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莉毅
【摘要】本文論述《朗讀者》節目帶給初中語文教學的啟示:語文早讀課要還原“朗讀味”,應當將知識線索、活動線索、情感線索三條線索有機結合,融匯設計;聽、看、讀、想都是積累寫作素材的渠道,教師應借助當前多樣化媒體拓寬寫作素材積累渠道,并依托云平臺技術促進展示交流;教師要躬身樂做真朗讀者,提升個人專業素養,為發展學生的語文素養夯實根基。
【關鍵詞】《朗讀者》 語文教學 啟示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7)12A-0041-02
《朗讀者》是中央電視臺2017年推出的大型文化情感類節目。節目設計多線交融,以個人真實故事和傳世佳作相結合的形式,選用相宜的經典文字,用平實的情感讀出文字背后的價值。“總有一段文字,影響生命的成長;總有一個人在生命中,留下抹不去的痕跡。朗讀者,一個人,一段文。”節目旨在展現有血有肉的真實人物情感,實現以文化熏陶人,鼓勵人,教育人的目的。節目播出后,如一股文化清流,好評如潮。節目呈現出生命之美、文學之美和情感之美,值得一線語文教師深思:學生熱愛朗讀嗎?初中語文教師給學生創造了足夠的朗讀平臺嗎?語文老師是真正的朗讀者嗎?
一、構建三線融匯的早讀課
早讀即是早晨讀書,可以默讀或大聲朗讀。早晨讀書有益于記憶,目前,大多學校把早讀當作一個教學時段設計,主要劃分為語文早讀和英語早讀。通常,語文的早讀課是有一定學習任務的,主要包括:讀書、背書、聽寫或默寫等。我們最常見的早讀課,就是帶著背書的任務去朗讀或默讀,這種任務驅動式的早讀課,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學習效率,但長此以往,也會讓學生失去“樂讀”的熱情。尤其是自我能動效應較差的學生,常出現昏昏欲睡型、漫不經心型、濫竽充數型等厭讀的情況。《朗讀者》節目多個主線并進的形式啟示我們,語文早讀課要還原“朗讀味”,應當將知識線索、活動線索、情感線索三條線索有機結合,融匯設計,下面以《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早讀設計(見圖1)為例加以說明。
首先,在知識線索上,教師活動設計的重要任務是引導、啟發學生的活動,讓學生理解先行于記背,為學生早讀課“情義”相伴起到穿針引線的作用。
[教師活動一]示范朗讀。(設計意圖:兼顧學生差異,讓學生初步感知詞的基調。)
[教師活動二]請同學們默讀全篇,說一說對“八百里分麾下炙”“馬作的盧飛快”“五十弦翻塞外聲”的理解?(設計意圖:教師啟發學生對關鍵詞句的把握。)
[教師活動三]揣摩“挑燈”“八百里”“五十弦”這些“壯詞”的意境,嘗試用自己的語言描摹詞語的畫面。(設計意圖:教師引導學生構建動態畫面、融入朗讀感情,使朗讀“情、義”結合。)
其次,學生活動是早讀課的核心環節,豐富的早讀形式要組合運用。如圖1所設計的學生活動環節,層層遞進,為朗讀的成功體驗打下基礎。朗讀設計多樣的形式,可兼顧學生參差不齊的朗讀水平,策劃領讀環節,引導學生讀準,讀出美感,讀出成功的體驗。小組之內或小組之間展開多種形式的朗讀比賽,可以是情景朗讀,也可以是分角色朗讀,形式靈活多變。
最后,關注學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發展,讓朗讀更有價值。早讀課要發展學生的語文素養,早讀的內容不必局限于課本的內容。例如學習完辛棄疾的《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學生為其詞風所感染,可以考慮設計一個早讀主題“辛棄疾作品專題朗讀”。此外,早讀課所朗讀的素材還可以是學生的習作或學生的讀書筆記摘抄等。教師要創設隨機朗讀的機會,讓學生敢于朗讀,熱愛朗讀。
二、拓寬寫作素材積累渠道
《朗讀者》的主題詞選得別致有內涵,開場白句句精彩。例如第一期的“遇見”開場白:“古往今來,有太多太多的文字,在描寫著各種各樣的遇見。‘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這是撩動心弦的遇見;‘這位妹妹,我曾經見過。這是寶玉和黛玉之間初見面時歡喜的遇見……”很多語文老師和學生都感慨:“《朗讀者》每一場開場白都是一篇美文,都是俯首可得的寫作素材。”但部分一線語文老師在寫作教學中習慣于只用一種方法引導學生積累作文素材:摘抄讀書筆記。《朗讀者》帶來的熱效應啟迪我們,聽、看、讀、想都是積累寫作素材的渠道,朗讀正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思路。
一方面,運用多樣化媒體,增加素材積累渠道。文學的呈現除了書籍,還有電視、電影、廣播等多樣化的媒體。教師應敢于打破作文素材積累只來自“筆下”的局限性,創新寫作教學方法。例如,可以通過經典電視小視頻,切入名著的導讀等。譬如《智取生辰綱》一課,節選自中國古典名著《水滸》。電視劇《水滸傳》恰好為分角色朗讀扮演等提供了樣例,有助于學生理解人物個性、把握故事情節。
另一方面,依托云平臺技術,分享朗讀素材。信息技術的發展也可以助力語文寫作教學,在云平臺大數據背景下,有聲的朗讀傳播得更加便捷。例如,開展“云班課”,讓學生在班組內分享個人的朗讀作品;也可以讓學生通過手機錄屏技術等,在微信、QQ群中分享朗讀的精彩小片段。
三、教師躬身樂做真朗讀者
新課程理念一直強調: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倡導語文閱讀教學要引導學生誦讀優秀詩文,注意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展開想象,領悟內容。一線初中語文教師要躬身樂做真朗讀者,提升個人專業素養,為發展學生的語文素養夯實根基。
第一,做教材的專業朗讀者。語文教師在教學中常常要扮演領讀者或范讀者,朗讀時要能達到語音精準、語感能力突出的示范水平。研讀教材,做教材的專業朗讀者是初中語文教師的必修課。教師不僅個人要能精準朗讀教材,洞悉文段要義,還要在此基礎上知曉學情,把握學生朗讀的前概念,以利于在教學中及時啟發學生糾正朗讀中的錯誤。尤其是在文言文教學中,教師應對通假字或生僻字等加以揣摩歸納,切勿造成誤讀或誤解。
第二,做表達真情的朗讀者。在《朗讀者》節目中,“朗讀者”的故事或溫情,或悲傷,或幽默,或快樂,從不同層面展示了中華兒女的生活形態、精神狀態和價值追求,讓中國人沉醉其中。語文老師們手握經典朗讀素材(即教科書),應做表達真情的朗讀者:朗讀魯迅先生的《孔乙己》時,激活字里行間的隱喻;朗讀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之時,用真情讀出父愛如山;朗讀曹操的《觀滄海》之刻,讀出政治家胸懷天下的進取精神。教師用真情的朗讀喚醒學生對朗讀的熱愛,升華學生的語文價值觀。
第三,做持之以恒的朗讀者。在碎片化學習到來的信息化時代,語文教師要做持之以恒的朗讀者。堅持朗讀經典文學作品,做好文化的傳承,引領學生回歸經典,學習經典,品味經典,抵制某些低俗或無厘頭的“網絡文字”。同時,語文教師還要堅持朗讀新篇,關注現代文學的發展,關注語文教學的前沿陣地,豐富個人的知識儲備,適應新時代學生的語言特點,找到溝通的橋梁。此外,語文教師要堅持朗讀具有正能量的文字。初中生身心發展尚未完善,可塑性很強。語文教師要善用具有正能量的美文,激發學生的潛能,正心塑形,發揮語文教學育人的最大效能。
(責編 秦越霞)endprint