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問題是數學的心臟”。教師要為學生多創設問題情境,給學生探究數學知識提供充分的機會,讓學生在探索中自主發現數學的本質,從而提高學生理解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關鍵詞:數學問題情境;數學知識本質;有效性;教學策略
一、 問題的提出
課堂導入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是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其中問題情境的有效創設將對學生的學習活動與狀態起著積極的影響。《高中數學課程標準(實驗)》明確指出數學教學要與學生實際緊密地聯系在一起,有效創設問題情境,引發學生主動進行觀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各項活動,從數學的角度去觀察和思考問題,激發學生對數學的興趣,探求數學知識的本質。因此,教師應該充分地去運用數學知識本身所蘊含的生活性、趣味性,并且結合學生的心理特點來精心設計導入情境。
中學數學課堂情境的有效導入不是一件特別容易的事,現實中存在著很多問題。導入方式單一、太注重生活實際就是一個嚴重的問題。主要原因在于,在數學課堂導入情境的創設中,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規律分析很少。這樣,教師就很少能與學生的興趣點吻合,形成能夠反映數學知識本質的問題,從而導致課堂情境缺乏目的性、高效性和靈活性。
二、 數學問題情境的有效創設方法
有效的問題情境應充分體現在“情”和“境”兩個方面,做到情切,境美,理寓其中。其中的“理”就是指的數學知識的本質。一般認為要真正做到有效果,有效率,有后效,必須要遵循情境創設的基本原則:科學性、針對性、主體性和數學化。結合多年的工作經驗,本文總結了中學數學課堂常用的幾種問題情境創設方法。
(一) 溫故知新,引申問題
教師可以通過回顧、溫習已學過的相關知識,充分利用新知識與舊知識的聯結,引申出新問題,引導學生更好的學習。例如,在上《一元二次方程》時,就可以先回顧一下什么是一元一次方程,將一元一次方程的定義說清楚。形如kx+b=0(k≠0)的式子是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再通過類比、歸納結合具體實例引出“何為一元二次方程”的問題。
(二) 循序漸進,巧設問題串
在學生知識和經驗基礎上,考慮學生的認知規律,提出一系列問題,形成問題串,讓學生去思考,去解答,從而引出本節課所要講授的內容。例如,在《絕對值》教學中,我們可以設計以下問題串:
(1)有理數6的相反數是(),-15相反數是(),0的相反數是()。
(2)有理數a在數軸上如下圖所示,則它的相反數可以表示為()。你能把這個數在數軸上畫出來嗎?
你所畫的這個數是正數、負數還是零呢?如果a在數軸上如下圖所示呢?
(3)在數軸上畫出A、B兩點。
A:5B:-5
(三) 故事誘導,形成問題
數學故事、數學典故特別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還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時體現了知識形成的過程,反映了知識點的本質,用恰當的故事來創設問題情境,導入課題,能加深學生對知識的印象。例如,在《對數》教學中,就可以先介紹對數的發明者蘇格蘭數學家納皮爾面對的復雜的計算問題以及他提出對數的歷程。結合歷程,可以設計“如果是你,你會如何改進?”“怎樣將復雜的乘除計算,轉化為簡單的加減計算”等問題,引入本節課。這一方面可以充分調動學生對所學知識的關注與學習熱情,一方面可以豐富學生對數學發展的整體認識。
(四) 巧設實驗,挖掘問題
數學教材中有很多與數學知識有關的實驗素材,通過做實驗創設導入情境,能夠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動手做實驗還能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教師可以根據內容需要進行合理的選用,使學生通過親身實驗進行思考,從而順利的引出新課。例如,在“等比數列”概念教學中,教師與學生就可以在PPT上基于演示實驗:國際象棋棋盤有64格,假如我們在棋盤的第一格內放上一粒麥子,第二格放兩粒,第三格放四粒,如此下去,每一格的數量比上一格增加一倍,把棋盤上所有64格放滿麥粒。挖掘“此時麥粒應該是多少呢?能實現放滿棋盤嗎?”等問題。由此引出本節課所要學習的內容,既增強了學生的情感體驗,又調動學生自主去學習。
其實,問題情境的創設方法還有很多。不管采用哪種方法,只要能全面貫徹啟發式的教學思想,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提高課堂效率,就可以提高數學課堂的教學質量,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綦春霞.初中數學課堂教學設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嚴士健,王尚志.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1)[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
作者簡介:
劉陸平,安徽省合肥市,肥東縣第二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