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懿德
摘要:弱勢群體是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的必然產物,我國是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弱勢群體是社會中不可忽視的一部分,對于弱勢群體的權益保護,有利于樹立政府的權威,在人民中形成信賴感,也有助于我國經濟水平、政治地位以及綜合國力的提高,推動我國經濟發展。
關鍵詞:弱勢群體 權益保護 法律援助
弱勢群體指由于經濟條件或政治條件等,在社會上處于弱勢地位的人民群體[1]。提高弱勢群體的社會地位是我國發展建設過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無論是老人、孩子等在身體方面不足的群體,或者事業處于低谷等的弱勢群體,包括在社會活動中受到一定程度限制的農民群體,還有其他各種原因造成的弱勢群體,都有維護自身權益的權利。但在各個方面,弱勢群體的競爭力比較差,維護自己權利的力量不足[2],所以需要社會和國家在一定程度上給予援助。為此,需要國家、政府從執行層面上,健全弱勢群體保障法制體系,對弱勢群體進行法律援助。
一、弱勢群體產生原因
(一)經濟因素
導致弱勢群體產生的原因眾多,經濟體制是主要因素。我國實行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經濟制度,在這種經濟制度下,地區中貧富差距不斷加大,導致大量由于經濟問題而產生的弱勢群體的出現。
(二)性別、身體等因素
老弱病殘是社會另一大主要弱勢群體組成部分,除了老人和未成年人外,許多產業對女性存在歧視現象,由于勞動力和抗壓力等原因,男性從業率大大超過女性。女性還會因為產假等原因,為公司帶來的經濟效益低于同齡男性,這就導致了社會對于女性的不公正待遇[4]。諸如此類的原因導致老弱病殘等組成了龐大的弱勢群體。
上述群體多數由于社會結構急速轉型、社會關系處理失調或者自身的某些原因造成對社會的不適應性,逐漸在社會生活中處于弱勢地位。對上述弱勢群體的權益進行保護有著重要意義。
二、弱勢群體的權益保護意義
弱勢群體在社會競爭中處于弱勢地位,維護弱勢群體的權利不僅對于維護社會公正、保障人權有重要作用,還對社會穩定、社會和諧有重要意義。當前,我國綜合國力已經具備加強對弱勢群體支持的條件。2018年上半年,我國財政收入超過10萬億元,國內生產總值位于世界第二位[5],經濟實力、綜合國力的大幅提高,使得對弱勢群體的關心和支持已經有了實現的經濟保障。在我國,公民是國家的主人,弱勢群體也是公民組成的重要部分,經濟的飛速發展是建立在每個公民共同努力的基礎上的,保護弱勢群體權益,是我國政府義不容辭的責任。
我國政府的宗旨是為人民服務,對于經濟地位、社會地位都處于劣勢的弱勢群體,政府應當適當給予援助,例如就業、社會保障等方面。弱勢群體的權益保護可以樹立政府的權威,在人民中形成信賴感。
此外,法律援助弱勢群體的過程,可以不斷促進法律制度的完善。《農民工權益保護法》和《法律援助條例》等法律規定的制定,可以看出我國正在逐步以法律的方式改善弱勢群體的權益保護情況。
三、弱勢群體權益保障的法律援助
法律援助最初只是針對經濟上的弱勢群體的一項救濟措施,法律援助支援對象限定在經濟能力的貧弱者,而且只針對當事人需要律師的法律援助卻無力支付的情況,由國家承擔提供法律幫助的制度。現今的法律援助對象針對整個弱勢群體,但在某些方面,我國對于弱勢群體的權益保護仍有許多問題需要改進。
(一)加強政府組織的行為規范
政府是我國的行政執法機關,只有政府重視弱勢群體的基本權益,弱勢群體的基本保障體系才可以落實。政府重視可以引起社會各界的重視。以農民工舉例,我國有《勞動法》、《工會法》等法律法規對農民工的報酬、休假和勞動安全的等權益進行保護,但是在實際工作中,某些企業或單位毫無顧忌的違法違規,以及政府部門有法不依、執法不嚴等行為,嚴重侵害了農民工的合法權益。現階段,我國執法制度建設相對落后,導致弱勢群體維權率難。所以對弱勢群體的權益進行有效保護,首先需要政府規范自己的執法行為。
(二)改善弱勢群體的收入問題和歧視問題
固定經濟來源是滿足弱勢群體生活需求的基本保障,殘疾人和貧困人口的低保、農民的土地承包都是其生活保障的體現。但現今很多殘疾人和貧困戶低保申請困難、手續繁瑣、申請周期較長,農民在城市發展過程中失去土地等,這些現象都說明我國在法律保障層面的理論建設和實際經驗還不夠,需要建立監督落實體系,以保障弱勢群體收入來源穩定。
另外,許多弱勢群體不能正常享受我國基本的社會保障。我國的社保體系,主要面對對象是城鎮居民,并沒有對不同弱勢群體的權益進行細分、考量,例如許多農民進城務工,但我國的社保體系不能完全保障農民工的醫療、養老以及子女教育等方面的基本需求,農民工看病貴、農民工子弟上學難等的問題突出,這些都凸顯了我國社保體系的不健全,所以需要擴大我國的社保覆蓋范圍,尤其是切實保障弱勢群體權益。
除經濟收入與社會保障問題外,政府還應改善現今職場歧視的狀況。殘疾人、婦女和農民等弱勢群體在社會中會受到方方面面不公正待遇,要改善這種局面,除了加強社會道德建設之外,還需要借助法律工具,保障公民權力平等,從而改善現有的歧視狀況。
(三)完善現有法律援助體系
1997年中國法律援助基金會以及司法部法律援助中心的成立,是我國法律援助制度化的重要標志,也是我國法律援助制度確立的開始。《法律援助條例》的正式頒布,使我國法律援助進入到了新時期,是我國近十年來法律援助經驗結晶的總結,法律援助趨于體系化。司法保護是權利保護的重要途徑,但是弱勢群體權益保障的司法救濟渠道卻常常受阻,司法救濟和司法援助效能低下,當弱勢群體權利受到侵害時,難以通過司法援助渠道得到權利的保障,很難切實保障自身的基本權益。很多人認為“打官司難,難于上青天”,也說明現今的司法保障渠道存在著一定的問題。
首先,我國現行的司法訴訟體系過于繁瑣,不利于老人、未成年人以及部分農民等群體基本權益的表達、保障和申訴。民事糾紛或勞動糾紛應當適用“先裁后審”的解決機制,當事人應先申請沖裁,如果直接向法院起訴,法院會拒絕受理此類糾紛案件。而且此類糾紛仲裁最短時效也需要2個月時間,要完整打完一場官司也往往需要1-2年,容易使弱勢群體錯失最好的維權時機。對于農民工維權,由于訴訟環節過多,時間過長,農民工沒有時間和精力去打官司,很多勞動糾紛等到案件終結時,往往找不到責任人,無處維權。
其次,司法保護成本過高,弱勢群體本身在就業等方面就存在障礙,當基本權益受損后,面對高昂訴訟費用往往力不從心,很難利用法律武器保障自己的合法權益,許多弱勢群體在高昂的訴訟費用前望而卻步。而我國關于民事訴訟以及執行費用的減免制度適用彈性較大,執行不公的情況也屢有發生。
根據上述分析,我國法律援助體系面臨的問題主要有:在具體案件中法律援助提供的及時性和效率不高;法律援助經費短缺;司法程序繁瑣與部分弱勢群體受教育程度低等矛盾,這些都需要我國法律援助體系進一步完善。
四、結語
改善弱勢群體的生活狀況,對弱勢群體進行權利的維護,是一項長久而繁瑣的課題,也是一項必要解決的社會問題。在保障弱勢群體權益方面,政府需要加強行為規范,改善弱勢群體的收入問題和歧視問題。同時也需要解決,法律對于弱勢人群援助效率不高,維權成本高等問題。本文在弱勢群體權益保護的意義和有效手段方面進行探討,對完善法律援助建設有一定作用。
參考文獻:
[1]李清華.社會轉型時期中國共產黨利益整合方式研究[D].北京:中共中央黨校,2014.
[2]朱力.脆弱群體與社會支持[J].江蘇社會科學,2015,(09).
[3]溫煦.和諧社會語境下的法律援助初探[D].湘潭:湘潭大學,2014.
[4]姚俐衡.法律援助制度的“困頓”與“覺醒”—從弱勢群體權益公法保護的視角[J].成都行政學院學報,2016,(05):41-45.
[5]隋雨軒.淺析弱勢群體的權益保護及法律援助[J].決策與信息旬刊,2016,(09).
(作者單位:濟南市歷城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