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強調:引導學生在生活中發現地理問題,理解其形成的地理背景,提升學生的生活品位,增強學生的生存能力。初中地理教學如何體現“對學生的生活有用,對學生的終生發展有用”。突破課堂知識的局限,把生活和抽象的地理教學緊密聯系,讓地理課走進學生的生活實際和生活經驗,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學生的接受能力,進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因此,引導學生把地理知識和生活實際相聯系,積累大量的生活經驗是我們地理教師應該關注的熱點。
關鍵詞:生活化;地理知識;有效教學
讓學生從現有課本對照生活實際汲取養料,是提高學生地理知識的重要途徑。地理教師有責任和義務指導學生充分利用自身的經歷和體驗,尤其是發生在學生身邊的地理事物、地理現象和地理問題,用以刺激學生進行探究的積極性。讓學生走出教材,走出課堂,回歸生活。用看得見,摸得著的生活實際中的地理事物,突破傳統的課堂教學,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解決抽象的地理理論知識,體驗學習的成功和快樂,使學生感受到學習地理并不是枯燥無味,是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這樣可以提高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興趣,進而加強了師生之間的互動,有利于學生對地理知識的掌握。
一、 精心創設面向學生現實生活的地理課堂
從生活中來,到學習中去。初中學生生性好玩,愛玩,活潑,愛表現的心理特性。了解學生的生活經驗,關注學生的現實生活,在教學課堂根據教學內容創設特定的生活情景,把生活世界中事例提供給學生理解和體驗地理知識,而且這些事例應是學生耳熟能詳的,這樣才容易建立起生活和地理知識的聯系,讓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受。
例如:在學習“土地資源的利用類型”,利用學生的生活體驗,設置這樣情景。有四位同學對自己家鄉的描述,你能根據這些描述判斷他們家鄉的土地利用類型嗎?甲:我的家鄉在草原,草原上牛羊成群。乙:我的家鄉在山區,那里森林茂盛,郁郁蔥蔥。丙:我的家鄉在平原,那里地形平坦,是著名的商品糧基地。丁:我的家鄉高樓林立,交通便利,工廠密布。把這些描述再結合教材中的圖片,學生就能直觀地認識土地的利用類型。教師可以進一步引導學生分小組討論,聯系生活實際,很容易就可發現土地利用方式受自然條件和環境的影響,特別是地形和氣候的要素。同時為之后學生理解在利用土地資源時要依據因地制宜的原則,做好了鋪墊。
這樣學生的學習體驗是真實的,對地理問題的理解更加深刻,對學生情感的培養是積極的,可以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參與熱情,提高學生對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深入的感悟,引導學生從生活中發現地理,提取地理知識。喚起學生的求知欲望,同時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二、 利用生活的常識,突破教學難點
生活在現實世界當中的學生,在與社會,自然界,以及與他人時時刻刻都發生著聯系,因此學生已有一定的生活常識,他們對社會,自然界,他人都有自己的感性認識,教學中老師不能局限于教材,脫離生活,而是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來選擇學習的素材。
例如:在學習“地球的自轉”中,首先引導感受,生活中我們感到的是天轉還是地轉?為什么太陽每天都是東升西落?通過這些生活常識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興趣。自然的引入地球自轉的學習。接著利用地球儀演示地球自轉之后,引導學生以一天(24小時)的生活經歷為周期,為什么會有晝夜的變化?是因為地球繞著地軸轉動,面對太陽的一面為白天,背對太陽的一面為黑夜。接著引導學生回顧剛剛結束的里約奧運會,為什么里約奧運會的比賽直播大多都是在北京時間凌晨舉行?在地球儀上標注北京和里約,讓學生認真觀察利用地球儀模擬自轉,通過前面的學習,學生討論之后,很容易就得出是因為自轉導致地球表面東邊的時間比西邊早,進而產生了時差。最后是關于一天之內太陽底下物體(如旗桿)影子長短的變化,利用學生的生活常識提出問題:從日出到正午再到日落,學校操場上旗桿的影子長短發生什么變化?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變化?其實這些都是再簡單不過的生活常識,只要一提點,學生馬上就可以回答。
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把地理知識移植于生活,對于一些難點知識,如果能用生活常識來引導,突破傳統的教學模式,教學中充分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走進生活實際,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體驗來理解抽象的地理知識,自主探究,找出規律,用自己已有的生活經驗構建知識體系。培養了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觀察的習慣,并與課堂上學到的知識加以驗證,讓學生知道學習地理原來也是很有用的,讓學生在學習中體驗成功的喜悅。激發了學生的探究的欲望,激發了學生的思維,并且充分地發揮了學生的主體性,學習也就變得輕松和愉快了。
三、 與時俱進,著眼于學生的未來生活
教學內容如果只關注學生的現實生活世界,這是太過于片面了,應該著眼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現代社會信息發達,知識更新快,21世紀是以知識的創新和應用為重要特征地知識經濟時代,科學技術迅猛發展,使人無法在學校完成今后的生活,工作中所需要的全部知識,因此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讓學生學會學習,培養學生的獨立思維能力,學會思考,“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例如:在學習“日本是一個多地震的國家”,可以把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大地震和2011年3月11日的東日本大地震進行比較,提出問題:為什么日本是一個多地震的國家?(學生回答)位于板塊交界處,地殼比較活躍。然后將兩次地震的傷亡情況進行比較,為什么震級更高的東日本大地震傷亡較少?日本的防震措施和防震意識做得比較好,最后我們可借鑒日本的防震經驗,讓學生進行分組討論:如果我們遭遇地震,在不同的場景下,我們將如何逃生?學生通過教材中的插圖和平時學校進行的演習,踴躍發言,互相補充。這樣既讓學生掌握了所學知識,又學會了在地震中如何逃生的技能。
在教學中模擬生活中的實踐活動,體會地理的應用價值,鼓勵學生參與社會生活的能力,并在實踐活動中去解決地理問題。體會到地理就在我身邊,感受到學有所用的快樂。
四、 關注每一個學生的發展,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
構建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教師要確認師生之間在課堂上的地位是平等的,雖然教師在課堂是主導,但是學生課堂上的主體,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為學生服務的。因此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要能站在學生的角度進行考慮,消除師生彼此的隔閡,用朋友的方式相互交流、互動,共同面對教學中的每一個問題,要開放學生的思維,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和理解,當我們看待同一個問題時,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理解,因為學生有不同的知識背景和思維角度,多一些鼓勵,傳達對學生的信任和肯定,在寬松、民主的課堂氛圍中形成良好的師生關系,教師和學生在教學中相互配合,相互補充和相互促進,做到教學相長,相得益彰。教學中只教師得到學生的認可,才能更好地調控課堂教學活動,促進每一個學生的發展。
在學習“水資源利用中存在的問題”可以在課前讓學生分組調查并在組內進行交流:本小組調查的行業用水中存在著哪些合理和不合理的現象,通過討論寫出節水和防治水污染的建議和措施;各小組把調查的結果在課堂上交流,可由多個學生發言,特別關注后進生的表現,對于學生提到好的建議和措施加以肯定和表揚。本活動主要以培養學生的社會實踐和探究合作的能力,幫助學生在生活中樹立節約用水和保護水資源的意識。
從學生生活實際出發,課堂中教師根據教學內容把現實生活中的地理規律恰如其分地引入,并且做到這些規律都是學生經歷過的,熟悉的,感興趣的,體會到地理與生活的關系,體會到地理就在我們身邊。這樣可以讓學生學得容易,感受到地理的真正價值,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地理的興趣。
參考文獻:
[1]關文信,蘇士成.新課程理念與初中地理課堂教學實施[M].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年5月.
[2]方明.陶行知全集[M].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年6月.
作者簡介:
王周東,福建省三明市,福建省尤溪一中洋中分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