活層面作業的缺失就容易造成小學語文的教學僵化,培養出缺乏時間能力、不被社會所認可的“書呆子”,為此教師就可以利用生活實踐活動來代替原本的書面作業對學生的學習成效進行檢驗。
以《一串快樂的音符》為例,這篇課文講述的是小音符的善良和快樂以及小音符對他人的關愛讓鎮個世界都快樂美好起來。教師針對這篇課文的作業布置就可以用生活實踐的方式進行,可以讓學生回到家之后用自己能力讓家人快樂開心,并在第二天上課的時候請學生講述自己是如何讓家人開心的,同時教師還可以要求小學生回家向自己的好朋友、家人等更多的人講述這個故事,讓快樂傳遞。這樣實踐活動式的昨夜形式更能夠調動學生語文學習的積極性,同時也能夠減輕學生的體力負擔,一舉多得。
作為一門工具性與人文性兼備的課程,小學語文的教學應當從以往只關注工具性價值的錯誤道路上走出來,兼顧人文性,在向學生傳授基礎理論文化知識的同時,實現其與實際生活的密切聯系,真正讓學生在語文學習中感受生活,在生活中鞏固語文,提高小學語文教學的參與性和效率性。
參考文獻:
[1]張平.小學語文生活化教學策略淺談[J].學周刊,2015,(20).
[2]石艷芬.尋找感性課堂中的生活元素--小學語文生活化教學嘗試與探索[J].讀寫算:教育教學研究,2014,(16).
[3]鄭恩惠.返璞歸真,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小學語文生活化教學的應用探究[J].時代教育,2016,(04).
(作者單位:吉林省四平市第二實驗小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