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朝霞
摘 要:近年來我國網絡技術得到了巨大的發展,無論是人們的工作還是生活、學習都離不開網絡技術,其已經滲透到社會的各個領域中,其中就包括小學語文教學。當前很多學校開始使用多媒體進行教學,提高了學生的興趣以及學習成績。因而對多媒體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更好地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推動多媒體的有效利用進行了具體的介紹。
關鍵詞:多媒體;小學語文;有效利用
老師在講授語文知識時,通過使用先進的網絡技術將教學目標和知識進行有效的結合,通過多媒體設備的輔助,向學生展現一個新奇的語文學習方式,使學生感受語文學習與其他學科的不同之處,從而愿意自發學習。隨著多媒體設備的廣泛應用,小學生語文學習的成績取得了極大的進步,多媒體設備的使用也符合社會發展的趨勢,因而必須加以重視。
一、多媒體應用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
1.對傳統的教學方式進行創新
傳統的教學方式主要是進行被動的傳輸,老師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主要以填鴨式的教學方式為主。小學生剛處于學習的起步階段,并且正是充滿了想象力的階段,對任何事物都充滿了好奇心。語文不像數學有固定的解題公式和答案,反而因為每個人思維方式的差異,答案也就有所不同。然而傳統的教學方式限制了小學生的思維,多媒體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使用,打破了傳統的教學模式,通過采用現代化的教學模式,激發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并且能夠通過有感情的朗讀或者情境模式等方式提高多媒體設備在語文教學中的利用率。
2.提高小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以及教學效率
通過多媒體設備能夠將相關的圖片、音頻等更為直觀地展現在小學生的面前,小學生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遇到的疑問也能夠讓老師通過多媒體放映相關資料的方式進行解答。小學生正處于兒童階段,視頻放映的方式更便于理解,并且相比其他科目學生更愿意學習語文,既輕松又有趣。通過多媒體進行語文教學老師也不用利用課堂時間調節課堂氛圍,學生不自覺地就被視頻中的教學內容吸引,極大地提高了教學的效率,使學生學到更多的語文知識。
二、多媒體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有效利用的具體措施
1.使用多媒體教學時要具備整體觀
小學生語文教學中使用多媒體設備要求老師要有基礎的計算機技術和相關的文件處理技術,能夠有效地使用多媒體設備。老師在準備教學課件的時候應該將小學階段學生的心理特征、認知能力以及學習能力等進行準確的分析,并結合這些做出合理的課程安排,將相關的信息融入教學課件中,使教學內容更能滿足學生的要求。此外,雖然現在很多小學中已經配備了多媒體設備,但是往往并沒有得到有效的利用。老師在語文教學中要么不使用多媒體設備,即使使用,上課使用的課件也不是精心準備的,而是以前的或者是從網上下載的,并不能反映本班學生的學習狀況。隨著教育體制的改革,這種上課的方式已經不符合社會發展的需求,因而老師在語文教學中要不斷進行課程創新以及教學方法的創新,充分利用小學生的性格特征進行課件的準備,以滿足學生的需求為首。在課余時間也可以通過調查或者其他方式組織學生將自己的想法或者課程需求記錄下來,以便老師在講課的過程中融入其中。
2.優化多媒體課程
多媒體設備在文字、圖片、視頻等處理上具有極大的優勢,在小學語文課堂中加強多媒體的應用已經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因而必須不斷進行課程的優化處理,將先進的技術融入教學中,提高學生的語文水平。首先,在進行課程的整體設計時要層次分明,有明確的主線,通過遞進的方式向學生講述相關知識。第二,課件中應該盡量多使用色彩、動畫等。老師在講解《頤和園廊與畫》一文時,通過導入與頤和園相關的能夠反映文章主旨的視頻圖片等便于學生更好地學習。第三,注重總結,在課程開始和結束時都應該有一個明確的布局,從而使學生無論何時都能把握文章的主線,將多媒體對語文教學的作用發揮到最大。
3.使用多媒體情境教學,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
語文老師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播放各種視頻和音頻資料的特點,創設教學情境,提高學生的情感體驗。例如,講授《荷花》一文時,老師首先可以通過多媒體放映荷花的圖片,同時播放與荷花有關的音樂并請學生對文章中對荷花描寫的部分進行朗讀,要求融入自己的理解和情感,使學生以自己的直觀感受理解文中作者所要表達的感情,并且通過這種情境帶入的方式使學生愿意自發地學習語文知識,并且增加課外學習的時間,語文成績也就得到了提高。
網絡科技的迅速發展為人們學習和生活提供了極大的便利,學校和老師要想促使學生得到更好的發展,就必須緊跟時代的步伐,采用先進的教學設備。小學語文教學中使用多媒體不僅可以拓寬學生的思維,從小學開始培養學生的文學基奠,還能夠營造寬松的學習氛圍,寓教于樂,從內心深處喜歡學習語文。
參考文獻:
[1]王江雪.多媒體技術對小學語文教學的作用及其應用[J].西部素質教育,2018(2):25.
[2]李廣榮.多媒體技術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8(5):20.
[3]王苗苗.多媒體技術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運用[J].西部素質教育,2018(6):25.
編輯 馬曉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