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育在人類發展歷程中至關重要,而教師是教育的實施者和引導者。高中是繼義務教育之后的另一個人生的重要階段。以升學為目標的高中生,其學習壓力大,學習能力增強,但心理發育嚴重落后于其智力發育。教師的教態、師德、言傳身教,直接作用于師生的關系,對此階段學生的心理發展影響巨大。對高中生的我們來說,擁有一個良好的師生關系,對實現教師與學生的共同進步、和諧發展有著重要意義。
關鍵詞:高中生 教育方式 師生關系
眾所周知,教育關乎國家的前途、民族的未來,關乎千家萬戶的切身利益,是立國之本,強國之基!教師作為學校教育的實施者、引導者,是國家、人民實現教育目標與價值至關重要的一環。教師通過自身專業素養的不斷加強,從而指導學生并充分發揮師與生的主觀能動性,努力創造師與生關系發展的良好條件,對幫助我們高中生健康發展,實現師與生的關系和諧發展有著積極作用。
一、高中生現狀
我國教育中,小學教育側重于培養愛心和行為習慣,重在啟蒙,引導孩子對學習產生興趣;初中教育更多的是系統、全面的教孩子理解文化知識。升入高中,知識量激增,從而培養發散性的學習能力;增強知識的理論性、系統性、綜合性,達到以點到面、由淺至深的辯證理解。
通常情況下高中的學生在智力水平上已經處于人生頂峰階段,因此我們能夠對問題進行更加有條理、有目的性的思考,得出更具準確性的答案。但是在生理和心理上處于迅速發展和突變的轉折時期,受限于我國目前的社會外部環境特性與社會實踐的低參與度,以升學為目標的高中生,心理成熟度普遍晚于智力水平的發展[1]。高中生心理處于半幼稚、半成熟的狀態,這一階段,也是比較容易出現心理健康問題的時期。我們高中生在對情緒的體會感受度上以及對未來目標的憧憬中會比初中生更加強烈,更加沖動,因此有時會出現短暫性的情緒波動,做出不理智的行為。在思維上,更加向往獨立的思考,因此我們會極力地爭取更多的時間和空間,為自己的內心尋找更適合思維創造的方式和地點。比起從前的靦腆,更加愿意得到別人的理解,哪怕需要通過溝通來解決,但即使如此,我們在思維的辨別能力上,仍然趕不上有多年豐富經驗的成年人,因此在追求獨立生活的時候會限于一種求知欲和辨別能力出現矛盾的情況。
二、教師在高中生成長階段的意義
筆者做了這樣一個計算:按照目前我國絕大多數以升學為目標的高中生的基本作息時間計算,如果剔除吃飯、睡覺、周末的時間,在校時間長于在家的時間,與教師相處的時間長于與家長相處的時間。作為與高中生面對面相處時間更長、教學任務壓力大、教育責任兩肩扛的高中教師們,其都表示“壓力”很大。
現代社會里,學生們對世間各種事物的認知大多數都來源于網絡,因此高中生們會將更多的認知傾注于網絡之中。與此同時,我們會在與同伴的交流中不斷滲透自己的思維與情感,由此導致這一代人在很多方面會有一定的相似之處。而作為老教師如果不能及時的發現同學們的各個差異,就會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遇到一些難以預測的瓶頸。在授課時,需要讓同學們的理智和心靈如“醍醐灌頂”般,如果只顧將死板的知識反復講解,而不去教會同學們如何去學習,那么就會嚴重影響高中生的自發學習能力,達不到為懵懂的同學更好“解惑”的目的。由此,師與生相處關系的把握,對于高中生的成長很重要。
三、教師如何自我發展
(一)形成自己的教風
作為教師應該具有自己的特色教風,千篇一律的教學會讓同學們感到枯燥,由此會導致厭倦學習的情況發生。不同的教學風格是作為教師吸引學生接受教育的一種特有魅力,能夠體現教師的各方面素養和綜合實力。因此教師應該在教學特色上找準自己的定位和教風方向,并且在學生眼中樹立固定的角色風格,這樣才能夠以與眾不同的教學姿態來彰顯教育的趣味性,讓同學們和各具特色的教師進入多樣化的課堂。在很多教育家的言論中已經形成了對創新教學風格的言論與觀點,教師需要在形成自己教風之前細細品讀與學習,更多地融入到教學中[2]。
(二)塑造自己的教態
教師的教態需要自然和藹,有親和力。著名的國家特級教師于永正提出觀點:教師性要溫,即情緒穩定。首先作為教師,在性格態度上應該選取更溫和的狀態,這樣會使學生在接觸的時候更加順其自然,也會更加愿意親近教師,這對教學有著極為便利的作用。與此同時,還需要一種“冷”,要能夠冷凍情緒,冷靜處理事件,這樣才能有的放矢的進行教學活動。“溫”是所有同學們對教師的第一期盼,而冷也是教師需要保持的一種狀態。
我們高中生在學習上面臨高考的壓力,心理難免脆弱、情緒不穩。教師此時一定要注重嚴格管理和人文關懷相結合。嚴格管理教學進程和結果是必要的,但人文關懷一定要注入教育方法中,如方法不得當,會挫傷學生的自尊心,讓同學們失去學習的興趣,甚至,有時也會成為問題學生的另一個重要形成因素。
(三)學會自我的成長
我國學校教育的目標在于對人才的全面發展進行培養,這就需要教師具備三個能力:一是過硬的學科專業知識;二是熟練地掌握同學們個體發展的心理需求;三是在教學中將科學知識與同學們的心理特征靈活結合。所以要想成為一名稱職的教師,就要不斷的學習,在學習過程中不斷積累經驗。
于永正老師的另一觀點是:“身教重于言傳”,他認為,“影響”是教育的基礎。學生們在達到理智年齡以前,接受的是教育形象,而非教育觀念[3]。經過研究與分析,學習這件事與自身的感官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人們對事物的學習大體上是受到視覺的影響,與此同時也受到聽覺的影響。所以,教師應當對學生起到表率作用。
(四)培養教師的情懷
教師沒有強大的內心,寬容的胸懷,沒有育人的情懷,無法成其為“名師”,要想成為名師,首先要能夠以正確的心態去接納學生,了解學生,在將情感付諸于教育的基礎上再進行教學,這樣才能更加容易地讓學生們接受和認可。
四、結語
學生在高中階段不僅學習壓力過大,更處于生理、心理轉變的時期,教師責任重大,需要育學業,更需育成長。掌握良好的師生關系,對于兩者,都有積極的作用。
參考文獻:
[1]梁恕儉.教育訴狀與理想教育[M].山東文藝出版社,2013.
[2]梁恕儉.教育的終極目標[J].《老師博覽》原創版,2010,(26).
[3]于永正.老師,怎樣讓學生喜歡你[J],今日教育,2015,(05).
(作者簡介:張爾桐,溫州市第八高級中學,高中學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