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文琪
摘要:互聯網的發展給整個社會、經濟、政治、文化帶來了歷史性變革,政府作為經濟社會的管理者,必然會受到互聯網的巨大影響。本文闡述了互聯網的特性,明確提出互聯網是未來政府發展的必然趨勢,詳細分析了互聯網對政府產生的積極影響和帶來的嚴峻挑戰,以期為更好地發揮政府職能,實現“互聯網+電子政務”健康發展有所裨益。
關鍵詞:互聯網 政府管理 決策 輿論
一、互聯網的特性
互聯網從其誕生之日起,就具有開放、自由、平等、共享的特性。由目前對網絡技術、計算機技術和通信技術的開發應用,我們可以得出互聯網的四大特性。
第一,超媒體性。網絡信息以數字化的方式呈現,其將所有的聲音、圖片、文字進行數字化處理,最終以超文本的形式供用戶選擇使用,實現更為便利、直觀的雙向交流。
第二,超時空性。互聯網是一個不受時間和地域限制的領域,只要能夠上網,就能接受和傳播任何信息。換言之,互聯網讓“地球村”變成了現實。
第三,交互性。一方面是人與機器的互動;另一方面是人通過機器實現與他人的互動。這是一種雙向的信息交流活動,用戶既是網絡信息的消費者,也是網絡信息資源的提供者。
第四,海量性。網絡信息的發布和儲存依靠的是服務器,傳輸的載體是寬帶。服務器可以不斷增加,寬帶可以不斷擴展,因此,網絡的空間就像是漫無邊際的海洋,無論是發布信息還是儲存信息都能達到海量級。
二、互聯網是未來政府管理的必然趨勢
根據《中國互聯網發展報告2018》有關數據顯示,截止到2017年,我國互聯網用戶達到7.72億人,普及率為55.8%,同比增加4074萬人,人均周上網時長為27個小時;移動社交成為手機中的必備工具,近一半的用戶每日使用移動社交應用3次以上,80%以上的用戶每天用移動社交應用的時長在1小時以上[1],可見,互聯網在我國公民生活中的地位。加上互聯網大數據的發展,使得農業、制造業、能源、金融等各行各業發展情況得以系統化呈現,政府為了更好地掌握社會經濟發展情況、公共輿論社交情況等,以便做出更加科學合理的決策,就勢必加大互聯網在政府職能發揮中的作用,“互聯網+電子政務”也就應運而生,并成為未來一段時間政府管理的趨勢。
三、互聯網對政府管理的積極影響
隨著計算機技術的普及,互聯網在我國社會生活中發揮著越來越大的影響力,自然也會對我國政府的管理產生深刻的影響,可以說,其對我國政府管理模式的創新和發展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
(一)有利于政府職能的履行。政府作為社會的管理者,常常要做出涉及方方面面的決策,在傳統模式下,政府決策的做出需要依靠逐級書面匯報,歷時長、效率低,影響了政府職能的發揮;隨著互聯網技術在公共領域的應用,政府決策所依靠的信息傳播速度加快,提高了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公開化程度。同時,通過互聯網,政府市場監管職能得以更加順暢的履行,在新技術應用下,政府監管的思路、手段都有所改進。
(二)提高政府管理透明度。互聯網技術為政府實現信息的流通和共享提供了技術上的可能,一個突出的例子便是“互聯網+電子政務”。這一政府平臺是政府建立的,為實現政府與社會、企業、公眾進行平等的信息交流與資源共享和交互服務的目的[2]。這一平臺的建立,大大縮短了政府與企業、普通公眾之間的距離,通過政務信息公開,使得公眾能夠直接通過互聯網了解到政府的職能發揮、咨詢對某一事件的辦理流程,甚至不用直接到政府具體辦事部門,通過電子政務平臺就實現在家辦理業務。同時,政府也能夠通過平臺大數據,了解到對政府職能發展有關的市場數據,政府可以接受社會各領域的反饋意見,提高工作效率和辦公的透明度。
(三)有利于政府掌握輿情。互聯網作為一種信息技術手段,其自身特性極大地提高了信息在人們之間的傳播速度和影響范圍,不受時間和地域的限制,人們獲取信息的渠道更加順暢,進而對政府掌握輿情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如2017年馬里蘭大學中國楊姓留學生畢業演講事件,其在畢業典禮上發表了近乎癲狂的言論,迅速通過互聯網在國內外各大網絡媒體傳播,輿情也隨之不斷升溫、發酵,甚至其父也被廣大網友扒出炒作,網友們熱評不斷。我國政府通過互聯網了解到這一輿情事件后,外交部發言人立刻做出澄清:任何一位中國公民對任何事件都應該做負責任的表態,這是有行為能力的人能夠做到的。隨后,輿情立即被平息。
四、互聯網給政府管理帶來的嚴峻挑戰
在互聯網帶來巨大的發展機遇的同時,與其伴隨而來的暴力信息、極端言論、網絡服務行為規范等都成為了社會廣泛關注的熱點,諸如此類都對政府的管理能力提出了更為嚴峻的挑戰。
(一)對國家安全和外交的影響[3]。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其維護國家安全、進行正常外交是維護一國主權最重要的職能之一。隨著互聯網的應用,雖然政府可以充分利用其進行輿情監測,掌握輿論導向,為國家安全和外交主動權提供必要的支持。但互聯網言論沒有邊界和限制,任何人可以在任何時間在網絡上發表任何言論,這對于國內外極端恐怖分子來說也提供了輿論的戰場。在我國反恐工作中,互聯網已經成為了反恐怖主義工作的主要焦點領域,激進恐怖分子發表的負面言辭通過互聯網散布,政府則出于維護國家安全的角度,進行網絡優化和管理,以正確引導輿論的導向。
(二)政府公信力受到影響。政府公信力是政府信用度和公眾信任度的綜合表現,是政府獲得社會公眾信任和支持的一種行政能力,反映了社會公眾對政府的信任程度。許多社會公共事件,經過互聯網的傳播、放大和不斷升溫、發酵,就會產生一定的影響。尤其是近些年發生的一些環境類群體性事件,一旦通過互聯網爆發,則表明體制內的溝通渠道運行不順暢,也就把政府推到了民眾的對立面,如幾經周折的轉基因食用油和疫苗等類似事件。諸如此類的事件使得民眾對政府和企業做出的承諾不再相信,政府公信力受到影響,甚至嚴重的時候,民眾失去理智,采取過激行為、方式,對政府的一切行為進行否定,這無疑增加了民眾與政府之間的隔閡,加深了心理裂痕[4]。
(三)增加政府管理不良現象等負擔。眾所周知,互聯網傳播具有速度快、交互性等特點。因此,只要網絡的一端發布了某些新聞事件,各種小道消息便不脛而走,在鋪天蓋地、眾說紛紜的網絡平臺上,政府就有責任花費可觀的人力物力財力去進行客觀的解釋,以澄清大眾對于公共事件的態度和認識。同時,網絡犯罪是近些年增長最快的犯罪類型之一,越來愈多的犯罪分子利用互聯網,從事各種各樣的犯罪活動,互聯網自身的特性使得犯罪分子不受地域限制,他們可以跨區域實行任何違法犯罪活動,這也增加了一個國家線上控制犯罪的負擔和成本。
五、結語
綜上所述,互聯網對于政府管理而言,可以說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互聯網提升了信息傳播的效率,也為提升政府與民眾的溝通創造了條件;另一方面,互聯網也對政府的權威和公信力帶來了嚴峻的調整。因此,要客觀對待互聯網帶來的影響,積極運用其帶來的便利,也要采取措施規避不利影響,如政府信息公開化、提高對網絡監控的管理能力、完善有關網絡輿論監督的法律規范等,以更好地發揮政府職能,促進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中國互聯網協會,網絡傳播雜志.中國互聯網發展報告[R].2018,2017.
[2]汪玉凱.互聯網+與政府管理現代化[J].中國建設信息化,2016,(05):56-59.
[3]楊代貴.論互聯網對未來政府管理的影響[J].東南亞縱橫,2002,(06):59-61.
[4]汪偉全.環境類群體性事件研究[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6.
(作者單位:濟寧市育才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