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明
摘 要:數學是與人類生存發展息息相關的應用型學科,“來源于生活并且服務于生活”是數學學科最大的魅力。小學階段恰好是小學生探索生活和學習數學知識的最初階段,而小學數學課本中所教授的數學知識與生活常識有著密切的聯系,因此,實現構建生活化的小學數學課堂,實現小學數學教學的生活化,不僅是小學數學課程標準的要求,也是小學數學課程教學自身發展的需要。
關鍵詞:小學數學;生活化;課堂教學
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社會對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小學階段作為人才培養的基礎階段,對培養創新型、實踐型的人才的培養越來越重視。而小學數學作為一個培養人的思維能力和科學素養的基礎性學科,理應順應時代和社會的潮流,努力摒棄傳統老舊的教學方式,探索更具創新意義的教學方式,構建生活化的小學數學課堂;努力創建數學知識和生活經驗之間的聯系,幫助學生實現生活經驗和數學知識之間的遷移,將機械的數學知識用生活中靈動、有趣便于理解的事物包裝后傳遞給學生,讓學生在日常生活的情境中掌握數學知識。這樣不僅提高了學生的數學知識學習效率,也促進了學生對生活知識的探索。那么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我們該如何實現數學教學的生活化呢?下面我將結合教學實際從以下三個方面對該問題展開具體的敘述。
一、課堂導入生活化
課堂導入是課堂教學的最初環節,也是課堂基調的奠定環節,有什么樣的課堂導入就會有什么樣的課堂教學。因此,要想構建生活化的小學數學課堂就要實現數學課堂導入的生活化。用生活化的教學問題,構建生活化的課堂教學情境,進而能夠在學生熟悉的情境中,充分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提升學生的課堂學習效率。
例如:在“兩、三位數乘一位數”的課堂教學過程中,我為學生設計了這樣一個課堂導入情境:
周末了,前山小學組織336名學生去春游,學校一共租了6輛大巴車,每輛大巴車可以坐56人,請問這6輛大巴車能夠容納本次參加春游活動的所有學生嗎?
在接下來的教學過程中,我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討論該問題,很快學生都得出了該問題的解法:先用56乘以6,再將得到的數字與336比較大小。但是學生都不知道56乘以6該怎么運算,于是,我為大家講解了如何用豎式計算56乘以6。
在上述教學過程中,我以春游這一生活化的情境導入課程教學,并以“座位夠不夠”這一生活中常見的問題引出對“列豎式”這一數學運算方法的講解。在這一教學過程中,對列豎式這一知識點的學習不再是我要教,而是學生需要去學,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升了課堂教學質量。
二、課堂教學探究化
課堂教學是數學知識傳授的主要過程,也是生活化小學數學課堂構建的主要環節。小學生正處于人生的初級階段,對周圍的一切都知之甚少,充滿著好奇,因此小學生對生活認知的過程從本質上來說也就是小學生對生活探究的過程。因此,要構建生活化的小學數學課堂,我們不妨從課堂教學入手,提高數學課堂教學的探究性,讓學生在生活化的探究過程中掌握數學知識。
例如:在“平移、旋轉、對稱軸”這一課的“平移”知識點講解過程中,我先向學生依次出示了三個運動的畫面(運動的火車、電梯和上升的國旗),然后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討論這三種運動有什么共同的特點。學生很快得出了這些圖像之間存在著平移的關系。接著我又讓學生試著列舉生活中常見的平移現象。
在這一課堂教學過程中,我通過引導學生對生活中常見的三種運動現象進行觀察分析,并以小組為單位對該問題進行探究,幫助學生形成了對平移知識的基本認識,實現了課堂教學的生活化、探究化,促進了高效課堂的構建。
三、課后作業實踐化
課后作業環節是學生對課堂知識的鞏固環節,也是課堂教學過程的延伸環節,在整個課堂教學過程中占據著重要地位。但是,在以往的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對課后作業環節抱以輕視的態度,認為該環節是課堂教學的贅余部分,甚至把留作業當作懲罰學生的手段。在這樣的狀態下,布置的課后作業枯燥、無味、缺少創新性,以至于學生對作業完成的積極性不高,甚至敷衍了事。要構建生活化的小學數學課堂,就必須要打破這一教學現狀,以實踐化的課后作業,幫助學生鞏固課堂知識。
例如:在“克與千克”的課堂教學過程中,為了提高學生的作業完成積極性,我為學生布置了一項“幫媽媽采購”的課后作業。讓每位學生回家后協助媽媽購置蔬菜、水果等商品,從生活的角度切實感受克與千克這兩個重量單位的實際意義。
這一課后作業的布置打破了傳統教學中課后作業的紙質化的傳統,提高了課后作業的實踐性,既幫助學生復習鞏固了所學知識,又鍛煉了學生的生活技能,促進了學生的全面發展。
總之,數學與生活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生活化的教學方式在數學學科中的運用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數學教學生活化是現階段數學課程教學的主要發展方向,也是每一位小學數學老師共同的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葉亞軍,周虹,彭志敏.論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的實施策略[J].文學界(理論版),2012(10):395,397.
[2]李滿倉.淺論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0,26(2):4-6.
編輯 郭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