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杰
摘 要:本文結合肅州區戈壁生態循環經濟的發展現狀,分析了各循環經濟產業園的發展模式及特點,為西部如何發展基于現代農業的循環經濟提供參考。
關鍵詞:循環經濟;現代農業;模式
中圖分類號:F3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2064(2017)24-0015-02
2009年12月24日,國務院正式批準實施《甘肅省循環經濟總體規劃》。該規劃是國務院批準實施的第一個地區性循環經濟發展規劃,也是國務院決定的全國唯一一個國家級示范區。該規劃中指出,要按照“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原則全面推進循環型農業,并建立以循環農業為基礎、循環工業為主體、循環第三產業為補充的循環經濟體系,創出一條資源型省份,實現科學發展的新路子。根據《總體規劃》,甘肅農業循環經濟的發展將重點從節水、節肥和秸稈綜合利用三個方面尋求突破。
酒泉市肅州區位于甘肅省河西走廊西部,地處西北內陸干旱荒漠地帶,是甘肅乃至全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和良種繁育基地,但長期的傳統農業發展方式,對資源和環境的壓力日趨增大,資源、環境和人口等多重壓力間的關系也日益復雜化,嚴重影響了農業生產的穩定性和持續性。在充分考慮該區域經濟發展水平以及所處區位、生態環境、資源等要素的基礎上,酒泉市提出將發展高效生態循環農業作為今后農業發展的主要方式。經過多年的發展,酒泉市肅州區在基于循環經濟的發展模式下,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已取得一定成效,下面就主要發展模式做如下介紹:
1 循環經濟與傳統經濟的區別
所謂循環經濟,即在經濟發展中,實現廢物減量化、資源化和無害化,使經濟系統和自然生態系統的物質和諧循環,維護自然生態平衡,是以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為核心,以“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為原則,符合可持續發展理念的經濟增長模式,是對“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廢棄”的傳統增長模式的根本變革[1]。
傳統經濟是一種由“資源——產品——污染排放”所構成的物質單向流動的經濟。在這種經濟中,人們以越來越高的強度把地球上的物質和能源開發出來,在生產加工和消費過程中又把污染和廢物大量地排放到環境中去,對資源的利用常常是粗放的和一次性的,通過把資源持續不斷地變成廢物來實現經濟的數量型增長,導致了許多自然資源的短缺與枯竭,并釀成了災難性環境污染后果[2]。與此不同,循環經濟倡導的是一種建立在物質不斷循環利用基礎上的經濟發展模式,它要求把經濟活動按照自然生態系統的模式,組織成一個“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物質反復循環流動的過程,使得整個經濟系統以及生產和消費的過程基本上不產生或者只產生很少的廢棄物,只有放錯了地方的資源,而沒有真正的廢棄物,其特征是自然資源的低投入、高利用和廢棄物的低排放,從而根本上消解長期以來環境與發展之間的尖銳沖突。因此,循環經濟是對“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廢棄”的傳統經濟模式的根本變革。
2 國內外關于循環經濟的經濟增長模式
發達國家的循環經濟首先是從解決消費領域的廢棄物問題入手,向生產領域延伸,最終旨在改變“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廢棄”的社會經濟發展模式。從我國目前對循環經濟的理解和探索實踐看,發展循環經濟的直接目的是改變“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傳統經濟增長模式,走出新型現代化道路,解決復合型環境污染問題,保障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順利實現。所以,我國循環經濟實踐最先是從工業領域開始,其內涵和外延逐漸拓展到包括循環園區生產(小循環)、產供銷一體化循環(中循環)和循環型社會(大循環)等三個層面[3]。
3 肅州區循環經濟發展現狀
肅州區在幾年的現代化循環經濟建設中,已取得良好發展,目前已形成了以十大產業園區為基礎的循環經濟模式。
(1)肅州區戈壁生態循環經濟產業園。肅州區戈壁生態循環經濟產業園位于甘肅省酒泉市肅州區總寨鎮,總投資8.2億元。園區圍繞“新能源、綠色、生態、循化”的循環經濟發展理念,目前已初步建成5000畝的日光溫室蔬菜生產區、300畝光伏日光溫室蔬菜生產區,5396畝的設施養殖區、占地100畝的年產5萬噸的生態有機肥加工區,并引入了重慶農業投資集團公司投資的酒泉經禾種業種子育、繁、推生產項目,初步建成了設施種植業、生態養殖業、光伏發電產業、旅游觀光農業為一體的循環經濟產業體系,園區已成為循環經濟產業發展的基地、新技術研發試驗的平臺,已形成了園區吸納企業、企業帶動產業、產業帶富農民的發展格局。
(2)銀達非耕地農業產業園。隨著循環經濟產業園的可持續高效發展,肅州區積極推廣發展經驗,隨后又在肅州區銀達鎮開發了占地5000畝的銀達非耕地農業產業園,該園區充分借鑒和推廣“有機生態無土栽培、穴盤育苗、蔬菜病蟲無害害化綜合防治、生物農藥及生物菌肥應用、膜下節水滴灌、黃籃板殺蟲、自動化卷簾、沼氣包”等新技術新產品,建立了“貿工農一體化,產供銷一條龍”的現代農業體系。
(3)肅州國家現代化農業示范區泉湖萬畝核心園。該園區規劃占地1.8萬畝(其中核心片區占地3000畝),在企業化、市場化、循環化的發展戰略和經營理念的基礎上,在農耕文化、設施蔬菜、休閑采摘、私家菜地、觀光農業、農家樂等特色優勢產業上做文章,利用靠近市區的地緣優勢,打造市民休閑娛樂后花園。目前已引入龍德盛生態農業觀光園、金碩元現代農業公司及泰禾花卉博覽園等5家企業,游人如織,效益良好。
此外,肅州區為實現區域經濟的可持續循化發展,結合地方特色和優勢,還配套建設了南郊工業園農產品精深加工示范園、西洞非耕地設施菌菜示范園、東洞標準化養殖產業園、金佛寺標準化養殖產業園等,形成了相互助力循環經濟發展的十大產業園區。
(4)肅州區循環經濟發展的特點。從肅州區循環經濟發展特點來看,主要表現為:生物鏈資源的高效利用、生產產品的循環利用和加工、農業廢棄物無害化生產及綜合利用。
4 對循環經濟體系的思考
綜合循環經濟發展的現狀及特點,循環經濟的發展需要國家政策和法律法規的支撐;技術的支撐;資金的支撐;管理和監督的支撐;循環經濟鏈條中的企業必須有經濟效益的支撐,必須盈利,必須不斷地增值擴大,才能保證循環經濟持久廣泛地開展下去[4-5]。為進一步創新和助推循環經濟發展,對循環經濟有以下幾點思考:
(1)循環經濟是資源高效利用的系統工程。循環經濟需要技術、投資、還有運行成本,連接物質、能量循環等。循環經濟不是單純的經濟問題,也不是單純的技術問題和環保問題,循環經濟是一系統工程。(2)循環經濟具有區域特色。循環經濟是地方優勢產業的強強聯合,同時也是符合地方經濟發展水平的技術開發與利用,為此循環經濟是地方特色產業和優勢產業的體現[6]。(3)循環經濟是多種循環的協調發展。我國循環經濟的發展要注重從不同層面協調發展,即小循環(企業層面)、中循環(區域層面)、大循環(社會層面)加上資源再生產業,為此,地方經濟發展要與區域經濟、國內經濟甚至國際經濟相一致,在不斷尋找新商機的同時,注重循環經濟體內的不斷升級和優化。
5 結語
循環經濟作為一種科學的發展觀,一種全新的經濟發展模式,在現代農業的發展中將越來越重要,將在可持續的生態系統建設,人與自然、社會與自然和諧能力構建,樹立新的生產觀念、消費觀念等方面發揮更大的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1]林明太,陳國成.基于循環經濟的農村庭院生態農業模式及效益分析[J].中國農村小康科技,2009,08:68-72.
[2]朱漁,羅來曦,王小平,朱葉.基于基于和諧社會下的傳統農業經濟轉型分析[J].宜春學院學報,2009,08:31-33.
[3]裴樹峰.循環農業經濟體系的內涵及其構建[J].科技視界,2014.06:31-33.
[4]吳敏.循環經濟模式初探[J].中外企業家,2014,16:17-23.
[5]朱平文.我國綠色循環農業經濟發展規模特征、效率評價及優化路徑研究[J].農業經濟,2016,04:35-47.
[6]張奇.甘肅省循環農業經濟發展情況與展望[J].農村財政與財務,2011,04:65-7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