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衡
摘 要: 新時期,國與國之間的文化交流愈發頻繁,我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神,極具魅力,在國際上受到關注,并激發了一大批國內外學者的研究興趣。近年來,“國學熱”就是最有力的證明之一。在此環境下,我國一些高校在漢語言文學專業中開設了“中國傳統文化”課程,希望以此提高高校大學生的文化素養。本文闡述了中國傳統文化在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中的重要地位,著重闡述了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中國傳統文化”課程教學的有效策略。
關鍵詞: 高校漢語言文學 中國傳統文化 課程教學
一、引言
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個國家之間的經濟貿易往來和文化交流愈發頻繁。我國傳統文化以深厚的文化內涵和特色價值受到國內外各方人士的重視。為了傳承我國優秀的中國傳統文化,在1994年我國發出了在高等學校開設中國傳統文化的課程通知。在2007年我黨召開的十七大報告中明確指出:“要全面認識我國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使之與當代社會相適應,大力弘揚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由此可見,傳承和發揚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性。當前,我國很多高校都開展了中國傳統文化課程,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仍舊存在一些問題。這些問題影響了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發展。本文針對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中國傳統文化”的課程教學問題進行探討。
二、中國傳統文化在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中的重要地位
我國漢語言文學專業開設時間比較早,大部分高校在建校之初就成立了漢語言文學專業。這一專業主要講授兩方面的知識,一方面是漢語相關知識,另一方面是中國文學的相關知識。大多數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培養目標是“通過漢語言文學專業培養一批具有較高的文學理論素養和深厚漢語言文學知識,并能夠在新聞出版部門、高校及科研機構、機關企事業單位從事文學相關工作的高級人才”。從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培養目標,不難發現,大多數高校都是希望通過傳統文化培養學生的文學素養。從文化的廣義范圍看,語言文學、文藝理論都屬于我國傳統文化的范圍。各種各樣的文學思想與我國傳統文化中的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墨家思想、法家思想、佛家思想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因此,對于一位優秀的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而言,要在以后從事文學、文化相關的工作,就要比其他人更了解和精通我國傳統文化。這就對高校提出要求,任何一所開設漢語言文學專業的高校,都必須開展中國傳統文化課程。我國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精華和價值更是需要漢語言文學專業的人才在實踐工作中傳播和弘揚。由此可見,高校漢語言文學轉業與中國傳統文化課程屬于相互依存的關系。在對多數高校的漢語言專業調查研究之后發現,中國傳統文化課程屬于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的必修課,少則36課時,多則72課時,基本保證每周兩節課,所占學分比例比較大。這充分說明中國傳統文化課程在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三、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中國傳統文化”課程教學策略探究
1.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中國傳統文化課程的教材選擇
我國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具有五千年的文化歷史。我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其內容十分豐富。高校開設的中國傳統文化課程,由于課時有限,不可能將每一部分內容都涉及。因此,我們在綜合分析學生的文學基礎、教學內容目標之后,應對豐富的中國傳統文化內容進行取舍。在確定需要學生學習和了解的中國傳統文化內容之后,再對教材進行選擇。當前,高校使用的中國傳統文化課程教材種類繁多,通過對多所高校漢語言專業中國傳統文化課程應用教材的調查研究之后發現,高校應用的中國傳統文化教材五花八門,書名更是花樣百出,如中國傳統文化史、中國文化通史、中國文化教材應用等。深入分析之后,大致可以將其分為兩類:一類是以向學生普及中國傳統文化知識為主,這一類型的教材基本都是將中國按照歷史進行分段,然后從地理地貌入手,將中國文明的發展,如文字、思想、宗教藝術、教育、建筑等內容一一進行講述。具有代表性的教材包括呂思勉的《中國文化史》、程裕禎的《中國文化要略》等。另一類是以中國傳統文化的出現源頭、發展歷程、演變過程進行解剖,這一類教材通常從中國傳統文化的源頭開始講起,基本是從先秦的禮制文化到兩漢的精血,再到隋唐佛學、宋明理學等,以線性的描述方式將我國文化發展史演變出來,同時還分析了社會變革因素、具有重要影響的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等。通過這種闡述與講解,能夠引發學生的思考。具有代表性的教材有李山的《中國文化史》和吳存浩的《中國文化史略》等。除此之外,當然還有一些教材將這兩種類型融合在一起。那么究竟哪一種類型的教材更適合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在綜合考量之后,我認為第二種類型比較適合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原因如下:第一,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與其他專業的學生不一樣,他們之所以選擇漢語言專業,是因為對這個專業比較感興趣,在以往的學習生涯中一定積累了豐富的文學歷史知識。也就是說他們通常已經具備深厚的文學素養基礎,在此情況下就沒有必要選擇第一種類型的教材向他們普及文學基礎知識。而應該選擇第二種類型的教材,引發他們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更深入的思考。
2.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中國傳統文化課程的教師隊伍建設
中國傳統文化包含內容豐富,這就對教授這門課程的老師提出更高層次的要求。“術業有專攻”,每個人都有自己擅長的和不擅長的東西。因此,要教好中國傳統文化課程,首先學校應該創建多元化的教師隊伍,將中國傳統文化課程進行劃分,并按照教師的擅長讓其去教授這一部分內容。當然由于高校的師資力量不同,如果客觀條件不允許,可以將相近的中國傳統文化內容做成一個模塊,然后由擅長這一模塊的老師進行教授。其次,學校應該對教師的知識儲備提出更高的要求。中國傳統文化內容非常豐富,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具備較為廣博的知識。因此,對于教師而言,應該注重知識儲備的更新,不僅要深入研讀課程教材,還要多多閱讀與其相關的書籍。對于學校而言,應該多為教師創造一些文化交流與文化培訓的機會,開闊教師的視野,豐富教師的內心。最后,學校可以引進文化素養水平較高、教學能力較強的教師來校授課或者定期不定期地邀請一些在中國傳統文化方面有遠見卓識的學者來校講座。
3.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中國傳統文化課程教學方式和教學手段的創新
在大學課堂,應該以一種什么樣的教學方式和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成為近年來高校重點研究的問題之一。因為與小、初、高的學生相比,大學課堂的學生已經是成年人了,他們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基本形成,知識水平較高。面對這樣的教學對象,高校中國傳統文化課程需要對具體教學方式進行探究。下面我們具體闡述:第一,教師應該在素質教育理念的影響下,激發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興趣,讓學生自主參與學習。首先,在教學構想上,教師可以將中國文化進行劃分,宏觀地講授,將中國文化發展演變的關鍵線索和特征講述出來,讓學生掌握中國傳統文化發展的大致脈絡。其次,教師可以結合地方文化特征,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例如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將班級中的學生按照地域或者相同區域進行劃分,并以小組為單位,讓學生搜集自己的地域文化,如服裝配飾、民俗節日、飲食習俗等,比較不同區域之間文化的不同。這種教學方式不僅將總文化與地方文化相結合,在講解的過程中內容也不會過于空洞。尤其是對于學生而言,通過自身參與,在搜集和整理區域文化的過程中不僅提高了分析能力,還通過這種參與加深了對中國傳統文化知識的印象。最后,教師可以舉辦課堂講臺活動,讓學生自發走上講臺,講述自己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解。第二,教師可以通過信息化的媒介方式了解和學習中國傳統文化。21世紀,全球進入互聯網時代。多媒體技術的運用為我們打開了了解外面世界的大門。無論是在學習、工作還是生活中都離不開多媒體資源的運用。因此,高校應該運用多媒體技術讓學生學習中國傳統文化。例如近幾年來大火的《百家講壇》節目,讓更多的人了解中國傳統文化。例如于丹的《論語心得》,于丹以通俗易懂的語言、溫婉流暢的語言,將論語中的知識輕松地講解出來,讓更多的人了解論語,傳承經典。還有易中天的“三國系列”。易中天以詼諧幽默的語言,輕松地向觀眾們講解三國知識。高校中國傳統文化課程的教師在講課過程中可以將這些視頻資源應用起來,選擇一些經典的作品為學生播放,吸引學生的目光,激發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興趣。第三,高校中國傳統文化課程的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參加歷史文化遺址考察活動。在活動之前,教師應對歷史文化遺址進行深入的了解。這樣在活動中可以一邊參觀,一邊向學生講授相關的歷史知識內容。這種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活動,既能夠讓學生感到新鮮有趣又能夠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印象。
四、結語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做好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的中國傳統文化課程教學改革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漢語言文學專業更加有活力。本文探究高校漢語言專業中國傳統文化課程教學改革的有效策略,希望高校重視中國傳統文化教學,培養出更多的高水平人才。
參考文獻:
[1]田海艦.田雨晴.中國傳統文化價值觀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J].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02):48-50.
[2]王麗.高校語文文學專業“中國傳統文化”課程教學探究[J].現代交際,2016(19):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