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瑩
摘 要:小學語文是眾多學科的基礎,其不僅教授學生識字,在閱讀理解的教學中也將為學生傳授一種觀點,看待世界的角度。分析小學語文閱讀理解課堂的教學難點,并針對教學難點分析解決方法,提出解決對策,以期能夠提升小學語文閱讀理解教學質量,強化教學能力。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理解;教學難點;學生
小學語文閱讀理解教學是教師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的重要手段,能夠發揮學生的智力,開拓學生眼界,提升學生品質道德。但在教授過程中,往往存在一定難點,影響教學質量。因此,有必要分析小學語文閱讀課堂的教學難點,并提出優化路徑,才能促進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質量的提高,學生能力的提升。
一、小學語文閱讀理解課堂的教學難點
時代在變革,小學生受到大環境的影響,發生了一定的變化。傳統教學理念與方法已無法適應小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難以吸引學生閱讀興趣,發揮閱讀的重要作用。小學語文閱讀理解課堂的教學難點主要表現在:
師生關系存在隔閡,無法實現有效的交流與溝通;教師為中心的現象仍舊普遍,無法實現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教學方式存在問題,未能適應當前小學生的發展特點;閱讀內容受到約束,難以吸引學生興趣,等等[1]。
二、優化小學語文閱讀理解課堂的有關舉措
(一)豐富教學計劃
教學設計是小學語文閱讀理解課堂的根本,優質的教學設計將大大降低教學難度,提升教學質量。新課程背景下,要求教學活動符合學生的年齡階段以及認知能力。在設計過程中應實現能力與知識的具體化、協同化,將該理念貫穿在教學設計的所有方面。明確教學目標,根據學生基本特點合理選擇教學策略與方法。要掌握學生的實際狀況,分析當前的學習水平、認知能力,進而不斷豐富教學計劃。例如:在講授內蒙古草原生活時,對于高年級的學生要求能夠理解情感美、自然美、人情美等理念。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在文中找出能夠描寫人情美與自然美的有關語句,進而升華到理解草原人們情感的知識點上。但對于低年級的學生而言,其僅能夠理解草原的自然風景,利用擬人化的比喻,感受草原動物的歡樂氛圍。結合多媒體教學設備,利用Flash動畫,將動物歡樂的場景勾勒出來,讓學生自己敞開想象,培養學生自我分析的意識。可見,針對不同年齡階段、不同認知能力的學生,應合理設計教學內容,開展教學計劃。
豐富教學內容,創設有趣的情境來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在興趣的引導下發揮學生自主學習能力,進而排除小學語文閱讀課程中存在的難點。在教師的引導下,將學生引入提前創設的情境中,培養學生持久的學習興趣,構建學習內驅動力。將靜止的閱讀內容生動化,變成活的外部活動,讓學生真正參與到文章中來,親身實踐來感受閱讀中的事件,主人公感受,全面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在閱讀過程中感受到快樂與求知的激情。
例如:在講授《雪地里的小畫家》時,將教室裝扮成冬天的樣子,利用多媒體教學設備播放下雪的畫面。在講臺上布置特制的手工沙子,為小學生提供不同動物的爪印。在保證秩序的前提下,引領學生感受不同動物的爪印形狀,以此了解文章的真正內涵。
再比如,講授《最后一課》時,可將其編排成舞臺劇的形式,讓學生自己編寫劇本。利用舞臺劇演出的形式,感受教師的無奈和主人公遲到的悔恨內心。
(二)培養閱讀習慣
小學生正處在習慣、思想觀念塑造階段,教師應充分抓住機遇,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積累閱讀內容,強化閱讀能力。語文的學習從來都不是一朝一夕之事,需要長時間的積累與學習,才能不斷提升自我內涵,提升語文素養,閱讀學習亦是如此,需要學生通過平日的積累,掌握字詞句的含義,通過文章內涵升華自身感悟。故此,教師應有意識地培養學生閱讀習慣,并引導學生正確閱讀。即,在閱讀過程中利用批注的方法增強閱讀能力,根據學生年齡階段與知識基礎區域,對閱讀過程中未能真正了解的詞句、短語等作出標記,并將其中優美的語句記錄下來,留為己用。亦可針對文章中所出現的成語、歷史故事等,即時查找有關資料,或詢問教師等,記錄在案。例如:《霧凇》的文章中,應將霧氣繚繞、寒風吹拂等優美語句記錄下來,并查閱陌生字詞,豐富學生的生詞含量[2]。
同時,可在班級固定位置設置書刊一角,讓學生在課余時間,或專門提供一節閱讀課,選擇自己所喜歡的書刊閱讀。要求閱讀結束后寫出有關感悟,或收集優美詞句。以該種方式不斷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增強閱讀能力,以便在實際的閱讀課程中能夠提高閱讀能力。
綜上所述,本文主要闡述優化小學語文閱讀課程的有關路徑,得出,應合理設計教學計劃,利用情境吸引學生閱讀興趣,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促使閱讀課堂多樣化,同時應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在閱讀過程中強化詞句積累能力。
參考文獻:
[1]李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現狀分析與改進策略探討[J].經貿實踐,2016(24):191.
[2]田貴玲.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情境創設的藝術性與實效性[J].中國校外教育,2016(4):62.
編輯 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