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紅梅
摘 要:分層教學模式的出現,改變了傳統課堂教學形式,顯著提高了教學效率。從分層教學的含義切入,探討了分層教學模式的重要意義、具體實施策略以及對課堂教學產生的影響,目的在于為當下的新課改工作提供借鑒經驗。
關鍵詞:分層教學;教學效率;重要意義;實驗研究
課堂是學生獲取知識的第一陣地,課堂教學效率的高低直接影響學生在校學習的優劣,甚至會對學生的終身發展產生影響。當下的課堂教學活動普遍存在教學隨意性較大、教學目標不能落到實處的問題。為了達到全面提高教學效率的目的,本人在課堂教學活動中采用了分層教學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接下來,我就針對分層教學在課堂活動中運用的相關問題發表一下淺見。
一、分層教學的含義
分層教學指的是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按照教學大綱,從各個層次學生認知實際出發,確定不同層次教學目標,制訂不同層次的教學計劃,給予不同層次的輔導,組織不同層次的測驗,促使各個層次學生在各自的“就近發展區”中得到最充分發展的一種教學模式。一般認為,分層教學模式中的層次指的是優等生、中等生、學困生這三個層次。
二、分層教學的重要意義
早在兩千多年前,我國著名教育思想家孔子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學理念,這同當下新課改所倡導的分層教學具有異曲同工之妙,對于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具有重要意義。
第一,分層教學對于增強學生學習信心具有重要意義。分層教學立足于全體學生的終身發展,強調課堂教學應當滿足每一個層次學生的“就近發展區”。這不僅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和學習心理,還能讓每一個層次的學生都在參與課堂教學活動的過程中獲得自信。
第二,分層教學對于滿足學生個性化學習需求具有重要意義。由于遺傳因素、家庭背景以及個人性格等方面因素的影響,不同學生的發展必然表現出一定的差異,每個人都有相應的個性化學習需求。在課堂教學活動中實施分層教學滿足了不同層次學生個性化的學習需求,符合“因材施教,因人制宜”的教學原則。
三、分層教學的具體實施策略
(一)課堂提問分層
課堂提問分層意味著教師所設計的問題應該處于不同層次學生的就近發展區,盡量激發每一個層次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好奇心,既讓優等生有探究欲望,又讓其余兩個層次的學生有機會參與進來。為了凸顯提問的層次性,可以遵循先易后難的原則,優先讓學困生、中等生回答。例如將一個復雜的大問題拆分為幾個不同層次的小問題,分層設問,層層遞進,進而調動各個層次學生思考問題的主動性以及積極性。
(二)課外練習分層
課堂教學結束之后,教師應當指導各個層次學生進行課后練習,以鞏固課堂新知、提高學習效率。分層課外練習不僅要有面向全體學生的“合”,還要有提優、補差性質的“分”,讓各個層次學生根據自身實際情況選做相應的練習。優等生選做難度較大、要求較高的練習題,中等生選做教材上面的練習鞏固題,學困生選做要求較低的緩坡度題。這種練習設計方式照顧了各個層次學生的實際情況,尤其有助于強化學困生的學習主體意識。
(三)教學評價分層
評價是課堂教學不可缺少的一個環節,教師也一直非常重視教學評價對于促進學生發展、提高教學效率的重要意義。從教學評價的本質上來說,評價的根本目的是矯正、提高,為下一步教學活動提供參考意見。傳統的排名制教學評價方式給學生帶來了很大的壓力,也反映了終結性評價的不足。采用分層教學評價即是要求教師充分考慮各個層次學生原有基礎水平以及發展潛力方面的差異,采用不同的評價標準進行區別化對待,重點是從發展的角度出發,關注各個層次學生近段時間之內所取得的進步,鼓勵學生繼續努力。
四、分層教學模式運用對課堂教學產生的影響
我本人一直積極參與新課改工作,在課堂教學活動中展開了分層教學模式運用的嘗試與研究。在實施分層教學之前,課堂氣氛不活躍,學優生“吃不飽”,學困生“吃不了”,課堂教學進度很難統一。尤其是部分學困生表示:老師在課堂上講的東西我們都聽不懂,雖然有時我們也很想參與課堂活動,可是實在聽不懂,只好放棄了。實施分層教學以后,我能明顯感覺到課堂教學有了極大的改善,各個層次的學生有了相應的學習目標,每個人都有了自己的努力方向。課堂上敢于回答問題的人多了,過去不愿意積極參與教學活動的學困生也開始嘗試獨立思考,學習熱情高漲。課下不少家長反映:孩子的學習積極性被進一步調動,放學回家之后他們主動完成作業,學習面貌煥然一新。
分層教學模式在課堂教學活動中的介入,是全面貫徹素質教育理念、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一條重要途徑,對于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具有積極意義。但是很多教師在參與分層教學實踐的過程中還發現:分層教學理念之下的課堂教學更具科學性,這也意味著備課任務的加重,在時間和精力有限的現實情況下,如何將分層教學模式更好地應用于課堂教學活動中,仍然有待進一步研究。在今后的課堂教學實踐中,本人還將繼續開展分層教學的探索,希望能使分層教學模式更加完善。
參考文獻:
[1]王旭明.分層教學模式的實驗研究[J].教育學報,2012(34):109-110.
[2]黃曉穎.國外分層教學的歷史發展[J].內蒙古科技與經濟,2004(141):87-8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