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濤 王壽輝
摘 要:隨著國家對高等教育體育工作重視程度的不斷提高,我國對高等教育體育設施的資金投入也越來越大了,使得高等院校體育教育工作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繁榮景象,如何管理好、使用好體育教育國有資產設施、資金,成為高等院校體育部門國有資產管理的熱點問題。本文通過文獻資料、問卷調查、觀察、訪問等方法,就當前高校體育部門國有資產流失問題,針對流失途徑、流失因素及治理對策等三個方面展開研究。經過研究、分析得出高校體育部門國有資產流失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問題根源在于主管部門、使用單位及使用人重視程度、后續維護資金的籌措及使用、管理人員責任意識培養與監督等三個方面。文中提出了一些相應的建議和措施,便于相關管理部門能夠有效地管理國有體育設施及資產,進而更好地開展高校體育教學、教研活動,達到為師生服務的目的。
關鍵詞:高等院校;體育國有資產;流失途徑;治理對策
高等院校體育國有資產是高等院校開展各項體育教研活動、體育群體工作的物質基礎,是我國當代大學生健康生活的有力保證。根據國家國有資產管理局關于《國有資產產權界定和產權糾紛處理暫行辦法》以及國家國有資產管理局、財政部關于《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管理辦法》的相關規定,高等教育體育國有資產是指高等院校體育事業部門占有、使用的,法律上確認為國家所有,能以貨幣計量的各種經濟資源的總和。其中包括高等教育主管部門劃撥給高校體育部門的資產,高校體育部門按照國家、學校政策規定運用體育教育資產進行收入而形成的資產,以及接受捐贈和其他經法律確認為國有的資產。高校體育部門國有資產的基本表現形式為:固定的體育場地設施、體育器械器材等固定資產,劃撥經費、專項使用資金、組織收入等流動資產及體育無形資產和其他資產等形式。如何管理好、使用好高等教育體育國有資產設施、資金,成為高等院校體育部門國有資產管理的熱點問題。經過研究、分析得出高校體育部門國有資產流失原因是多方面的。所以,在高校體育國有資產管理工作中能否準確找出影響體育國有資產流失的途徑及成因,并且根據管理工作中遇到的重點、難點問題,采取相應的方法和措施對高校體育國有資產進行維護及利用,更好地為師生及教研活動服務,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研究對象與方法
研究對象
首都體育學院、河北大學、南京大學、中國科技大學、廈門大學、三江學院、中國人民大學、清華大學、河北理工大學、河北農業大學、廣州軍事體育學院等60所高等院校的體育國有資產管理部門。
研究方法
第一,文獻資料法。通過參閱有關的論文、論著,查閱政策法規性文件,了解當前我國在國有資產管理、國有資產法律法規、高等教育國有資產管理使用的有關政策、法規和文件精神;搜集與國有資產及高校體育國有資產有關的統計材料,結合目前高校的實際問題,對資料進行分析研究、歸納總結。
第二,問卷調查法。根據研究內容制定調查問卷,向首都體育學院、南京體育學院、南京大學等60所高等院校發放問卷,回收57份,回收率95%,有效問卷57份,占總人數的95%。
第三,訪談法。通過訪談部分在寧高校體育國有資產管理工作的管理人員以及其他國有資產管理工作相關領域專家,聽取其有關意見和建議,向他們了解國有資產管理過程中的相關實際問題,并進行收集和整理,予以歸納。
第四,邏輯分析法。在研究過程中采用歸納、演繹、類比、綜合分析等邏輯方法,對調查所取得的數據及訪談資料較深入地進行對比并探討,推導出相應的結論并在此基礎上提出合理而科學的建議。
分析與討論
高校體育部門國有資產流失現狀
在發放的60所高等院校中,有57所高校的體育資產管理部門接受了本項調查,調查結果顯示:認為當前高校體育部門國有資產流失總體狀況很嚴重的有3所,占5.3%;認為較嚴重的有18所,占31.6%;認為不嚴重的有36所,占63.1%。從高校的類型上來看,認為流失較嚴重的高校主要集中在綜合類及985、211院校,而體育專業類院校及部分規模較小的專業類院校認為流失不嚴重的占多數。
通過比對說明:有21所高校體育資產管理部門認為高校體育教育國有資產流失現象存在;當前高校體育國有資產管理流失狀況可能與高校規模發展過快、管理手段及水平不能及時有效地跟進有關。加強體育教學國有資產利用開發是為了盤活高校體育國有資產,與加強體育教學國有資產管理在目標上是一致的。通過調查,有36所高校沒有對國有資產進行開發利用,占調查總數的63.1%,其余21所高校對國有資產進行適當開發,占調查總數的26.9%。
目前,在實踐中阻礙國有資產開發保值增值的問題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體育國有資產產業開發加大了高校職能部門國有資產管理的難度。
第二,高校資產管理方式、現行制度體系無法適應和調解在產業化實踐中國有資產管理出現的新問題。
第三,學校體育資產管理職能部門分散且具有不確定性,有的高校體育國有資產管理權限在體育部門,而體育部門作為教學主導型部門往往在實際工作中由于管理權限的限制,受制于其他學校有關行政管理機構,各種協調及審批無形中加大了管理工作的難度和國有資產開發的力度;而有的高校則將體育國有資產的管理權限下轄給行政管理機構,在不同程度上明確了體育國有資產的管理權歸屬問題,但行政機構的管理由于受到行政及審批制度上的眾多限制,又完全限制了國有資產的開發及增值,加之缺乏體育相關人才,造成國有資產流失成為一種必然。
第四,學校國有資產管理制度滯后,體育國有資產產業化后新制度建立不完善且尚未形成,成為眾多高校體育國有資產開發滯后的主要成因。
綜上所述,高校體育國有資產管理,尤其是對經營性國有資產的管理,由于管理制度及體制上的限制出現管理職能不明確、缺乏相應管理制度,而這一切又是由于高校體制管理及制度滯后于高校體育產業發展實踐造成的。當然,隨著國有資產開發與高校管理制度創新的不斷磨合和完善,以上的問題也將迎刃而解了。
高校體育部門國有資產流失途徑
為了解當前高校體育資產流失途徑,根據回收的57份有效調查問卷的調查統計結果顯示,高等院校體育國有資產流失途徑主要集中在:體育國有資產購買與使用、報廢過程中的管理與監控;體育國有非經營性資產轉經營性資產的后期維護以及管理;創收收入的分配制度管理體系不明確,缺乏相應的管理制度及制約機制。
其中,體育國有資產主管部門對體育國有非經營性資產轉經營性資產后的后期維護以及管理不嚴、處置不當,被認為是當前高校體育國有資產流失最嚴重的環節。通過走訪和調查,我們發現出現這種狀況有以下幾方面原因:第一,很多單位在體育國有非經營性資產轉經營性資產后,將注意力轉移到如何進行開發經營,以及從節約成本的角度對國有資產采取基本手段進行維護和保養,減少了對設備器材維護成本的投入,造成很多體育設施過早地報廢而造成流失。第二,由于高校現行體制及性質下很難抽出相當的人力和時間對體育國有器材進行監管和維護,造成部分管理地帶真空、設備丟失及老化,造成體育國有資產流失。第三,體育國有非經營性資產轉經營性資產后,很多教學使用的資產無法轉化為可經營性資產,長期地閑置和存放,缺乏必要的保養及管理,這也是造成體育國有資產流失的主要途徑之一。
在購買與使用、報廢的管理與監控過程中國有資產的流失主要表現在:高等院校目前所采用的國有資產管理機制以集體采購、劃撥使用及統一報廢的行政審批制度為主要管理手段,但由于高校人多、事雜、使用頻繁、使用面廣的特點,因而無法面面俱到,對體育國有資產購買后以及在國有資產處置、調撥、轉讓、報損、報廢等環節上手續不全,管理不嚴,監控無力。這樣就造成了重復購買、在使用過程中大量丟失、人為損壞及報廢途徑多樣化、缺乏監管等方面的諸多問題,造成體育國有資產流失。
轉經營后創收、收入的分配管理過程中國有資產流失主要表現在:由于其高等院校的特殊屬性及性質,部分高等院校為進行創收活動而設立經營實體時,往往其占用的國有資產無法按照正常程序和按規定進行產權登記或申報工商登記,這樣就出現了對實行企業化管理獨立核算的經營實體缺乏必要的監管及相關備案,出現了對經營性資產不征收或少征收國有資產占用費的現象。部分高等院校出于本單位利益考慮,對開展經營性的活動收入不按財務部門的規定執行財務預決算,隨意提高本單位職工的福利;在開展承租業務中,所簽合同中未列入國有資產保值增值內容和違約責任,致使合同糾紛出現后,部分國有資產得不到應有的保護。
結論和建議
結論
第一,高等院校體育國有資產流失現象的確存在,如不加以重視,國有資產流失現象將更加嚴重。
第二,當前高等院校體育國有資產流失途徑主要集中在:1.體育國有資產購買與使用、報廢過程中的管理與監控。2.體育國有非經營性資產轉經營性資產的后期維護以及管理。3.創收收入的分配制度、管理體系不明確,缺乏相應的管理制度及制約機制。
建議
第一,從根本入手,推進高校體育國有資產產業化改革,推進國有資產增值保值產業化進程,明晰管理部門職能及權限,明確責任制,將高等院校所占用國有體育資產的完整與安全及經營性資產的保值、增值任務列入年度工作計劃,并作為年終考核目標,也作為各級干部政績、業績的重要指標,增強其約束力。第二,政企分開,明確高等院校體育國有資產產業化改革路線,成立高等院校專業體育國有資產經營性管理組織,明確以國有體育資產保管、使用、安全及經營性資產保值、增值為組織目標的組織責任和組織性質,確保管理組織的目標明確性。第三,加強高校間管理組織的交流學習,并成立高等院校體育國有資產保護、利用及產業開發協會,以協會為平臺規范高校間體育國有資產管理手段及統一相關高校體育國有化資產開發利用的相關政策法規及標準的制定。第四,健全高等院校體育國有資產的日常管理體系,如:建立健全資產購置制度;建立崗位責任制,誰使用誰負責;強化體育國有資產使用功能的保護、開發與利用,最大限度地對體育國有資產潛力進行挖掘。第五,重點加強對非經營性資產轉經營性資產的管理及評估,按照《國有資產評估管理辦法》進行評估,核定其價值量,并以此作為占有、使用該部分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考核基礎。第六,由于高等院校的特殊性,在國有資產增值、保值、開發、利用的同時還應堅持為廣大師生員工服務為目的的服務原則,在做好體育國有資產開發的同時更應確保高等院校體育國有資產的安全。第七,加強對高等院校體育國有資產產業化經營性活動中國有資產的管理。首先,高等院校為進行體育國有資產開發、利用而設立的經營實體,其所占用的國有資產必須向高校國有資產管理部門進行產權登記;其次,利用國有資產開展創收活動所取得的收入,必須嚴格按照高等院校財務部門的規定納入高校的財務管理;再次,高等院校對其設立的經營實體實行承包、租賃經營,在承包、租賃合同中必須加入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安全、經營項目、經營內容、收費標準等方面的內容,并加以強化。
基金項目:江蘇省高校實驗室研究會立項資助項目(項目編號:GS2017YB06)
(作者單位:河海大學)
【參考文獻】
[1]楊春榮.對體育設施現狀與發展的幾點認識[J].吉林體育學院學報,1995(04).
[2]林艷.擺脫“包袱”—體育場館的困境與出路[J].中國體育科技,1995,31(03).
[3]吉郝.從體育場館變商場說起[J].新體育,1995(06).
[4]鄭言.關于體委系統所屬場館對社會開放情況的調查[J].體育文史,1996(01).
[5]鮑明曉.體育部門國有資產流失途徑及其防治對策的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1999,9(03).
[6]丁健,孫淑萍.提高體育場館綜合效益的研究[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1999,16(04).
[7]國家體育總局經濟司.體育事業統計年鑒(2004)[M].國家體育總局經濟司,2005.
[8]李建勛.南京“亞洲第一”患上“場館后遺癥”[N].新聞周報,2006.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