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國保險業起步較晚,與城市保險相比,農村保險市場發展緩慢。本文將我國農村保險市場的演進過程分為萌芽、起步、復蘇、快速發展四個階段,然后從需求和供給兩個方面,對我國農村保險市場發展的影響因素進行了分析,最后從財產保險、人身保險和涉外保險三個方面指出我國農村保險市場的未來發展潛力。
關鍵詞:農村保險市場 影響因素 發展潛力
農村金融是現代農村經濟的核心,我國政府歷來重視農村金融問題。農村保險作為農村金融體系和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促進農村金融發展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改革開放以來,隨著農村經濟的迅速發展和農民收入的大幅增加,農村保險市場需求日趨旺盛,保費規模逐年增長,覆蓋面逐步拓寬,農村保險取得了巨大成績。隨著“三農”問題日益突出,建立以服務“三農”為主體的農村保險保障體系成為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發展現代農村保險市場,對防范化解農業生產風險、穩定農民收入,建立健全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全面深化農村保險業改革,繁榮農村保險市場,提升我國保險業整體發展實力與核心競爭力,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具有重要意義。
一、農村保險市場概述
(一)農村保險的含義
所謂農村保險是指在鄉鎮、鄉村地區為了服務于農業生產、農民生活和農村社會經濟而開辦的各類政策性和商業性保險,包括所有面向“三農”開辦的各類財產保險和人身保險。農村保險是一個地域性的概念,是保險公司專門針對農村保險市場需求開發的各類險種,即保險公司通過收取保費的形式,用于補償因自然災害和意外事故造成的損失,或在人身保險事故(包括因死亡、疾病、年老)發生時給付保險金的一種經濟補償制度。
農村保險是我國一項基本的社會經濟制度,是加強農村金融體系建設的重要環節,也是我國當前最基礎、最重要的民生問題之一。近些年,我國農村保險市場迅速發展,農村社會保障制度不斷完善,基本形成了以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農村最低生活保障、五保供養、農村醫療救助等為主要內容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此外,商業保險作為社會保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科學有效的風險管理,為廣大農民提供包括農業、失地、養老、醫療、意外、子女教育等在內的多種保險保障,對豐富和完善我國社會保障體系發揮了重要作用。
(二)現代農村保險的含義
現代農村保險強調“現代”一詞,是相對于傳統農村保險而言。傳統農村保險是計劃經濟體制下實施的一種社會保障制度,具有顯著的時代特征。隨著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推進,農業市場化程度不斷提高,傳統農村保險的社會保障功能日益弱化,農村醫療、養老、子女教育等問題日漸凸顯。現代農村保險是在傳統農村保險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它轉變了農村保險的傳統業務拓展模式,是對傳統農村保險的深化和發展。隨著信息技術的進步和互聯網的普及,互聯網保險作為一種全新的銷售模式在城市和農村推廣,保險內容更加豐富,險種更加細化。現代農村保險更符合當前農村發展實際,滿足農民多元化、多層次的保險需求。
隨著農業現代化進程的加快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推進,我國農村發展的內在條件和外部環境發生了深刻變化,傳統農村保險不能滿足農民日益增長的保險需求。與傳統農村保險相比,現代農村保險能更好地適應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新形勢、迎合農業現代化和市場經濟發展的新要求,建立能充分發揮經濟補償、資金融通和社會管理功能的農村風險管理體系。發展現代農村保險,對實現農業產業轉型升級、推動農村經濟健康發展、農民持續增產增收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
(三)農村保險市場的概念
保險市場有廣義與狹義之分,狹義的保險市場是指保險商品交換的場所;廣義的保險市場是指保險商品交換關系的總和。農村保險市場是保險企業在農村地區開展保險活動的一系列關系的總和,包括農村財產保險市場和農村人身保險市場。
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農村保險市場得到了較快發展,保險機構網點迅速增加,營銷隊伍不斷擴大,保險產品種類不斷豐富。但與城市保險市場相比,我國農村保險市場建設相對落后,市場發展水平較低,保險需求與供給嚴重不平衡,不能滿足“三農”發展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農村社會經濟的發展。
二、我國農村保險市場的演進過程
由于我國保險業起步較晚、基礎薄弱,農村保險發展水平較低,保障能力較弱,因而,我國農村保險市場的發展大致可以以1978年為界分為四個階段。
(一)20世紀80年代農村保險的萌芽階段
1980年我國開始恢復國內財產保險業務,1982年恢復國內人身保險業務。在計劃經濟體制下,政府建立了部分鄉鎮保險服務機構,保險業務是在政府政策的統籌下進行的,保費收入主要是政策劃撥的經營收費方法,保險業由中國人民保險公司獨家壟斷經營,險種單一,保險業務發展緩慢,規模較小。由于農村保險的經營利潤較低,保險公司對農村保險業務的涉足較少,缺乏對農村保險知識的宣傳,對農村保險市場的開發不足。農民由于整體文化水平較低,對保險知識了解甚少,對風險的防范仍處于原始狀態。另外,在我國部分地區,農民的溫飽問題尚未解決,或還處于溫飽邊緣,生活的窘迫使他們沒有多余的資金用來購買農村商業保險。農村保險業務的發展處于萌芽階段。
(二)20世紀90年代農村保險的起步階段
20世紀90年代,隨著我國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體制轉型,保險經營也呈現多樣化和專門化趨勢。保險公司數量逐漸增加,保險業務開始精細化,險種多樣化。政府加大了對農村保險的支持和扶持力度,出臺了一系列相關配套優惠政策,激發農民的保險意識,鼓勵保險公司積極開發農村保險市場;保險公司也加快了保險體制改革和產品創新,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財力開發農村保險市場;農民對保險形成了粗淺的認識,保險意識有了明顯進步,部分農民已開始購買保險。我國農村保險進入起步階段。
(三)20世紀90年代末農村保險的復蘇階段
1996年以來,為了適應經濟全球化和國際經濟一體化,國有保險公司開始與國際保險業接軌,實行財產保險與人壽保險的分業經營。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政府對保險業的行政干預減少,通過市場調節合理配置保險資源,保險市場主體不斷增加,保險業的競爭趨向合理化。保險市場的同業競爭激發了農村保險市場的活力,農民對保險的認識更加深入透徹,購買保險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有了很大提高。保險公司的工作重點開始由城市向農村地區轉移,本著“走進農村、貼近農民、服務農戶”的經營理念,對農村保險市場展開深入調查,了解農戶的真正需求,加大農村保險的宣傳力度,讓農民了解農村保險究竟保的是什么、怎么保、有哪些險種、參與農村保險有哪些好處等。我國農村保險進入復蘇階段。
(四)2000年以來農村保險的快速發展階段
2000年以來,城市保險市場經過多年的開發,保險深度和保險密度已經達到了一定水平,而農村保險市場發展滯后,有待進一步開發。保險公司開始轉戰農村保險市場,力求將農村保險作為新的業務增長點。近年來,隨著農村義務教育的普及以及農民文化水平的提高,保險在農村得到了廣泛認識和普及。隨著社會主義新農村與全面小康社會的推進,中國經濟步入新常態、新階段,農村保險將出現新的增長極,呈現一系列新的發展態勢:保險運營模式將面臨新變革,如互聯網保險的出現;保險公司組織形式呈現多元化,由原來的只有國有保險公司到國有獨資公司、股份有限公司;保險市場格局出現質的變化,由壟斷向壟斷競爭格局轉變。我國農村保險進入了快速發展階段。
三、我國農村保險市場發展的影響因素
(一)影響農村保險需求的因素
保險需求是指在一定的費率水平上,保險消費者從保險市場上愿意并且有能力購買的保險商品數量。保險需求是消費者對保險保障的需求量,可以用投保人投保的保險金額總量來計算。隨著農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保險意識的增強,我國農村保險市場得到了一定發展,保險需求不斷增加,農村保險市場蘊藏著巨大發展潛力。影響農村保險需求的因素主要有:
1.風險因素。保險需求存在的前提是風險的客觀存在。保險需求總量與風險因素存在程度成正比,風險因素存在的程度越高,范圍越廣,保險需求總量就越大;反之,保險需求總量就越小。我國是農業大國,自然災害的頻繁發生給農戶帶來巨大損失,投保農業保險成為減少農戶損失、保障農業生產穩定的必然選擇。我國農業保險基層服務網點已覆蓋全國的48%的行政村,保險產品不斷創新,保險廣度和深度不斷拓展。目前,我國已成為亞洲第一、全球第二大農業保險市場,成為農業保險大國,到2020年,實現向農業保險強國的轉變。
2.農村居民收入水平。保險是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并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而發展。建國初期,我國農村經濟落后,農民收入水平低,購買保險的經濟能力十分有限。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政府實施了一系列促進農業增產、農民增收的優惠政策,農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隨著農民收入水平的提高,除去基本的生產生活開銷,多數農民有了一定數額的存款,具備了購買商業保險的物質基礎,從而對保險的需求總量增加。
3.人口因素。人口因素包括人口總量和人口結構。人口總量與保險需求呈正比,在其他因素不變的條件下,人口總量越大,對保險的需求總量也越大,反之則越小。我國農村地域廣闊,農村人口眾多,隨著農村土地的減少和人口老齡化的加劇,醫療和養老問題日益突出,農村保險擁有廣闊的市場和發展潛力。人口結構包括年齡結構、職業結構、文化結構、民族結構,不同的年齡風險、職業風險、文化程度和民族習慣,對保險商品的需求也不同。
4.保險商品價格。保險商品的價格即保險費率,即應繳保險費與保險金額的比率。保險費率是保險人按單位保險金額向投保人收取保險費的標準保。險費率與保險需求一般正比,即保險費率越高,就會增加投保人的負擔,保險需求越小;反之,則越大。隨著保險費率市場化的發展,我國監管部門不再制定保險費率,而是由保險公司按照一定的原則和程序自定費率。我國農村保險險種較多,不同險種要按照各自的保險條款和標準制定,由于許多保險企業缺乏開展農村保險的經驗和技術,因此在費率厘定和保險責任的確定上存在較大困難。
(二)影響農村保險市場的供給因素
保險供給是指在一定費率水平上,保險市場上的保險企業愿意并且能夠提供的保險產品數量。保險市場供給可以用保險市場上的承保能力來表示,它是各保險企業的承保能力之和。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保險業迅速發展,農村保險市場也得到了一定發展,農村保險市場規模擴大,為了滿足農村日益增長的保險需求,保險供給不斷增加。影響農村保險供給的因素主要有:
1.保險供給者的數量。通常情況下,保險供給者的數量越多,保險供給量越大。長期以來,由于我國農村保險成本高,市場風險大,技術不成熟,缺乏經營管理經驗。加上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的頻繁出現,加大了保險機構的對損害賠償的界定難度。目前我國農村保險的市場主體以人保、中華為主的國有企業,基層網點較少。農村保險的特殊性使一些規模小、資產少、剛起步的保險企業不能在短期內獲得利潤,保險收益的不確定性使它們不愿涉足農村保險,只有少數大公司有能力且愿意開展農村保險,從而導致農村保險供給主體數量偏少,農村保險市場缺乏競爭性。
2.保險成本。保險成本是指保險公司在一定期間內經營保險業務所發生的各項支出,主要包括賠款、工資、傭金、房租、管理費等。對保險人來說,如果保險成本低,在保險費率一定時,利潤就越多,那么保險人就會擴大保險業投資,保險供給量增加。因此,在一般情況下,保險成本與保險供給成反比,即保險成本越高,保險供給就越少;反之,保險供給就越大。與城市保險相比,我國農村保險市場發展緩慢,保險產品開發技術難度較大,展業成本高,不同險種的保險費率厘定困難,使得開展農村保險的成本增加。
3.保險市場競爭。保險市場競爭對保險供給的影響是多面的,一方面,保險競爭會引起保險公司數量的增加或減少,但總的來說會增加保險供給;另一方面,保險競爭促使保險人改善經營管理,提高服務質量,開發新險種,從而擴大保險供給。長期以來,我國保險公司以城市為中心的發展戰略,導致農村保險市場競爭程度較低。農村保險產品單一、服務同質化、低價競爭,成為制約農村保險市場發展的重要障礙。少數保險機構為了片面追求經濟利益,故意夸大保險產品功能,淡化對客戶的不利條款,欺騙農戶進行投保,擾亂了保險市場秩序,挫傷了農民的投保積極性。保險同業之間的盲目、無序競爭,不僅損害了整個保險行業的利益,而且損害了投保農戶的利益,阻礙了農村保險市場的健康發展。
4.政府政策。政府政策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農村保險業的發展,如果政府對農村保險采取扶持政策,則保險供給增加;反之,若政府采取限制性政策,則保險供給減少。我國農村保險方面的法律法規不完善,缺乏支持農村保險發展的長效機制,制約了農村保險市場的發展。為了規范我國農村保險市場,政府應出臺一系列優惠政策,加大對農村保險的財政補貼力度,為農村保險市場發展提供制度保障。
四、我國農村保險市場的未來發展潛力
我國農村保險市場發展處于初級階段,無論從解決“三農”問題的角度,還是從農民對保險需求的情況考慮,開發農村保險市場已成為必然選擇。我國農村保險市場潛力巨大,農村市場將成為未來保險競爭的主戰場。在“十三五”規劃的開關之年,保險公司要抓住有利機遇,大力開拓農村保險市場,推進農村保險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做好做大農村保險市場這塊“蛋糕”。
(一)財產保險潛力巨大
1.農業保險。一方面,隨著全球厄爾尼諾現象的出現,極端氣候現象頻發導致我國自然災害逐年加劇,給我國農業生產尤其是糧食生產帶來了嚴重影響。由于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弊端,農戶的分散經營無力承受天災帶來的損害,應通過保險合同把眾多分散農戶的資金以保費形式聚集起來,發揮經濟補償職能,保障農業生產安全。另一方面,隨著我國種植業結構的調整,經濟作物種植面積不斷擴大。近年來,農村一些商業性較高的行業,如蔬菜大棚、水果種植、水產養殖、畜禽飼養等行業發展較快,其經營者的保險意識較強,參加保險的愿望更強烈,為農業保險的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
2.農村家庭財產保險。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使農戶成為獨立的經營主體,有利于調動生產積極性,實現資產的積累。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農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農民積累了一定數額的自有資產。據農業有關部門統計,2015年全國農戶自有固定資產19061億元,比上年增長30.8%。目前,中、高檔家用電器在經濟發達地區的農村已經相當普及,大屏幕彩電、摩托車、小汽車、高檔家具等逐漸走進許多農村家庭。與城市家庭相比,農村家庭財產保險標的的構成更加豐富,不僅包括房屋、家具、服裝、家電等日常用品,農機具、糧食、農副產品等也可以成為保險對象,為農村家庭財產保險提供了廣闊空間。
3.鄉鎮企業財產保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鄉鎮企業異軍突起,得到了長足發展,為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鄉鎮企業作為統籌城鄉發展的重要力量,在服務“三農”,推進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隨著鄉鎮企業產權制度的變革,經營者的激勵和約束機制日益完善,企業家會更加重視企業財產風險的防范,這必然帶來企業財產保險的相應增長。
4.農村機動車保險。改革開放30多年來,農村面貌和農民生活發生了日新月異的變化,其中一個顯著現象就是農村機動車保有量的迅速增加。根據國家統計局有關數據,2016年我國農村居民每百戶家用汽車擁有量17.4輛,同比增長31.3%。廣大農村地區蘊藏著巨大的保險市場:一是農村家用汽車將成為第一大車險客戶。隨著收入的增加,農民的購車愿望更強烈,農村家用汽車保有量的增加,對交強險的需求隨之增加。二是農村貨運車輛保險需求強烈。農村營運貨車一般經營規模較小,風險承受能力弱,要求保全保足,續保及時。三是農村“五小車輛”保險需求數量大。目前“五小車輛”參保量為35%,其中拖拉機和摩托車審驗率較低,拖拉機交強險由于有政府補貼,投保率高一些,摩托車上牌率低,大多不買保險。隨著國家政策扶持力度的加大,農村新型機動車的出現,又會產生新的保險需求。
(二)人身保險需求強烈
人身保險的資源是人,我國是農業大國,全國13多億人口中,有10億多在農村。與城市居民相比,我國農村社會保障體系不完善,許多農民尚未被納入社會保障體系范圍。我國農民以家庭為單位分散經營,農業抗風險能力差,迫切需要農業保險提供保障。改革開放以來,隨著農民收入水平的不斷提高,在思想觀念、生活方式、消費理念等方面都有了很大轉變,更加重視人身風險的防范。尤其是東南沿海等經濟發達地區的農村,通過購買人身保險來獲得經濟賠償已成為農民消費的一種時尚。此外,從投保繳費能力來看,農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一部分農民已經具備了購買商業保險的經濟能力。可以說,我國農村蘊藏著巨大的保險資源。
(三)涉外保險條件日益成熟
自我國加入WTO以后,進出口貿易逐步增長,農村參與的國際經濟活動日益頻繁,農村經濟在資金、人力、技術、產品銷售等方面,都逐步與國際接軌。隨著外資企業的涌入以及勞務輸出、技術改造、旅游等活動的增加,涉外保險日益活躍。越來越多的國內外客戶要求保險公司根據國際保險慣例,積極為國外的資金、技術、人才和設備進入農村提供配套的保險服務,同時為農村地區的產品、技術和人才走出國門提供相應的保險保障,開辦涉外保險的條件日趨成熟。
參考文獻:
[1]田芳.我國機動車保險費率市場化問題的研究[D].天津:天津大學,2006.
[2]宋安順.中國農村保險市場差異化競爭研究[J].經濟與管理,2011(12).
[3]國家統計局.2015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EB/OL]. http://www. changsha. gov. cn/xxgk/szfgbmxxgkml/szfgzbmxxgkml/skjj/tjsj_454/zxtjbgnj_456/201604/t20160408_899744.html,2016—03—07.
[4]張曉霞.從農村家用汽車保有量看消費[EB/OL]. http://www. sohu. com/a/125127465_531786,2017—01—25.
[5]許鑫.山東省農村人壽保險市場研究[D].泰安:山東農業大學,2008.
[6]李新光,戚振宇,蔡珊珊.推進農業保險供給側改革思考——以吉林省為例[J].中國經貿導刊,2018(02).
[7]張天琴.縣域保險市場營銷現狀及策略建議[J].中國經貿導刊,2018(26).
〔本文系安徽省高校人文社科重點項目“安徽低碳產業發展的科技金融支持體系研究”(項目編號:SK2017A1019)、安徽省高校人文社科重點項目“安徽省農民專業合作社融資困境及破解途徑”(項目編號:SK2017A1014)階段性成果。〕
(賈林娟,安徽廣播電視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